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中国古代农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灿烂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书总结、记述和传承了这一文明,它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见证和结晶。中国古代农书中蕴涵的农业思想和技术,不但为我国古代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而且对现代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文化、农业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研究、改进(改造)与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是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后,一方面把西方文化带到中国,另方面也把中国文化西传欧洲。虽然这次文化交流是以数学、天文学、历法、工艺技术、动植物为主,农业和农学并不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有许多内容,例如传教士熊三拔曾经把西方水利技术传入中国,中国的蚕桑技术也在此时传到欧洲,中西农业和农学的交流无论对中国还是欧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华农耕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农业之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中国早期主要哲学流派对农业生产实践的认识,从新的视角探究传统农耕文化对这些哲学流派主要思想观点的影响,提出传统农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基础,传统农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至今仍对当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穆对中国农业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史上,钱穆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大师可谓包容广大,含藏丰厚;而其思想矿藏中的农学及其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基本认识,却很少为人所探知。这大概是因为人们大都将其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与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所致。然而,学术界所熟知的钱穆思想中最为精粹的天人之学,却正是基于其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基本认识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曾利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069-1070
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用充分的例证说明,早在古代,我国数学思想就已经为农业生产的实践需要而服务。古代数学研究取材于农学,且数学研究成果又应用于农学。  相似文献   

6.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307-307
序号刊名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1中国农业科学28719460.84920.10452农业工程学报34712030.70690.10093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7830.65330.03034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495840.56220.06045世界农业2165560.35430.08336农业现代化研究1164570.74190.09487中国农学通报2752960.22820.02188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242790.38530.05369中国农业气象692640.33010.043510农业环境与发展992090.33150.010111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291980.23440.054312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911850.42930.044013特产研究791660.10260.038014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041480.39180.0…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由两院院士、著名农业科学家石元春先生任主编,全国8所重点农业大学的校长、院士、知名专家为副主编,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农业学术期刊,也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和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中国农学通报》栏目设置有:畜牧兽医科学、农艺科学、生态农业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农业信息科学、园艺园林科学、土壤肥料科学、植物保护科学、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基础科学、水产科学、林业科学、有机农业与食品科学、农业史学等;另外还开设了有关农业、农村、农…  相似文献   

8.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重要的农书,在中国农业史和农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表现在:一是贡献了中国智慧;二是彰显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独具特色的文化人格魅力;三是为中国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农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9.
根据期刊性质和学科分类方法,以文献数量为依据对《中国农学通报》进行分类。结果发现,《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刊登的论文以学术性为主,其中农作物类、园艺类、植物保护类、农业基础科学类、农业经济类、林业类、生物学类、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类以及农艺学类文献数都超过各自学科"20%区域"文献数均值,其余学科文献量均较少,不能划入相应学科,因此应将该刊归类为这9个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1.
知物性之宜与“三才理论”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理论的四大要素。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认为,知物性之宜的提出,不仅革新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认识方法,促进了农学对作物特性的不断认识,而且为近代西方农业科学进入中国创造了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2.
知物性之宜与“三才理论”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理论的四大要素。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认为,知物性之宜的提出,不仅革新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认识方法,促进了农学对作物特性的不断认识,而且为近代西方农业科学进入中国创造了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3.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引言 稻谷作为优良的栽培作物。曾对亚洲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关于其起源与发展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农史和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对于其传播路线及其过程的研究,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农业历史和古文化发展与变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稻作农业从中国大陆向朝鲜和日本等地区的传播路线。目前有华南说、华中说和华北说几种主要观点,然而,上述观点都需要科学的材料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农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粟、黍、水稻和大豆等都是首先在我国驯化栽培的作物;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这些作物资源和生产技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世界。中国传统农学对世界农业革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洲农学家普遍认为,欧洲在18世纪从中国引进了曲面犁壁和耧车以后,改变了中世纪的二圃、三圃休闲地耕作制度,乃是近代欧洲农业革命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科技论文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7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1997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总数回升为9528篇,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6.53%,但其在我国基础科学、医药卫生、农林牧渔、工业技术4大部类中论文数量低。(2)农业科技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之比为100:2.2,低于全国科技论文100:20.7的比例。(3)农学论文数依然是全国10强学科之一,居第8名。(4)北京、江苏、浙江3 (市)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16.
张志转  朱永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F0002-F0002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统计数据,以《中国农学通报》和《安徽农业科学》杂志为例,质疑“扩版=质量下降”的推断,以期为农业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韩国对中国农业史的研究从196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农学进入朝鲜半岛的时间是1900年左右,但是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时代后,全面在韩国进行历史研究的时间大概是在韩国战争时期,因此中国农业史的研究时间也不算太晚。  相似文献   

18.
李杨  朱安  魏凤娟  张志转  朱永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F0002-F0002,F0003
以《安徽农业科学》和《中国农学通报》为例,分别与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园艺、植物保护、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林业、农业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引证指标、作者构成、网络传播情况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中职农学专业学生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力量,所以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工作尤为重要。为此,下文将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对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措施与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希望能为促进我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秦王朝之建立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由此跨入整体发展时期。秦统一,推动了中国农学的哲理化趋势;加强了中国农业的政策制度建设;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远播。秦农业是秦、汉帝国之兴盛与建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