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以芝麻亩产量和亩盈亏为目标函数,以种植密度,氮磷肥施用量为决策变量,建立了芝麻高产高效益栽培模型。结果表明:淮北芝麻主产区中低产土壤增施肥料,尤其是磷肥增产显著。豫芝4号耐肥性较差,其经济施肥的基本原则是增磷控氮。亩产75公斤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方案是:每亩10000—12000株,亩施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  相似文献   

2.
芝麻是河北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六、七十万亩,主要集中在冀中南山麓平原和低平原≥0℃活动积温4500—5100℃这一地带,作物种植制度基本上是两年三熟、三年五熟和一年两熟,芝麻以春播为主。在种植制度进行改革、冬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的条件下,为实现粮油双丰产,芝麻在适宜地区要改春播为夏播。而用春播品种夏播,不仅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红壤旱地秋芝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红壤旱地秋芝麻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以赣芝5号为供试品种,设3个密度(D_122.5万株/hm~2、D_230.0万株/hm~2、D_337.5万株/hm~2)和4个氮肥水平(N_00、N_152.5kg/hm~2、N_2105.0kg/hm~2、N_3157.5kg/hm~2),分别于2014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和2015年在进贤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两地均表现为N_2条件下芝麻产量较N_0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82%和76.53%)。2014年东乡点D_3处理的芝麻产量较D_处理显著增加18.44%,但2015年进贤点较D_显著减少12.3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芝麻籽粒含油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施用氮肥显著减少了17.8%~20.0%的芝麻素含量,而对芝麻林素无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芝麻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都随之降低,而不同密度对芝麻品质无明显影响;N_2水平时,不同密度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稳定在3.29~4.84和9.89~11.17kg/kg。综上所述,红壤旱地芝麻适宜氮肥用量为105kg/hm~2,进贤县及其周边区域的单秆型品种适宜密度为22.5万株/hm~2,而东乡县及其周边区域适宜密度为37.5万株/hm~2,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值得在红壤旱地上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芝麻微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在我国,芝麻微量元素的研究甚少。黄淮平原是我国芝麻主要产区,芝麻单产徘徊在25—50公斤。为了探讨芝麻施用微肥的增产效果,1982—1985年我们在河南驻马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区的20多个试验点试验。试验区土壤为砂姜黑土、沙土两合土、潮土、黄老土和白散土等。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ppm):  相似文献   

5.
不同芝麻品种的施硼试验结果表明,白芝麻品种中芝8号增产9.6%—21.2%,黄芝麻品种金芝麻增产3.3%—19.9%,黑芝麻品种青麻增产2.1%—17.1%。中芝8号对缺硼反应敏感,症状明显,金芝麻和青麻次之。硼在不同芝麻品种各器官的含量由高到低顺序是花、叶、叶柄、茎、根。各器官硼浓度随着施硼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吸硼过量抑制生长甚至中毒致死。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增施肥料和合理施用肥料是提高芝麻产量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内、外对芝麻施肥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单一肥料对芝麻产量的影响。随着我国化肥产量迅速增长和化肥品种不断增多,芝麻施肥面积逐步扩大,施肥种类和数量相继增加.因此,研究芝麻合理施肥,对发展芝麻生产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为国家化肥的计划生产与合理分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芝麻生产国,芝麻生产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一直较低。要提高单产水平,研究芝麻营养生理是一项重要工作。1979—1980年,我们研究了芝麻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氮素营养的相互关系,品种类型间氮素营养的特点,产量与需氮量的关系以及施氮肥增产的其他生物学特性。这项试验研究的结果,关于氮肥的增产效应,同我们1974—1977年施肥技术研究所得的每斤纯氮增产芝麻种子5斤左右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全衢盆地低丘红壤是芝麻的重要产地之一,总产占全省的42.3%。为了研究芝麻的高产优质的灌溉制度,我们在1984、1985年分别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以及灌溉对芝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芝麻并不是一种低产油料作物,在1981年以前就报道过2.5吨/公顷(折合166.7公斤/亩)的芝麻高产纪录。近年来,我国芝麻科技工作者在芝麻高产栽培上取得了较大突破。1984—1988年,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安徽省临泉县农技中心、河南开封地区农科所等单位相继在小面积上实现亩产150公斤。1990年,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许昌农场  相似文献   

10.
我场位于赣东北低丘陵红壤区,花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近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00亩左右,但单产却长期徘徊于150公斤上下。为使我场花生单产有较大的提高,1985~1989年在全场普及推广了花生五改一化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89年全场3908亩花生,平均单产205公斤,创本场历史最高纪录,并出现了一大批亩产超过300公斤的队,超350公斤的高产片,其中1.67亩高产试验示范田,经鹰潭市科委等单位验收,荚果产量417公斤,创造了我省低丘陵红壤花生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1.
1984—1986年湖南省粮油生产局组织10个地、市的15个县农业局和4个省、地、县科研单位进行花生——稻耕作制度研究。主要探讨花生在稻田栽培条件下的适宜品种、密度、施肥量和施肥法、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应、一播全苗技术,以及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和轮作的生态效益等。试验分别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裂区设计、多因子正交试验,大区对比试验以及田间调查的办法进行。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筛选出适合花生——稻耕作制的花生和晚稻品种。花生品种有新城早、海花一号和粤油551—116。这些品种,一是丰产性好。新城早1985年平均单产为312.2公斤,1986年为339.4公斤,居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12.
芝麻是淮北平原传统的经济作物,面积约280万亩,占全国芝麻生产面积的五分之一,对发展我国芝麻商品生产颇为重要。为此,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983—1984年在安徽省临泉县设科研基点,针对本地区芝麻生产中主要问题,如旱涝频繁、土壤瘠薄、品种混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示范采用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产的“巨微牌”生物钾作为试验材料,参试的甘蔗品种为桂糖11号。小区试验安排在上龙乡弄平村的麻风山旱地,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壤。试验按区糖业公司的设计为四个处理:(A)为不施肥的空白对照区,(B)处理为基肥施钙镁磷肥每亩12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C)处理的基肥每亩施钙镁磷肥12公斤、氯化钾15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D)处理的基肥每亩施钙镁磷肥12公斤,生物钾肥3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  相似文献   

14.
1985年,分析了大面积生产调查和高产试验示范结果,发现夏芝麻单位面积经济产量同生物学产量相关程度较低。许多田块芝麻植株虽然高大,但是始蒴部位太高,植株果轴短,蒴果稀,蒴果少,经济产量低。尤其夏播芝麻,生育季节短,前中期因高温高湿,植株生长发育快,后期又易受低温阴雨影响,植株中上部蒴果质量差,产量低。因此,1985—1986年,我们从播期、密度、施肥量、施肥方法、防病保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研究芝麻群体的调控方法和效果,形成了配套的芝麻促控栽培技术。1987—1988年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又进行芝麻库源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促控能培条件下芝麻的形态指标及生理参数。  相似文献   

15.
本乡蛟塘村苏锦耿户于1980年冬在红壤山地上开垦茶园0.509亩,为等高梯田,台面宽2米,单株双行条栽,小行株距为40×33厘米,亩植茶苗2000株,品种为毛蟹。据测定,树高(平均)67.78厘米,树幅120.67厘米,高幅比为1:1.78,复盖率61.69%,树势已基本达到丰产茶园的指标。1985年平均亩产268.17公斤,1986年平均亩产286.86公斤,是我县茶叶单产最高纪录之一。其关键措施在于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我国芝麻种质资源抗茎点枯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90年,以国内外芝麻种质资源3108份为材料,通过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进行抗茎点枯病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品种,高抗品种32份,高耐品种112份,抗病品种885份,感病品种1756份,高感品种323份。江淮一年两熟夏芝麻区的抗源材料最多,其次为华北春芝麻区。国外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比例较国内高。单秆型芝麻较分枝型芝麻的抗性强。白芝麻抗源材料最多,其次为黄芝麻、褐芝麻,而灰芝麻、黑芝麻抗性最差。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秋芝麻和夏芝麻各生育阶段温光水条件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4年试验秋芝麻产量与夏芝麻高产水产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用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地区的长期气象资料,对秋芝麻和夏芝麻各生育阶段的温、光、水条件进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秋芝麻各生育阶段对温、光、水条件的要求与江汉平原的气候资料吻合度总体上比夏芝麻高,尤其是降水状况对秋芝麻较为有利。而温,光条件对秋芝麻稍有不利之处,可以用适当的栽培措施弥补,在夏芝麻主产区-江汉平原适度发展秋芝麻,具有可靠的气候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8.
芝麻在襄阳地区是主要的油料作物,约占全区油料面积85%以上。近年来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但单产很低,常年亩产80—90斤。旱涝灾害年份亩产仅40—50斤。这不仅是由于栽培技术水平不高,而且也是由于缺少适合襄阳地区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的品种。因此,尽快为芝麻生产提供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的品种是一项重要的育种任务。 从1973年开始,襄阳地区农科所就着手进行芝麻新品种的选育。目前,已选育出芝麻新品种“襄芝2号”。该品种表现早熟、高产、适宜我区种植。近年来,不仅在襄阳地区已大  相似文献   

19.
1 试验概况 本试验示范采用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产的“巨微牌”生物钾作为试验材料,参试的甘蔗品种为桂糖11号。小区试验安排在上龙乡弄平村的麻风山旱地,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壤。试验按区糖业公司的设计为四个处理:(A)为不施肥的空白对照区,(B)处理为基肥施钙镁磷肥每亩12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C)处理的基肥每亩施钙镁磷肥  相似文献   

20.
吴洵 《福建茶叶》1990,(3):31-33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茶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积累和分解对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演化以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了解低丘红壤茶园有机质含量现况、积累和分解特点,对拟定茶园土壤合理耕作和施肥、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变低丘红壤茶园低产低质现象等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低丘红壤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现况 为了了解我国低丘红壤茶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现况,我们于1986—1989年间,对浙、赣、湘、粤、黔、皖、桂等省主要茶区第四纪红粘土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进行广泛性抽样调查,根据对83个样点的分析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