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择适宜的花生品种与正确地掌握花生收获期是夺取“花稻”制最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为此,我们于1984年和1985年连续两年进行了有关这方面的探讨,现将1985年的结果报导如下。 一、试验设计与方法 供试品种花生为粤选58、“80—9”、新城早和“79—01”,水稻为省水稻所培育的粳型品系“79—85”。试验制A、B、C三个大区,花生每个大区含16个小区,即安排四个品种,四次重复,区组内随机排列,小区长15尺,宽6尺,面积1.5厘,密度每亩1.2万穴,2.4万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花生—稻耕作制中花生对土壤有机质及三要素的影响,1986年湖南省粮油生产局主持在宁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一、试验内容与方法 本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法进行,在一块田的中线作梗,分两大区,一区种花生稻,一区种双季稻,重复两次,重复I,花生稻区面积0.54亩,双季稻区面积  相似文献   

3.
林同学  胡进 《花生学报》1991,(3):17-19,31
1984年我们在全区进行夏直播高产花生栽培技术研究,获得了公顷亩产400公斤以上高产方,422公斤高产地块;1987~1989年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单位又在莒南、临沭两县进行夏直播高产花生栽培生育规律和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双高产研究,为进一步培创我区夏直播花生高产起了积极作用。1990年我区创亩产400公斤以上夏直播花生1111.4亩,其中费县郝家村1.16亩高产地块单产467.5公斤,为全区大面积发展夏直播花生,大幅度提高荚果产量提供了新的经验和配套技术,现就夏直播高产花生栽培生育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宁乡县1983年冬开始推广大麦、双季(双杂)稻这一耕作制度,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3—1985年度,沙坪乡黄合村123.86亩大麦,两年平均亩产208.5公斤,双季稻(部份早、晚杂交)平均亩产869.4公斤,三熟两年平均亩产1077.9公斤;1985—1986年度沙坪村示范基点50.24亩大麦,平均亩产251.8公斤,早晚稻全部采用杂交稻,早稻亩产542公斤,晚稻亩产538.5公斤,三季全年亩产1332.3  相似文献   

5.
1986年开始,湖南省连续三年组织山区玉米覆膜丰产栽培试验示范,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86年在龙山、慈利进行小面积玉米覆膜栽培试验,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38.6公斤和482.7公斤,比露地栽培玉米每市增产190.6公斤和84.7公斤。1987年扩大列11个县试验示范,面积增加到1.76万亩,在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获得亩产288.1公斤的好收成,比露地栽培的玉米每亩增产  相似文献   

6.
广西花生单产低而不稳,为了进一步验证并运用七十年代末以来,经过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的有效增产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由区农牧渔业厅下达,区农科院经作所、桂平和合浦两县农业局承担搞的万亩花生高产示范样板,按预定两年(1986—1987年)完成了任务,超过规划平均亩产200公斤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通过花生主要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及通径分析,找出影响单株荚果产量的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及其影响的程度,以便为花生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当前种植较广的九个花生品种,即花37、双纪2号、花17、徐州68—4、海花1号、西埠前一号、花28、花37、花11。1984至1986年连续三年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经济效益,几年来我们对提高花生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和减少用膜数量两个方面,从栽培技术上进行了多项试验研究,从而,提高了花生地膜覆盖的经济效益,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 一、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的研究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1980年以来我们主要从地膜覆盖栽培适宜的品种、土壤肥力、播种期、种植方式、密度以及覆盖程序、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我省花生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麦、瓜、豆、稻”一年四熟栽培模式,是我们近几年来在水稻种植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不断试验推广总结出来的,即前茬小麦。中茬西瓜地里种黄豆,后茬栽双季晚稻。如此四种四收的模式,一般一年亩均收粮食可达750公斤,经济效益1500元以上.较之“油稻稻”、“肥稻稻”,亩增产值800多元。在栽培上要求小麦、黄豆品种熟期早,产量高;双季晚稻品种秧龄弹性大,耐肥、耐迟栽。其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杂交晚粳的增产优势 1989~1990年,湖南省参加了南方稻区杂交粳稻科研推广协作组,并成立了湖南杂交晚粳试验示范协作组。在洞庭湖区进行了双季杂交晚粳的栽培试种示范,取得了可喜的结果。两年来,经多点示范试验,杂交晚粳比当地主栽品种表现增产显著。 1989年在宁乡、望城。沅江、安乡、华容等5个县试种双季杂交晚粳515.8亩,亩产477.9公斤,比同单位的常规晚粳品种亩增79.8公斤,由于杂交晚粳耐迟插,比同单位的杂交晚籼也增34.5公斤。1990年,在湖区5个县示范2526.3亩,平均亩产5ll.1公斤。其中宁乡县809亩杂交晚粳,亩产529.l公斤,望城县1285…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夏直播花生在鲁东南地区选用中熟大果品种和早熟中果品种,在覆膜与不覆膜的栽培条件下,不同播期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从而找出最迟播期界限,为小麦花生一年两熟栽培制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86、1987年在莒南县进行,供试品种为中熟大果花37,1987年加用鲁花5号代表早熟中果类型。每个品种都分  相似文献   

12.
作者综述了日本花生生产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日本花生栽培面积自1961—1967年一 直保持在90万亩以上。1972年降至78万亩,这主要是因为千叶、茨城两县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的结果。但在九州各县由于引进新品种和采用塑料薄膜栽培,收益提高,因而有试图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趋势。所栽培的品种主要有关东半立、红皮半立、早生大粒、太考纳、信誉和超立。  相似文献   

13.
<正> 以大麦为前茬高经济效益复种技术开发研究,从1985年开始试验,到1986年,全省大麦开发面积已达4144亩,遍布于20个市、县,其中铁岭、海城、台安、凌原四个重点市、县开发面积为1285亩,单产达175.3公斤/由;同时继续进行了优良品种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进行了大麦高产栽培规律和复种下茬的研究,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渐皮3号(原名86-166)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1979年春用79-1050为母本,浙皮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多年选择,于1986年育成,为二棱皮大麦品种。1994年5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被列为优良大麦推广品种。该品种表现早熟、高产、干粒重高而稳、易脱芒脱粒。品质优良。主要特点:(1)届春性,成熟早,产量高。在我省种植平均生育期162天,与沪麦4号相仿,适于麦稻稻一年三熟制定口搭配种植,大田生产一般亩产223—273公斤,最高可达40O公斤以上。(2)穗型中等,千粒重高而稳。穗长5.2—5.5厘米,每穗可结实20-23粒,…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县花生面积约在40万亩左右,单产超过225公斤。但乡(镇)村、田块之间悬殊较大,因此,如何针对大田生产,对构成产量诸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找出主攻目标,采取相应措施,对进一步提高花生产量,有着现实意义,县农业局自83年起,每年分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水平建立花生生产联络点10—14个,观察田100—425块。现选择86年有一定代表性的28个田块进行分析。 产量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86年全县实种春、夏花生面积为39.73万亩,单产232公斤,抽取分析的28个田块,品种为徐系1号,亩产变幅在171—255公斤,平均232公斤,与大田实际产量水平恰好相符,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晋花1号花生新品种,系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7年从“花29”品种中系选而成。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8年通过审定,并命名为“晋花1号”。 产量表现 该品种1985—1987年山西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三年28点次平均亩产284.9公斤,比“花37”平均亩产259.2公斤增产9.9%;1936—1987年全省花生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  相似文献   

17.
鲁花5号是山东省潍坊市农科所于1971年以花27为母本,白沙1016为父本杂交后经11年反复选择鉴定,于1982年育成。参加了1983—1985年省春播花生早熟组区试及1984—1985年生产试验,1986年经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并确定在全省推广。 产量表现 1983—1985年省三年区试共30点次平均亩产荚果277.9公斤,居参试的七个品种首位,比对照花28增产10.2%;1984—1985年省生产试验,两年5点10次,平均亩产荚果243公斤,居首位,比花28增  相似文献   

18.
<正> 新晃县位于云贵高原苗岭余脉,是湖南省有名的中稻和马铃薯主产区。薯—稻—薯三熟制已成为山区高经济效益的优化栽培模式。1988年新晃县农业推广中心在中寨镇和米欠乡等五村进行119.86亩示范,经农业局验收,春马铃薯总产118145公斤,亩平均1,511公斤;稻谷总产55406.1公斤,亩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我们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莒县夏庄镇花生中产变高产技术开发试验。试验是在前三年开发区花生产量实现低产变中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试验计划要求:三万亩开发田的单产,由81—83年平均255.7公斤,84年提高到300公斤,85—86年达到325公斤的高产水平。并总结出一套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可供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的技术经验。 三年来,我们在开发试验区全面实施技术规范,并进行四个专题120个项次的同步性单项试验和两个专题的综合性试验,均获得满意结果,圆满完成了开发试验任务。 一、开发试验产量结果 开发试验经省、地科委组织验收,84年面积34019亩,单产305.5公斤;85年因  相似文献   

20.
1983年我县洋际乡界背村在干旱田试种0.295亩“早稻——秋花生——油菜”获得成功,面积逐年扩大。1986年全县有四个乡种植,面积达210亩。其中洋际乡种植151亩,经取样测产验收,早稻亩产401公斤,花生亩产148.5公斤、油菜籽亩产61.5公斤,洋际乡村民李位禄种植1.5亩,早稻亩产412.5公斤,花生亩产225.5公斤,油菜籽亩产100公斤。试种证明:“早稻——秋花生——油菜”在缺水的高岸田、天水田复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耕作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