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08年1月至2009年乌107种,累计403992只次威水鸟2008年度11种,176到严重影响,导致数量锐减,,其中12月,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以每月一次的调查频度对水鸟开展连续2年的调查,2008年调查水鸟102种,数量256385只次,2009年调查水鸟106种,数量147604只次,2009年度12种,10695只次。2009年冬度北方极端的天气严寒给水鸟,特别文中对这种变化对不同水鸟的影响也进行了分别说明。共记录到水07只次。受是雁鸭类带  相似文献   

2.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以每月1次、每次2天的调查频度,开展水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调查水鸟257,541只次,包括雁鸭类96,618只次,秧鸡类28,625只次,鹤鹳类4,499只次,鸻鹬类60,360只次,鸥类37,477只次,鸬鹚类12,261只次,鹭类17,701只次;2014年共调查到水鸟233,808只次,包括雁鸭类102,213只次,秧鸡类15,757只次,鹤鹳类7,013只次,鸻鹬类32,363只次,鸥类33,230只次,鸬鹚类27,851只次,鹭类15,381只次。2013~2014年,水鸟的种类同样为105种,但鸻鹬类分别为38种和39种,雁鸭类分别为29种和27种,鸥类同样为13种,鹭类分别为11种和12种,鹤鹳类同样为8种,秧鸡类同样为5种,鸬鹚类仅普通鸬鹚1种。2013~2014年,合共调查到受威鸟种12种,分别2013年为12种、2014年10种,发现只次分别为13,718只次和9,762只次。2013~2014年,总计24种水鸟超过种群数量1%标准,其中2013年有22种,2014年有16种,2年中种群数量1%标准的共13种。  相似文献   

3.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越冬水鸟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至2014年连续6年的12月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越冬水鸟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记录到越冬水鸟6目11科39种,主要类群为鸻鹬类、鹭类、鸭类和鸥类。保护区的越冬水鸟物种数量年际变化不大,在26~32种间波动,其中22种记录于所有年份;而水鸟数量年际间有比较大的波动,最少为1204只,最多达到5399只,近年来水鸟数量有下降的趋势。结合保护区现状提出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有水库、近海滩涂、芦苇沼泽、河流、盐池、渔塘等多种湿地生态类型,水鸟资源丰富。作者在2009年,以每月一次的调查频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水鸟资源进行调查,共调查水鸟种类计数97种,数量总计数334046,其中湿地依赖鸟种种类计数6种,湿地依赖鸟种数量计数44种,受胁水鸟种类计数10种,受胁水鸟数量计数21432只。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作者对水鸟年度动态变化作了分析,研究水鸟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2008年1月、2010年1月和2016年1月共4次对福建东山湾越冬水鸟进行同步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6目10科37种,越冬水鸟数量分别是2006年4 324只、2008年4 760只、2010年8 050只、2016年12 234只。东山湾越冬水鸟主要分布在杜浔盐场和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2011年冬鄱阳湖水鸟数量与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目前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东亚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每年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总数在50万只以上,同时鄱阳湖还是部分全球珍稀濒危物种十分重要的越冬地。坚持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的种群数量调查,对于掌握长江流域乃至全球水鸟种群动态十分重要。2011年冬在鄱阳湖开展了越冬水鸟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51种59万余只,其中有14个种达到了全球种群数量1%的标准,同时鸿雁、白鹤、东方白鹳的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7.
<正>在近日结束的环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传出喜讯:本次共调查到越冬水鸟共6目12科54种183953只,其中东洞庭湖47种150608只,占81.87%;西洞庭湖30种20085只;南洞庭湖20种6647只;横岭湖24种6613只。东洞庭湖越冬水鸟在全湖越冬水鸟中占绝对优势。总数量创下了2006年环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之新高!今年的同步调查发现,东洞庭湖较上年度的120462只增加了30146只。增长数量最多的3种水鸟分别为罗纹鸭、豆雁和  相似文献   

8.
航空调查越冬水鸟在鄱阳湖的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鄱阳湖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十分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每年的冬天至翌年的春天,在鄱阳湖栖息有大量越冬水鸟,在方圆千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采用航空调查的方法是快速、全面地对越冬水鸟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的有效方法。2005年的1~2月及2009年2~3月在鄱阳湖地区开展环鄱阳湖的越冬水禽航空调查,2005航调共统计到水禽30种共计321 044只;2009年航调共发现了水禽44种,409 077只。调查发现白鹤、东方白鹳等5个全球受胁种高比例地分布于鄱阳湖区;调查还发现水鸟集中的地点20余处。  相似文献   

9.
2010年对青海更尕海的水鸟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共记录到55种27416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17055只,占水鸟总数的69.0%。10月水鸟数量最高,且与其余各月差异显著,而其余各月间没有显著差异。从鸟种数量而言,各月间均维持在21~29种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全年水鸟的种类数量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和低谷。在4月,由于雁鸭类水鸟刚刚抵达,而更尕海部分区域尚未融化,因此可供水鸟取食的区域较少,可能有水鸟死亡的现象发生;而在10月,雁鸭类水鸟数量急剧上升,大多都聚集在一起取食或休息。更尕海也是当地的主要牧场,家畜经常与野生水鸟混群并共用水域,使种间和种内禽流感病毒传播的概率增大,因此4月和10月是该湖禽流感防控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2018年10-11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在辽宁省40处湿地开展了秋季迁徙季节水鸟调查。共发现水鸟55种,隶属于7目13科25属,种类以雁形目22种和鸻形目19种居多,鲣鸟目1种最少。统计水鸟种群数量总计264 980只,数量超过30 000只的水鸟有4科,分别是鸭科101 345只、鸻科41 353只、鹬科34 956只、鸥科77 035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中华秋沙鸭、白鹤、黑嘴鸥、东方白鹳、黑鹳、黑脸琵鹭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鸿雁、大天鹅、小天鹅、花脸鸭、斑头秋沙鸭、灰鹤、白腰杓鹬、大杓鹬、白琵鹭9种,种群数量总计32 096只。按照种类超过10种或者种群数量超过10 000只,或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的划分标准,秋季迁徙水鸟重要分布地点有15处。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采用线路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金银湖水乌的种类、数量以及栖息环境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37种,隶属于7目11科。其中冬候鸟20种,夏候鸟11种,留鸟4种。分析结果认为,近2年金银湖水鸟多样性有显著性增加,滩涂和亮水水域2种生境为金银湖水鸟主栖息地.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继续开展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对湖区水位进行调控,加强监管,停止对湿地蚕食行为。  相似文献   

12.
拉市海湿地冬季水禽种群数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2月,对拉市海对水禽进行调查,记录到74种水禽,其中6种为留鸟,43种为冬候鸟,2种为夏候鸟,23种为过境乌。过境鸟主要出现在10月、11月和次年的3月、4月。水禽的数量季节性分布是呈双峰状的,通过对22个普通常见种的分析,水禽在越冬期内的数量变化有3种类型:双峰型、单峰型、无序波动型。5普通种类在整个冬季是变化的,它们的数量变化在相邻的几个周内超过40%。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4月,采取路线调查法和定点现察法对云南昆明滇池草海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20种,隶属于6目7科.其中冬候鸟15种,占75%,留鸟5种,占25%.雁鸭类水鸟多栖息于开阔水域,鹬类和鹭类则多在沼泽和浅水水域活动.  相似文献   

14.
Observations on the phenology of Quercus ithaburensi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in Yahudia Nature Reserve, Israel. Bud-break occurred mostly in February with minor bud breaks in March–April, May and September–October. Trees shed leaves in October through January with a peak in December–January, but even during these months at least 10% of the trees remained evergreen. Branch growth took place during February–April. Shedding of 1-year old branches was recorded in half of the observation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abscission tissue. Acorns generally began to ripen in November and shedding extended from December until January. The percentage of acorns attaining full ripeness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branch to branch and from year to year, reaching approx. 20% of the number of acorns found in May. Ripe acorns appeared exclusively on 2-year old branches. The degree of fire damage to trees greatly depended on the intensity of the fire, which in turn depended on weather conditions, quantity of dry pasture veget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tree relative to cairns. Most trees were located within cairns, which constituted insulation belts, as no herbaceous vegetation grows on them. The effect of grazing intensity was decisive to the extent that fire damaged trees. Reduction of the bulk of dry pasture vegetation, affected the number of trees harmed, both as to their revival and their re-budding potential. Heavy grazing reduced to nearly half the number of trees suffering damage. After an early summer fire, budding was monitored, but not after a late summer fire.  相似文献   

15.
Since 2004 the oriental fruit fly,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has become widespread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B. dorsalis were monitored using methyl eugenol-baited traps during 2008–2009 in Wuhan. Adults were captured from early July to the end of December in a citrus orchard and peaked in October and early November. Adult population peak coincided with the ripeness period of sweet oranges in October. Infestation with B. dorsalis was more serious in 2009 than in 2008. Field surveys of host plants for this fly species combined with rearing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pear was the first host plant infested by B. dorsalis. We recorded the following host shift pattern: pear (Pyrus communis L.), jujube (Zizyphus jujuba L.), persimmon (Diospyros kaki L.), and sweet orange (Citrus unshiu Marco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B. dorsalis completes four to five generations per year in this area and most serious damage occurred in the 4th generation in the citrus orchards. The availability of preferred host fruits and the low winter temperature ar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Overwintering potential experiments of adults, larvae, and pupae were also carried out in the field. Results suggest that a small proportion of pupae were able to survive winter in Wuhan and emerged successfully the following year.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regarding the invasion potential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B. dorsalis in Hubei Provin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2008年12月,用路线法对广州市越秀公园鸟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41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三有”鸟类27种。从统计数据来看,越秀公园不同季节之间的鸟类分布有如下特点:春、秋季鸟类无论在种数还是在总体数量上。都多于冬、夏季。其中秋季最多。在所有鸟类中,雀形目的鸟类数置最多,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湖北排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8年11月17~23日和12月22~28日,对湖北省仙桃市排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冬季鸟类资源及其生境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8种,隶属15目31科.对鸟类的居留型、区系组成及重点保护鸟类进行分析,结果为当地有冬候鸟27种、留鸟29种、夏候鸟11种、旅鸟1种;古北种35种、东洋种20种、广布种13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28种,被列入CITES的鸟类有8种,被列入CRDB的鸟类有3种.针对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鸟类多样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居竹伪角蚜种群的年动态变化及调节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孝顺竹第1年生受害新竹为观察对象,对居竹伪角蚜的种群动态及主要天敌、气候等生态因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竹蚜5月中下旬始发生于2008年新笋基部,随着若蚜的迁移扩散至整个竹丛,其种群密度在2008年的8-9月达到最高峰,随后下降,2009年3月初种群密度开始上升,直至新竹第1年生长发育结束.1~4龄若蚜全年同时发生,种群中2个龄期段密度的比例(3~4龄:1~2龄)从2008年的10月初至2009年3月中旬的平均值为0.912,而其余月份的平均值在0.5左右.竹蚜3种主要天敌的发生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食蚜蝇发生高峰期在2008年的3-5月,赤星瓢虫发生高峰期为2008年的8-9月,蚜灰蝶在全年中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为2008年的7-8月和2008年11月-2009年2月.蚜灰蝶可全年在竹杆上取食竹蚜,赤星瓢虫和食蚜蝇从2008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底以成虫藏于箨叶或竹丛周围的杂草中越冬.降雨对蚜虫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连续数天的强降雨能基本清除竹丛8.33%~20%的受害株上的蚜虫.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线法及样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进行了近5年的观察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6目44科96属136种,其中,雀形目83种,非雀形目53种;水鸟28种,占湿地公园鸟类种数的20%;东洋种53种(39%)、古北种38种(27.9%)、广布种45种(33.1%);留鸟78种(57.4%)、夏候鸟38种(27.9%)、冬候鸟15种(11%)、旅鸟5种(3.7%)。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国家和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4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1种;有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26种。提出了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保护对策,为湿地公园鸟类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