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正>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资源,可以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工副业生产的原料等。农作物秸秆用作肥料主要是直接利用和加工利用。直接利用一般采取秸秆直接还田,加工利用主要是利用秸秆堆制有机肥料。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除直接饲喂外,还有青贮、黄化、氨化及糖化后饲喂等方法。近几年,一些规模化的牲畜养殖场应用专门的机械设备或秸秆饲料生产线,把秸秆加工成颗粒状或块状的干饲料。秸秆的燃烧利用主要有生产沼气和秸秆气化两种方式,另外还可以用秸秆作为生物质进行发电。  相似文献   

2.
通过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定位对比试验,比较不同还田条件下秸秆的腐化过程、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明确连续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作物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促进稻麦两熟地区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产量的飞跃和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市自1990年以来,由于农村燃料结构、饲料结构与肥料结构的改变,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每年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面积已逐渐发展到35万亩左右.秸秆还田方法有部分还田与全量还田、直接还田与速腐还田、当季还田与堆放后下季还田等.为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法对稻麦的增产效果,1997~1999年在我站试验基地进行了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平衡土壤营养,培肥地力。试验测定,泾川县小麦谷草比(不含小麦颖壳)平均为1:1.17。如果将小麦颖壳统计在秸秆之内,谷草比平均为1:1.39。小麦平均产量6 647.85 kg/hm~2,可产茎秆7 715.40 kg/hm~2,小麦颖壳1 503.30 kg/hm~2。留茬15~25 cm,可还田茎秆1 758~3 006.15 kg/hm~2,采用机械收割,小麦颖壳全部还田,秸秆还田量可达3 261.3~4 509.45 kg/hm~2。本文通过对小麦谷草比、不同留茬高度田间还草量进行测定,以期计算秸秆的资源量和还草量,为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指导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秸秆腐化为基础,设计一种与已有谷物收割机配套的秸秆腐化还田机,其集作物收割、秸秆粉碎和秸秆腐化还田操作于一体,以加快秸秆还田后的腐化,在解决作物秸秆处理难这一问题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环境。实验表明,经改进的作物秸秆腐化还田机,能使秸秆腐化分解腐化时间缩短,产量比单一秸秆粉碎方式略高。  相似文献   

6.
<正>伴随着安徽省白湖农场秸秆还田整地机械隆隆的轰鸣,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安徽江淮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关键技术示范现场暨测评会在该农场开展并顺利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由于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的生物学特性、各地土壤条件、气象条件、农机械配备、配套农机作业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稻麦秸秆还田效果不理想,部分地区出现由于秸秆还田方式不当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稻麦轮作农田选择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置了稻秆集中沟埋还田(RD)、旋耕还田(RR)、表层覆盖还田(RC)和稻秆不还田(CK)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2014—2015稻麦轮作年农田CH_4和N_2O排放情况。[结果]同CK相比,稻秆还田增加了稻季CH_4排放,且RC处理下的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麦季CH_4排放整体保持较低水平。同CK相比,稻秆不同还田方式增加了稻麦两季N_2O排放,但稻季各处理差异不显著,麦季RC处理下的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K,但不同还田方式间差异不显著。3种还田方式下,RC处理的周年CH_4和N_2O排放量均为最大,RD处理最小,且RD处理的增温潜势也为最小。稻秆还田增加了稻麦轮作周年作物产量,与CK相比,RR和RD分别增加了6.70%和9.75%。与RC和RR相比,RD处理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降低了48.13%和3.38%。[结论]稻秆集中沟埋还田是稻麦轮作农田较为适宜的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8.
稻麦两熟是我国面积最大种植方式,水稻秸秆还田是一种便捷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释放化感物质会对周围作物产生化感作用.为了给水稻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近年来水稻秸秆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化感物质释放方式、秸秆中化感物质分离鉴定、水稻秸秆主要化感物质、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效应、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中后期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秸秆还田化感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江苏泗洪稻米基地的麦田土壤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麦秸秆均不还田的对照相比,水稻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小麦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其他还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说明稻麦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短期内对稻麦周年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在典型稻麦轮作区设置了2种耕作方式(旋耕与耕翻)和4种秸秆还田模式(稻秸还田、麦秸还田、稻麦秸双季还田与双季秸秆皆不还田)的裂区试验。【结果】短期内2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都没有显著影响,旋耕处理有大于耕翻处理的趋势,但达不到显著水平。所有秸秆还田处理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壤全氮含量、总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方面,都以秸秆双季还田处理最高,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以全氮含量增加最多,达19.5%。秸秆单季还田处理在土壤总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秸秆不还田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稻秸单季还田处理除了土壤速效磷显著高于麦秸还田处理外,在其它土壤养分含量间没有差异。稻麦周年总产以耕翻处理略高于旋耕处理,秸秆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略减,各处理间产量均达不到显著差异。在短期内,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而2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基本没有影响,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皆不会显著影响稻麦周年产量。【结论】稻麦轮作区推广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配合适当的耕作方式可以稳定稻麦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11.
苏南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机械还田的效果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季稻麦秸秆连茬还田试验结果显示,稻麦产量以旋耕还田方式的最高,还草量对稻麦产量虽有影响,但未达显著水平.小麦的适宜套播期为水稻机收前1d或3d,每亩播种量为7kg.稻麦秸秆连茬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在气化炉中进行气化处理,产生大量可以回收利用的热能,减少生活中将秸秆直接燃烧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节省大量秸秆可以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秸秆气化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及新型农业发展方式的普遍推行,农业循环经济被广泛的认可以及研究实践。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就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之一。本文以苏北地区的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的应用为例,具体分析该区在采用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要点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等,为其它地区的稻麦秸秆的处理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秸秆双季全量还田稻麦两熟轻简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稻麦秸秆不再作为农民生活的必需燃料,为方便耕种,农民养成了焚烧田间秸秆的不良习惯,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目前,秸秆综合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秸秆全量还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新沂市在江苏省稻麦科技示范项目基地展示了江苏省农科院和扬州市农科院提供的技术,连续3a示范稻麦秸秆双季全量还田面积累计达200hm2。现将该技术要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至县现有耕地75.76万亩,年生产作物秸秆40万吨左右。虽然采用了秸秆直接还田及过腹还田、秸秆制造燃气等利用方式,但目前全县秸秆的利用整体仍处在简单粗放的水平,仍然以秸秆燃烧作为主要利用手段,秸秆还田率较低,随意丢弃、焚烧等污染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稻麦秸秆还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秸秆焚烧的一个十分重要途径,同时,秸秆也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多级利用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是否意味着稻麦秸秆能长期连续全量还田?或秸秆可以全部收集离地?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探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产量和土地持续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对稻麦秸秆最大还田量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基于维持土地生产力的稻麦秸秆最低还田量问题,旨在为稻麦秸秆还田或收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为维持土壤地力的持续提高,一定量的秸秆还田是必要的;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稻麦有增产作用,可减少农田氮、磷径流损失,并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但麦秸还田会增加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条件允许下,应避免或减少麦秸还田。  相似文献   

17.
长期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的影响,依托10a田间定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稻秸秆不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W)、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4个秸秆还田处理,分析5种...  相似文献   

18.
秸秆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作肥料、饲料、垫料、菌料、原料、燃料,概括起来可称为六料综合利用。一、秸秆用作肥料1.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是用带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半喂入收割机留茬10~15厘米,将秸秆切碎  相似文献   

19.
秸秆富含氮、磷、钾、镁和有机质等,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秸秆数量也不断增多,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高度关注。目前,农业秸秆大部分是作为燃料燃烧了,而秸秆燃烧会污染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加大秸秆的综合利用也越来越迫切和重要。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是解决秸秆出路的重要技术措施,加大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就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应用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秸秆综合利用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就农业部门来说,实施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利用秸秆制取沼气,二是快速腐熟还田,三是实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四是作为基质生产食用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