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兴的遗产类型,既有遗产的共性,也有农业文化的特质。为了有效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新业态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采用田野作业法和访谈法,对邯郸涉县王金庄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旱作梯田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以及人文精神,村庄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石头文化、民居文化、金驴文化和水景文化等;据此提出了跨界整合、联动开发的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进行了旅游规划,期望对业界、学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乡土文化日渐被边缘化、乡村文化建设有急功近利的现象,农村文化产业人才不优、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要以建设长江文化遗产长廊为契机,全面展示三峡乡村文化遗产;以"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为主线,打造三峡乡村文化旅游新景观;以丰富产品业态为抓手,打造三峡文化农业;以乡村"农业节"、"民俗节"活动为依托,打造"美丽乡村名片";以乡村"文化铸魂"为核心,全面提升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3.
《世界竹藤通讯》2014,(2):34-34
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湖北咸宁的"赤壁竹笋"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这是该市继"羊楼洞砖茶(洞茶)"、"赤壁猕猴桃"之后又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赤壁竹笋"富含磷、铁、钙等多种微量元素,风味独特,是难得的纯天然保健食品,年产量达1万多t,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区,深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保护腾冲红花油茶农业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和更好地被利用,在对腾冲红花油茶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腾冲红花油茶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文中介绍腾冲红花油茶农业系统具有的历史悠久,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丰富,以及混农林种植等特征,阐述其遗产价值,论述其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制定保护与发展的目标与原则,提出资源保护、技术保护、文化保护、景观保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和休闲农业发展等保护与发展措施,并给出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特有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西南地区地形地貌、气候与农业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该区域的系列人文资源特征。认为:西南地区在极为复杂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多样的农业,加之民族众多、聚居混杂,西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但文化资源开发的无序或过度却普遍存在。最后,提出了西南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彭劲 《绿色科技》2013,(11):109-111
指出了咸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开发潜力,论述了咸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景观现状,分析了咸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景观与数字化的关系,阐述了村镇景观资源数字化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下,人们的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推动着文化产品生产提质增效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资源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涵、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开发潜力评价、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以及新时代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制、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效益评估与效果监测以及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模式路径创新等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茶叶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中华民族烙印,并能强烈展现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遗产资源。上饶茶叶历史悠久,茶叶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拥有独特的茶叶制作技艺、丰富的茶俗茶礼等文化遗产内容。对上饶茶叶历史和茶叶文化遗产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茶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从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茶叶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依托现代科技建立茶叶生产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此增加茶叶文化遗产的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推动上饶茶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实现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上饶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砖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氟含量很高,导致相当一部分饮用砖茶的人出现了氟中毒症状.本文对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饮用砖茶与摄氟量的情况、砖茶氟在释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人体摄氟量的关系、降氟措施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砖茶氟饮用安全性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作为首批入选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独特的古法种植技术和富有内涵的梨园文化闻名于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更具有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但由于古梨园比较效益的下降,基础设施、管理模式落后,已生存500多年的古梨园保护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本文按照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从古梨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入手,融合相关专业规划,对古梨园保护与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农业文化推介进行了研究,为古梨园传承与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瑞丽市竹类资源丰富,竹林景观独特,有着丰富深厚的竹文化底蕴,具有开发竹文化旅游的优势。文章综合分析了瑞丽市的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淳安县竹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淳安县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充分开发竹文化生态旅游对发展淳安地方特色的竹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淳安县竹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竹文化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建设国家公园北京有资源优势,而这种优势,既不在于它的自然资源,也不在于它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资源的优势在于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机融合,而北京的风景名胜区正是这种融合的集中体现。多年来,在现有体制下北京风景名胜区的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解决风景名胜区存在的问题,进而保护利用好自然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那么,在北京如何以风景名胜区为基础建设国家公园,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杭州太平山生态养生旅游区开发项目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是该区加快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一环,目的是充分发掘该区太平山区域内的山林资源、水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整合、保护,通过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建成一个集禅宗文化、中医养生、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此项目计划投资15亿,分三个阶段建成,由杭州太平山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开发。近日,此项目投资方与萧山区浦阳镇政府正式签约。  相似文献   

15.
云南沧源佤族竹文化保护和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源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和发祥地、著名的"崖画之乡"和"佤族歌舞之乡",还是"竹中之王"巨龙竹的原产区和集中分布区,是"中国巨龙竹之乡"和"中国特色竹乡"。近年来结合特色产业开发和创新,积极发掘少数民族竹文化,强势推进竹产业发展,规划开发"世界竹子博览园"和"竹类种质资源库"重点项目,在佤族竹文化开发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通过沧源佤族竹文化资源、佤族竹文化的生态文化价值和创新发展探讨,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提供参考,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调查法和调研法,对嘉陵江中上游的码头景观资源进行研究与调查,发现在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码头功能丧失、码头景观单一、码头文化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占比较低、古城镇旅游区尚未将老码头纳入重点景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自然和人文区位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以下促进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1)恢复和重建码头景观;(2)将码头文化融合于城镇形象建设中;(3)恢复码头功能,重现码头活力。通过以上措施,能充分开发并提升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景观的旅游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西江千户苗寨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文化体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存在重形式、体验活动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类纪念品制作粗糙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每类文化资源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策略:建筑类文化以吊脚楼为例,举办摄影比赛、改造家庭博物馆;民俗节庆类文化设置民俗体验馆、参与节庆民俗体验活动;工艺品制作技艺类文化创办可参与的手工坊、创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服饰歌舞类文化可开发大型舞台实景演出类旅游产品;医药饮食类文化设置苗医药疗养会馆、打造可供参观的苗寨医药种植基地。此外,在文化体验旅游开发时应注重文化原真性和体验性,保护文化多样性并针对每种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研究可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体验旅游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广西大芦村文化生态进行了调研,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生态的视角剖析了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共有的和个性化的生态文化,挖掘出历史文化名村的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探讨了这类资源在现代生活、生产及建设中的应用,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9.
以碛口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社会文化的分析,探讨了其空间特色、景观资源特色与规划结构等现状,针对其旅游发展环境欠佳、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等不利因素。提出了优化开发模式、改善景观环境,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思路和措施,以期为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施金凤  胡婷  张爱平 《绿色科技》2020,(5):173-176,18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