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农村地区的695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网络中社会学习、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与社会互惠对农户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对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的采纳程度均不高;(2)整体上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网络的不同维度对不同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不同,社会学习与社会互惠对增量施用生物农药、有机肥与减量施用农药化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互动对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社会信任对减量施用农药化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增量施用生物农药、有机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更加重视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滑县农户调研数据为粮食主产区代表样本,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选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从农户分化视角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户4种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和行为。结果表明,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耕地保护意愿,农户耕地保护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耕地保护行为。多群组分析得出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其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较大;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较大;不同兼业化程度的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均较大。样本区农户兼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纯农户仅占样本农户总数的1/5。最后,提出实行差异化的农户技能培训工程、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积极推进耕地流转以及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宣传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绿色转型是中国新时期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绿色生产行为对中国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湖北省80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以生物农药施用为例,实证分析"绿色技术培训"和"绿色生产补贴"两种不同激励方式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按照经营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群,深入探讨激励方式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差异,以期为有效促进农户绿色生产提供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绿色技术培训和绿色生产补贴均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构造绿色技术培训和绿色生产补贴交互项变量后,绿色技术培训的影响不再显著,而绿色生产补贴与交互项变量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均显著为正。(3)两类激励方式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差异较大,低经营规模组农户较易受绿色生产补贴的影响,而高经营规模组农户则受绿色技术培训的影响更为明显。(4)两组农户施药行为均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经营规模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还受到了农户认知的影响。综合型激励手段对促进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效果显著,应从效用均衡化视角实施差别化的激励方式,促进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浙江临安3 200个水稻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组织化程度和风险规避条件下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差异,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组织化程度、风险规避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组织化程度和风险规避是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和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相对较少,与未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和未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相比,化肥用量分别减少190.75、157.58 kg/hm~2,农药喷洒概率分别减少24.01%、20.87%;组织化程度和风险规避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交互项系数分别为-137.40、-0.255 2,二者会同时影响农户的化肥和农药施用行为。此外,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技术培训、非农就业、农家肥施用也可以显著减少农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最后,从建立健全农业组织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与提高农民教育水平等层面提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不断深入,农户生计兼业现象日益普遍。现阶段开展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可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农户耕地保护激励政策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利用9市19县获取的2 028份调查问卷,以农药化肥的使用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规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对耕地质量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以及耕地的了解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研究结果,从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技培训、采用科学施肥技术、提供政策补贴等方面提出了引导农户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6.
利用辽宁省所调研的农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研究农户分化对土地经营规模和土地投入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分化对农地经营行为有显著影响;利润型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大于生计型农户;利润型农户在资金、生产资料、人力、机械化程度的投入上高于生计型农户。据此,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对生计型农户,减少其务农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积极性;对利润型农户,加强技术支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文章采用多水平模型研究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除了农户的个体特征以外,村庄的特征对农户的生产行为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村庄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以及村庄周围存在方便打工的地方对农户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的意愿存在显著正影响,而村庄水利条件的便捷对农户减少施用化肥的意愿存在显著负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拓宽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渠道等引导农户生产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组织嵌入理论,采用643个苹果专业合作社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模型考察了组织嵌入对合作社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组织嵌入显著促进了社员生态生产水平的提升,组织匹配、组织联结和组织牺牲均发挥显著的正向影响。(2)组织参与和组织承诺在组织嵌入与社员生态生产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组织嵌入通过提高社员组织参与和组织承诺水平间接提高其生态生产行为。(3)合作社领导者道德资本在"组织嵌入—生态生产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合作社领导者道德资本越高,组织嵌入对社员生态生产的促进作用越强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省农户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无公害与普通农产品生产中农户生产行为的差异,并分析了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除农家肥使用量显著增加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使用量与普通农产品没有显著区别,绝大部分无公害农产品的化肥使用量也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重庆104份水稻种植农户样本数据,以农户的生态认知、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激励为重要支撑,构建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分析框架,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泊松分布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社会化服务对农药减量施用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农药减量技术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农药施用量;生态认知对农药减量施用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越高,便会更愿意保护生态环境而减少农药施用;生态认知在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推广宣传农药减量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向农户普及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生态认知,有利于农药减量施用;社会化服务通过提升生态认知影响农户农药减量施用的中介效应被政策激励正向调节,政府开展实施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价格补贴强化了农户生态认知对农药减量施用程度的正向影响。研究表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态认知水平以及着力落实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激励可以作为推进农药减量化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及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中发挥的作用.1950-2011年,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加了77.8%,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实现了产业规模化.同时,例证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研发水平、提高推广力度、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农业机械保障机制等方式,使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以期为以后农业机械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人工直播技术在中国南方大量采用带来的效果,基于中国南方4省420个农户574个水稻生产周期的投入产出数据,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技术效率3个角度,多维度考察直播技术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直播技术采用显著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2)直播技术采用对水稻土地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3)直播技术采用降低水稻技术效率,但是在区分农户种植规模情况下,随着水稻种植规模的增加并达到一定的临界值,该影响变得不显著。因此,水稻直播技术采用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背景下的重要应对策略,该技术变化是中国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重要体现。另外,种植规模小的农户为了节约劳动力,可以承担一定程度的产量损失,表明水稻生产方式已经从集约式完全转变为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为发挥人工直播技术对水稻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应挖掘该技术的优势和潜力,着重完善其配套设施和条件,如平整土地和土地互换,并进一步推动直播技术在达到一定水稻种植规模的农户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农民合作社规制对社员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利用四川省695份社员微观调查数据和Oprobit等模型,对合作社激励性和约束性规制的影响及交互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民合作社激励性和约束性规制均够促使社员参与绿色生产。2)异质性层面,合作社规制更能促使生产规模大、文化程度高等类别社员参与绿色生产,小规模、低收入群体更适用于激励性规制。3)分散经营型合作社对社员生产行为的规制作用明显弱化,而经济激励可以有效缓解规制弱化问题。村委领办型合作社的约束性规制作用明显大于个人领办型,完全横向合作型合作社约束性规制作用更强。4)合作社约束性规制和激励性规制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的作用,即约束性规制的增强削弱了激励性规制的作用强度,而激励性规制的强化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小约束性作用。基于此,提出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区、小规模、低收入社员的经济激励力度;强化硬性制度要求对经济发达区、资源禀赋较高社员群体的约束作用;根据合作社经营模式、领办主体和产品销路等组织特质选取约束性或激励性规制。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下,农民增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加以解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现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托管因素等外部特征及经营特征等内部特征对粮农生产托管决策的影响,运用Logit模型及解释性结构模型,基于11省44县市2 060份粮农生产经营数据,对粮农选择农业生产托管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及层级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作面积、种植收入占比、服务价格及示范作用等11个因素均显著影响粮农托管决策,其中,服务认知、示范作用对托管选择有显著正向作用,服务价格则与托管选择负相关,不同经营特征、家庭特征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托管选择;2)分层结果表明,表层因素有4个,包括种植收入占比、服务价格、兼业情况和服务认知,中间间接因素有2个,包括土地耕作便利性和示范作用,深层根源因素有5个,包括耕作面积、经营主体类型、土地细碎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和经济发达程度;3)各因素通过3条路径发生作用,其中,示范作用在提升粮农认知、促进托管决策中至关重要,且以土地特征为主的经营特征作为主要根源和间接驱动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要素配置、家庭收益结构及托管成本,优化粮农生产决策。因此,应通过强化标杆示范引领、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与政府双调节机制等,提高农户托管认知,规范服务价格,有效促进托管市场的供需匹配与托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基于2019年7-12月在甘肃省内调研的农户微观数据,立足不同土地规模下农户生计分化的视角,采用二元Logit和PSM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以及土地规模在上述影响路径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土地规模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绿色生...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农户品质对农户信用的影响,在分析农户品质对农户信用影响机理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方法,使用目前我国最大的农业服务公司——农分期公司农户数据库中2017年1-10月的16 101名农户贷款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品质能够显著影响农户违约行为,并且进一步影响农户信用;2)品质变量中,农户性格、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和邻里评价越好,违约概率就会减少,信用状况也会更佳。  相似文献   

18.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我国水稻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3—2015年国家水稻产业综合实验站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水稻种植农户的成本效率,并分析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程度以及生产特征和农户特征对成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农户平均成本效率为0.75,土地经营规模和土地细碎化程度对成本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2)水稻生产呈中等程度的技术进步,由技术进步可带来成本减少约2.3%。3)粮食专业合作社、水稻保险、生产补贴等生产特征,以及教育和培训等农户特征对提高农户成本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4)成本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要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最后,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了促进我国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不断提高和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趋势,但我国的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农会是台湾农村基层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历经百年,至今不衰。本文基于台湾农会的角度,对农民组织的内涵、作用、运行机制等展开分析,并在文末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蒂蒙斯-克里斯蒂安创业过程等相关理论及文献,结合浙江省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关数据,构建了农民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农民创业分为农产品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产品销售为主和其他等4种类型,比较了不同类型农民创业者创业能力差异并分析了差异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农民社会网络、知识体系以及思想观念等局限,农民创业能力总体偏低,得分最高的是资源整合能力、最低的是机会识别能力,而创业能力可以通过系统教育、学习、交流等形式加以培养和提升,但对不同类别农民创业能力提升在内容和方法上要有差异性,特别是得分较低的能力要针对性的培养,以提升农民创业整体能力。本研究完善了农民创业能力评价理论基础,为政府及农民自身针对不同类型农民创业者提升其创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