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水土保持与荒漠防治硕士学科点于200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正式招生。本学科设有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原理与防治3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过渡带的演化方向,对于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搜集的方法,指明了新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从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特征、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土壤、水文条件等方面对新疆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总结了防治经验,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系统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研发水土高效利用、地下水联合利用、荒漠植被与人工植被融合及过渡带生态保育等关键技术体系,研发绿洲生态产业技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中属于一级类型中的荒漠干旱带生态修复区,其生态修复的重点是防治沙漠化,主要措施是保护人工绿洲和周边的天然绿洲及荒漠植被,关键是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因此要根据水资源条件,以水定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土壤风力侵蚀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草原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受到国家和业内专家的一致重视。国内外专家们已对风蚀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作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区的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野外试验基地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野外观测试验和野外移动式风洞模拟试验,定量研究影响风力侵蚀的有关因子,可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裘涛  潘学良 《吉林农业》2013,(3):262-262
山区水库工程建设内容复杂,水土流失点分布广泛,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造成较强的水土流失,探讨合理而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该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以安徽省广德县粮长门水库工程为例,根据工程特点及区域环境,分析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研究较为合理科学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为类似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垫的特点及其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垫是采用天然的椰棕纤维为原料加工成的一类水土保持产品,对沙漠化防治,河道、边坡水土保持以及植物生长都有良好的效果,就生态垫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7.
《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4):F0002-F0002,F00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1年7月.现设有4个本科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教研室(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环境工程),3个实验室(环境科学、环境规划、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8.
选取吐鲁番市高昌区荒漠生境中5年生梭梭林、3年生接种肉苁蓉的梭梭林及原生荒漠作为样地,基于野外观测、调查、取样和室内数据分析,进行生态恢复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年生接种肉苁蓉的梭梭林较5年生人工梭梭林和原生荒漠能够明显降低风速和气温,增加相对湿度,提高植被的盖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有效地实现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生态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于该问题,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以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在条件适合的地方种植豆科植物和禾本科草。长江水土保持局与美国俄勒冈草种协会合作进行引种美国牧草试验研究,试验区选择在紧邻三峡大坝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花鸡坡,试验期为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对美国8种草种进行了产量和水土保持径流小区试验观测。在此,重点介绍了观测的过程,并对牧草的生长情况和水土保持能力进行了比较,认为多年生黑麦草、剪股颖等草系在其生长期内能够显著提高地面覆盖率,产草量高,可以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蝗是新疆荒漠、半荒漠草原的主要害虫.研究该蝗虫造成牧草的损失量,确定防治指标,对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意大利蝗体重、食量和掉落毁损量三者呈正相关, 意大利蝗个体一生造成牧草损失量为L=1.834135 g/头.意大利蝗在荒漠、半荒漠草原防治指标为≥8头/m2.  相似文献   

11.
海晏县荒漠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海晏地区荒漠多年的治理试验,提出了以防治为主,防与治结合的对策,试验结果表明,在综合防治荒漠化过程中,以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更有效治理本区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5年江苏省典型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实例研究分析,探讨不同建设阶段、不同防治分区、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强度特点,以期揭示江苏省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规律,为今后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工期是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建设阶段,塔基施工区是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防治分区,丘陵区是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水土保持类型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630.00、5920.00、6690.90t/(km2·年),蚀侵级别均为强度。此外,利用EXCEL、SPSS软件,对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内输变电项目线路长度与水土流失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主要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以专业内涵、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主干课程为课程筛选依据,提出了以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规划学和开发建设项目保持为核心的19门左右的主要课程,构成了水体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等农业教育》2005,(9):F0002-F0002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前身为学院农学院水利系,创办于1952年,1995年成立水利学院。学院现设有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点和农业水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硕士点以及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15.
范昊明。男,1972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主任,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模拟、流域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兼任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理事,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两次获得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相似文献   

16.
柽柳在我国的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区分布普遍,在新疆分布最多。它不仅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同时也是盐碱地造林的优质绿化及水土保持树种。柽柳具有耐早性、耐盐碱、耐贫瘠、耐沙埋的特点,所以它是荒漠、半荒漠盐碱、沙漠等地的理想造林树种。种植柽柳不仅有很好的生态效益。而且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2003年我们与公司合作,根据栽培用途选择了细穗柽柳品种进行育苗。因细穗柽柳除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是柽柳种中最美丽的多花红柳,花色艳丽夺目,是非常好的荒漠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划分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并针对分区特征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对指导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至关重要。以六盘水市为研究区,总结六盘水市水土流失防治经验及模式;基于3S技术平台,选取水土流失比例、岩溶面积比例、平均高程、坡耕地面积比例、林草覆盖率等5个定量指标,地质条件、地貌类型、气候类型、土壤类型等4个定性指标进行六盘水市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各区域的水土保持模式,为岩溶山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科技》2006,(3):38-39
四翅滨藜是美国克落拉多州立大学农业实验站、农业部林业局山际林业和牧场实验站等多个单位通过25年的努力,选育出的对荒漠、半荒漠及山旱地牧场改良、水土保持和盐碱地改造极有价值的木本饲料树种,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有"奇迹树"的美称。  相似文献   

19.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水土保持学科的一个新分支,被认为是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新领域。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对未来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开展水土保持和防治水土流失不仅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更加快了城市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对水土保持理论的研究也要加强,同时要集合专业人员的力量对新技术的开发不断进行研究,逐步完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在坡耕地上应用,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土质,还能增加收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综述近10年来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研究进展,发现该研究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提出植物篱品种选择及推广示意图,强调农民参与的重要性。植物篱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但在推广过程中要注意植物篱与农作物养分竞争、种植模式等,并进行正确的效益评价。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理论研究深入化、实践推广合理化、效益评估综合化。通过进一步研究,植物篱技术必将在我国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