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瑞明 《农业考古》2005,(6):268-270
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主要有环境原因、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和机制体制原因.我们必须根据形成贫困原因和贫困状况发生的新变化、新特征,采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反贫困主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贫困资金管理,提高反贫困资金使用效益等相关战略对策,彻底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贫困空间理论入手,从空间分析的角度来看地理因素对反贫困的影响,梳理了国内现有贫困、反贫困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总结地理影响因素对反贫困的影响,地理因素对反贫困的影响并不是确定的,而是个性化的,根据所处地区的特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同时高程与坡度、距中心地距离和距主要道路距离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并不是非正即负的。  相似文献   

3.
王俊文 《农业考古》2007,(3):295-299
近年来随着反贫困的深入,我国农村贫困状况发生了新变化,表现出新特征。本文阐述了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现状、特征及其形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将来一段时期标本兼治的反贫困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的新特征,找到消除贫困的最佳路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出现的一些新的特征,指出要提高反贫困效率,必须完善反贫困机制。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投资结构,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浙江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调研,认为特派员制度能够扩大贫困农民的信息来源,提高贫困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反贫困工作.但因为制度不能涵盖所有贫困群体,可能排斥有能力参与项目的贫困农户,制度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农村反贫困工作有一些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对策,即正确认识科技特派员制度,避免对贫困农户的社会排斥,完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龙江  王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85-12687
基于2011年贵州统计年鉴,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省农村的贫困问题。在阐述贵州农村贫困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贵州农村贫困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反贫困策略:实施"教育反贫困"战略;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相似文献   

7.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也是经济学的一个焦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尤为突出.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在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反贫困历程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特征、成因及形成机理,得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区、贫困代际传递严重、贫困人口的抗风险能力弱、弱势群体贫困现象凸显等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廖杉杉 《农业考古》2012,(4):301-305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反贫困也是世界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贫困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府对反贫困的投入力度显著增强,反贫困的效果也很明显。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为2.5亿,2009年这一数字则变为3597万;相应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下降为2009年的  相似文献   

9.
贾磊 《现代农业科技》2006,(21):186-187,189
反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正确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贫困政策.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假说问题,还涉及此政策的可操作性与成效.深入辨析贫困与分配机制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消除能力贫困——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农村贫困依然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难题。对贫困的认识,不应仅限于收入贫困,而应拓展到更为广泛的能力贫困的层面。能力贫困主要包括教育和知识贫困、健康生存能力贫困、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它还包括人们要面临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脆弱性。在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以后,反贫困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脱贫不只是收入的增加,更是可行能力的增强。我国反贫困的战略选择也应相应地将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置于收入增长的前面,以突现可行能力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非对称信息是农村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本文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图书馆的弱势和责任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分析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相对贫困和人文贫困的概念出发,使用不平等和贫困的基本理论,从收入分配、文化教育和基本权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重点分析了贫困人口的地区和乡差距以及个人能力的差距;最后基于不平等的考虑,提出了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开发式扶贫,提高农村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救济的方式做到扶贫到人,特别对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等缺乏能力的贫困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精准脱贫是中国消除贫困的顶层战略设计。妇女是贫困的主要群体之一,妇女脱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将社会性别引入贫困问题,建立对精准脱贫的社会性别审视,有助于拓展并深化其学理内涵,巩固并加强其施策成效。妇女与贫困深度联结,在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从添加妇女和妇女问题深化至构建性别敏感的脱贫战略,可以准确研判妇女致贫原因,建立确保防止妇女返贫的长效机制。就战略层面而言,将社会性别作为精准脱贫的一个必要考量,可以深入把握"精准脱贫"的确切内涵;就策略层面而言,需要针对妇女脱贫的特殊性,使性别意识融入战略原则和施策路径制定当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扶贫资金投入的增加,各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扶贫项目资产,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效率、优化扶贫资产管理流程成为巩固脱贫质量的重要突破点。基于一般资产管理流程构建了扶贫资产管理流程,通过明确登记扶贫资产身份信息为优化资产管理提供依据,划定责任主体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收益分配实现助贫脱贫激发内生动力,构建监督体系实现扶贫资产在阳光下运行。在充分认识我国目前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的困境下,应合理估算项目资产收益率,深刻挖掘扶贫资产带贫减贫机制,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监督检查体系从而为长效扶贫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助力脱贫攻坚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集中贫困地区基于资源禀赋的脱贫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1891-1895
在全面系统分析山西省58个贫困县农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依据各县的特点,采用相近归类的办法,归纳出3种不同的贫困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脱贫途径。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对充足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通过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型: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大对区域内农、林、牧、副、渔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的多种经营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农业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型:农业资源不足以承载区域人口,农业产出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需要通过移民搬迁、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生态补偿、光伏扶贫等措施,依靠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益和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6.
李仙娥  马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57-8359
基于对山西省10个古村镇样本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山西省古村镇贫困发生特点:古村镇贫困发生率偏高,减贫速度缓慢;贫困区域特征显著;住古宅与非住古宅居民收入差异明显;减贫呈现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提出了山西省古村镇减贫的对策:一要完善古村镇贫困的瞄准机制;二要加快古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三要推进古村镇内部"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强古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五要提供公平有效的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异;六要提高古村镇居民应对贫困脆弱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与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缘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反贫困在新疆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研究发现,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疆三地州,贫困率较高,少数民族占贫困人口比重居高不下,财政均出现高额赤字,收支矛盾极为突出,对上级财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及原因分为六类:生态贫困、地域贫困、民族贫困、文化教育贫困、市场竞争引致性贫困和制度性贫困,并在此基础上从有效整合各种扶贫资源、赋权式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一种由多维度因素引发的复杂社会现象,其中信息贫困是衡量贫困的重要维度之一。通过梳理农村信息贫困相关文献,文章主要从农村信息贫困的研究方法、成因和对策依次展开。成因部分归纳为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其中主体因素细分为信息素质、文化程度、经济能力3个层面;客体因素细分为信息资源失衡、信息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约束、制度政策因素4个层面。对策部分分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方面。提出后续研究可以从民族差异、利益博弈等新视角展开。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背景下,对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习近平扶贫思想,选取率先整族脱贫的独龙族和基诺族为研究对象,总结提炼安居工程、基本生活保障、就医保障、教育扶贫、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扶志"保障等脱贫攻坚实践。发现当前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管理、扶持项目适应性不足、参与主体错位、公共服务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效果。基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背景,提出兼顾短期重建设+长期重监督、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兼顾外部帮扶+自力更生、兼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较少民族脱贫摘帽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精准扶贫视角研究冀西北地区产业扶贫问题,立足于冀西北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发 展、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等实际情况,探索产业扶贫机制,建设有地域特色的以产业带动扶贫、以 产业巩固扶贫的精准扶贫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