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荚兰根腐病是影响香荚兰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试验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引起香荚兰根腐病致病性不同的12个菌株(其中尖镰孢9株,茄镰孢3株)进行酯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区主要集中在中间带区和快带区。对12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带的Rf值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性0.71的水平上,能将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区分;在相似性0.86的水平上,能将用传统的致病性鉴定方法鉴定出的强、中、弱致病菌株及非致病菌株分开。试验的目的在于寻找与致病性/非致病性相关的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2.
利用氯酸盐对从西双版纳、河口、海南香荚兰种植园根腐病标样中分离得到36个尖孢镰刀菌进行诱变。诱导获得459个nit突变体,并用不同氮源培养基对突变体进行鉴定,划分出nit1、nit3、nitM、nitX等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1出现的频率最高,nitM亲和性最强。经配对实验将36个菌株归为15个VCG组群,表明尖孢镰刀菌香荚兰专化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且VCG组群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黄瓜根际镰刀茵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温江特殊生态条件下,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镰刀菌23株。根据显微镜形态观察,确定它们分别属于3类镰刀菌菌株,其中尖孢镰刀菌占43.38%,串珠镰刀菌占26.09%,茄病镰刀菌占30.43%。对其中6株进行黄瓜致病性验证测定,结果有2株病原菌株对蔬菜有明显致病性,4株表现非致病菌或弱毒株。镰刀蓖病原蓖分离率约为17%。  相似文献   

4.
在太原盆地特殊的生态条件下,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4株。根据显微观察,确定它们分别属于3类镰刀菌菌株,其中尖孢镰刀菌占52.13%,串珠镰刀菌占19.24%,茄类镰刀菌占28.36%。对3种镰刀菌进行黄瓜致病性验证测定,尖孢镰刀菌病原菌株对蔬菜有明显致病性,串珠镰刀菌、茄类镰刀菌株表现非致病菌或弱毒株。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EC,10%世高DG和50%福美双DC对黄瓜尖孢镰刀菌抑菌作用优异。  相似文献   

5.
尖孢镰刀菌致病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离、鉴定侵染黄瓜的尖孢镰刀菌的基础上,测定30个尖孢镰刀菌菌株(包括6个专化型)对黄瓜的致病性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我国黄瓜的尖孢镰刀菌至少有5个以上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除来自黑龙江的9909-1菌株与膜的黄瓜根茎腐专化型(Fusarium axysporum f.sp.radicis-cucmeinun,FOCS)菌株属同一亲和群外,其它菌株均与希腊的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f.sp.cucumerinum,FOC)和FORC不亲和,本文所测定的尖孢镰刀非致病菌株均与致闰 株不亲和,不同专化型的尖孢镰刀菌菌株归属于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应用营养体亲和性区分菌的致病性及专化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从西瓜根腐病病株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0株,经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7株)、串珠镰刀菌(2株)、茄病镰刀菌株(1株).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88.2%,其他两种菌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8.4%和29.7%.对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表明万寿菊杀菌素水乳剂与适乐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瓜根际镰刀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四川温江特殊生态条件下,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镰刀菌23株.根据显微镜形态观察,确定它们分别属于3类镰刀菌菌株,其中尖孢镰刀菌占43.38 %,串珠镰刀菌占26.09 %,茄病镰刀菌占30.43 %.对其中6株进行黄瓜致病性验证测定,结果有2株病原菌株对蔬菜有明显致病性,4株表现非致病菌或弱毒株.镰刀菌病原菌分离率约为17 %.  相似文献   

8.
新疆吉木萨尔地区大蒜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疆吉木萨尔大蒜种植区大蒜根腐病的病原菌。【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用原位伤根法进行回接,对照科赫法则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力。【结果】在采集的3批次典型病害植株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64株分离物,其中61株分属于镰刀菌,分属于尖孢镰刀菌、层生镰刀菌、芳香镰刀菌、三线镰刀菌、轮状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层生镰刀菌分离频率累计达到76.6%,且在采集的各个时期都有分离出现。选取典型的5株菌株进行回接测定,回接的5个镰刀菌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是大蒜根腐病分离频率最高、且致病性最强的致病菌,其次为层生镰刀菌。【结论】新疆吉木萨尔地区大蒜根腐病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引起的,其中尖孢镰刀菌是致病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沈阳、锦州、朝阳、丹东、大连采集典型黄瓜枯萎病株标样197个,对单孢分离获得的5个代表菌株 Co13、Co17、Co39、Co56、Co76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及观察鉴定。结果分离出尖孢镰刀菌占74.7%,木贼镰刀菌占8.6%,茄病镰刀菌占6.9%,半裸镰刀菌占0.8%,串珠镰刀菌占4.7%。其中以尖孢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是优势菌株,致病性最强。证明辽宁省黄瓜枯萎病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t.sp.Cucumerinu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贵州山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山豆根根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保湿培养法和组织分离法对感染根腐病的山豆根植株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收集的病株组织样本中共分离获得200株真菌菌株,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的67株菌株进行ITS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7株菌株中包含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5株、茄腐镰刀菌(F.solani)7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23株和帚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coparia)2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和茄腐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均可侵染山豆根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且茄腐镰刀菌致病性明显强于尖孢镰刀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结论】贵州山豆根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河口县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及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红河州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从香蕉茎部分离纯化了疑似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采用ITS序列和形态相结合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红河州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扩增了约700 bp片断,经序列分析该菌与尖孢镰刀菌的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K9,Fusarium oxysporum HLJ_10,Fusarium oxysporum strain TBCui等菌株的相似性均为99%。形态鉴定结果显示该菌菌丝有隔,孢子为镰刀状。结果证明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菌株。  相似文献   

12.
根腐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会造成黄精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本研究从多花黄精根际及块茎中分离得到37株菌株,并接种于无菌组培苗进行致病鉴定,从中筛选出12株致病菌。结合菌株致病特征和菌落形态,从12株致病菌中选择7株致病菌进行进一步观察。通过测定rDNA-ITS、TEF-1α基因序列,鉴定出这7株致病菌中2株为尖孢镰刀菌、2株为腐皮镰刀菌、1株为芬芳镰刀菌、1株为卵形孢球托霉、1株为裂褶菌。其中,叶片上尖孢镰刀菌QB-ed-1致病力最强,尖孢镰刀菌E-rz-7次之;块茎中尖孢镰刀菌QB-ed-1致病力最强,芬芳镰刀菌E-ed-2次之。菌株QB-ed-1对黄精叶片和块茎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主动筛选多花黄精致病真菌的方法,可在病害发生前预先筛选可能的致病菌,为黄精病害检测和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渭源县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甘肃省渭源县采集到的黄芪根腐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检测,并对致病菌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合核糖体DNA(rDNA) ITS序列分析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明确引起黄芪根腐病的致病病原菌。结果表明:黄芪根腐病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镰刀菌属(Fusarium)的4个种。共分离出16个菌株,经检测有5个菌株具有致病性,均属镰刀菌,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n)1株(9号菌株),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种(12号菌株和16号菌株,其中16号菌株可能为腐皮镰刀菌的变种),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1株(15号菌株),待定镰刀菌1株(14号菌株,与三线镰刀菌的同源性仅为88%)。  相似文献   

14.
嘉峪关市新城镇洋葱干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2队、中沟6队、新城4队、新城8队及长城2队的洋葱干腐病植株病原进行了分离,共获得89株镰刀菌单孢株系.依据Booth和Burgess分类系统,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其中尖孢镰刀菌所占比例最大,为69.66%,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21.99%和8.35%.室内平皿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都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依次为60.2、20.4和20.1,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能力最强,是引起洋葱干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而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作为洋葱干腐病病原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山西晋中地区植物病原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采自山西晋中地区57种不同罹病植物上的镰刀菌进行分离筛选,采用保湿分离和单孢子分离共得到46株镰刀菌菌株,其中34株有大小型分生孢子,12株只有小型分生孢子。运用传统镰刀菌分类鉴定方法对这34株有大小型生孢子的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12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8株尖孢镰刀菌、5株茄病镰刀菌、4株半裸镰刀菌、3株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3株串珠镰刀菌、2株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2株锐顶镰刀菌、1株禾谷镰刀菌、1株接骨木镰刀菌、1株镰状镰刀菌、1株束梗镰刀菌、1株黄色镰刀菌、1株木贼镰刀菌和1株砖红镰刀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西省甘蓝黄叶病发生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山西省寿阳县甘蓝黄叶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从采集的12份罹病植株根、茎部共分离到28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与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与木贼镰刀菌为山西省甘蓝黄叶病的病原菌,木贼镰刀菌致病性较尖孢镰刀菌弱。此外,木贼镰刀菌作为甘蓝黄叶病病原为首次报道。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该病害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瓜枯萎病病株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来自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保定、银川、西宁及杭州等8个地区黄瓜大棚内的43株枯萎病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478株镰孢菌。根据形态学鉴定,确定它们属于7种镰孢菌,其中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占77.62%,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占0.21%,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占3.97%,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占15.48%,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占1.46%,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占0.84%,以及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占0.42%。对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致病性,发病率为71.43%;而其他菌株均未发病,表明其他菌株为非致病菌株。  相似文献   

18.
以苹果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腐皮镰刀菌、立枯丝核菌为靶标菌,采用皿内对峙培养法,对265株刺五加内生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供试的265株内生放线菌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至少具有1种抗菌活性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51.0%。对层出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较多,分别占检测总菌株的38.9%和48.7%。对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数量接近,分别占检测菌株总数的23.4%、31.7%、28.7%。对强活性菌株的PKSⅠ、PKSⅡ、NRPS、Helo、CYP功能基因筛选结果提示,菌株大多具有至少1种功能基因。10株强活性菌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菌株都属于链霉菌属菌株。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勒泰地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2007和2008连续两年自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分离到的大量大豆镰刀菌根腐病分离物进行的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所得253个镰刀菌属菌株分属于5个种和1个变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茄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茄腐镰刀菌蓝色变种、燕麦镰刀菌和节状镰刀菌.各个种或变种所占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6.6;、24.1;、11.8;、9.8;、7.5;和0.8;.以黑河5号大豆品种为接种材料进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除节状镰刀菌无致病性外,其余4个种和1个变种对大豆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中出现频率最大且致病性最强的优势致病种,茄腐镰刀菌次之.  相似文献   

20.
通过80℃水浴加热20 min、系列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法,从土样中分离不同菌落形态的芽孢细菌32株。通过十字划线法进行初筛,获得对尖孢镰刀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21株,其中13株拮抗作用显著。通过打孔法进行复筛,获得对尖孢镰刀菌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6株,其中ZH-15菌株拮抗作用最显著,为尖孢镰刀菌的生物防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