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为对象,对立地条件、初植密度相同,不实施人工干扰,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的2种造林年份(2003年、2005年11月)红竹林2007-2009年的新竹数、新竹胸径和枝下高、全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无显著差异,第4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显著下降,并呈逐年降低趋势;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新竹胸径逐年增大,相邻年际间新竹胸径增幅降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胸径差异显著,从造林后第4个出笋成竹年开始,新竹胸径趋于相对稳定;立竹枝下高、全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不同造林年份试验林不同年度相同胸径的立竹枝下高无显著差异,立竹全高总体上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自1998年以来,笔者在祁门县开展了毛竹实生苗培育和造林试验,总结了毛竹实生苗的不同发育时期及其实生林竹高、胸径和笋成竹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5年竹高生长增长较快,年均增高100cm以上,6年后高生长率逐年降低;1~8年生时,胸径生长较快,到第8年时,竹林平均胸径达6.8cm;1~3年,发笋成竹率较高,每丛年发笋成竹超过10株,第4年后逐年下降;笋成竹数与竹高、胸径呈负相关,即随竹高、胸径生长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立竹秆形年际变化规律,对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不实施人工干扰,2005年11月营造的红竹林2007-2009年出笋成竹的立竹胸径、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和平均节间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胸径逐年显著增大,而相邻年际间立竹胸径增幅趋于降低;立竹枝下高、全高与立竹胸径呈线性增长关系。立竹相对枝下高、相对全高总体上随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但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立竹胸高壁厚随立竹胸径的增大而增大,变化幅度较立竹胸径缓慢,不同年度立竹的相对胸高壁厚差异不显著;随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平均节间长增大,相对平均节间长减小。不同年度立竹的平均节间长与立竹胸径的差异性表现不一致,相对平均节间长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竹龄早竹母竹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实地调查了1年生与2年生母竹造林地的早竹胸径、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退笋高度等指标。结果显示:采用2年生母竹造林其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与新竹胸径均显著高于采用1年生母竹造林,退笋高度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早竹造林的母竹年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毛竹林中混种白花泡桐,经适量开放空间,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6 a林龄白花泡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分别达9.7~9.8 m和15.4~16.5 cm,单株材积0.0870~0.1033 m^(3),生长良好,在毛竹林冠层中处于中高层,占据相对稳定的生长空间。混种白花泡桐的竹林与毛竹纯林相比,平均胸径、产笋量、产材量和现存竹材量均有显著提高。毛竹林混种白花泡桐改善了竹林结构,开拓了白花泡桐种植空间,能够提高竹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竹类植物种群扩散效应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黔中地区,采用单一繁殖体同地种植方法,持续10年观察了金佛山方竹和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对比了二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增长,2个竹种的繁殖生长呈现如下变化:1)年出笋日数及出笋最远距离逐年增加,毛金竹的相应值较高,竹种间出笋日数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2)年出笋量、竹笋平均地径及最大地径逐年增加,竹笋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竹笋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出笋量及竹笋密度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3)年新竹数量、平均地径、竹高及胸径处节间长度、以及竹鞭粗度和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逐年增加,成竹率呈“缓慢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新竹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新竹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成竹率差异显著、胸径处节间长度及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差异极显著,新竹数量及密度、平均高度及胸径处节间长度、成竹率及竹秆基部根数量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4)平均竹笋质量和出笋时间的负相关极显著,相应值的种间差异显著,毛金竹平均竹笋质量较高。总体而言,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优于金佛山方竹。  相似文献   

8.
陈清堤 《绿色科技》2019,(9):125-127
对引进闽南地区永春县麻竹移栽母竹苗、侧枝苗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侧枝苗各性状表现优于移栽母竹苗,造林成活率高出30.48%,差异显著;当年新发笋株数高出0.2个/株(丛);成竹率高出4.91%;当年新出笋直径,侧枝苗超出移栽母竹苗27.9%。生长状况表现为下坡谷地Ⅰ级地>中下坡Ⅱ级地>中上坡Ⅲ级地。不同坡位造林对麻竹出笋数、成竹率、竹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类型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福建省常见的7种土壤类型(红壤、黄红壤、黄壤、紫色土、红土、黄泥土、水稻土)对毛竹林出笋数、新竹成竹率和新竹胸径的影响。结果显示,毛竹林出笋数及新竹胸径在不同土壤类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竹成竹率在不同土壤类型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认为,在毛竹造林时应优先选择退耕的农地,即耕作土壤黄泥土和红土。  相似文献   

10.
长汀是我国红壤侵蚀区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域之一,也是毛竹面积较大的县。为充分发挥毛竹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研究对不同经营措施下的毛竹林出笋情况和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粗放经营模式相比,劈杂除草模式对毛竹出笋量的提高效果不显著,除杂扩鞭模式下的毛竹林出笋量翻了一番,扩鞭施肥模式下的毛竹林冬笋和春笋平均产量分别为36.96kg/hm2和123.05kg/hm2,分别提高了862.50%和489.04%。同时,劈杂除草模式对毛竹生长情况和产量的提高效果亦不显著,除杂扩鞭模式下的毛竹林平均立竹产量、立竹平均胸径和平均竹高分别提高了139.18%、35.28%和26.06%;扩鞭施肥模式下的毛竹林平均立竹产量为2722株/hm2,立竹平均胸径为10.79cm,平均竹高为13.61m,分别提高了363.71%、57.29%和44.79%。  相似文献   

11.
楠竹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楠竹实生苗培育的小母竹造林后疏伐保留立竹株数、施肥种类、数量及季节对竹林平均地(胸)径、发笋数、发笋成竹率的影响,并对竹林平均胸径连年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材最佳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黄甜竹的山地造林试验,对不同造林季节、坡位的造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时间和坡位对黄甜竹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造林时间对黄甜竹的平均出笋率、平均胸径生长量、平均竹高生长量3项指标高低影响表现为:2月﹥6月,而6月的造林成活率要高于2月造林,春季造林能提早郁闭成林。不同坡位对黄甜竹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出笋率、平均胸径生长量、平均竹高生长量这4项指标高低影响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的造林效果显著好于中上坡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带状深翻垦覆、施肥、合理采伐、正确疏笋、护笋养竹、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进行楠竹低产林复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对楠竹低产林的竹林结构、平均胸径增长率、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率均有较大影响,经方差分析达显著差异水平。(1)出笋率:B处理与对照和C处理相比,有显著差异,其出笋率比对照增加41.56%;(2)成竹率:B处理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其成竹率比对照增加79.36%;(3)新竹率:B处理与对照和C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与A处理差异显著;A处理与对照差异极显著;C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从新竹率来看,B处理最高,平均达到32.89%,比对照增加133.26%;(4)林分平均胸径增长率:B处理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其林分平均胸径增长率比对照增加54.11%;(5)竹林结构:经过改造,A、B、C处理的竹林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Ⅰ度立竹所占比例显著提高,Ⅳ度立竹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竹林的立竹度、平均胸径明显增加,均匀度、整齐度有明显改善。(6)经济效益分析表明:A、B、C处理改造后的纯收入均较改造前有大幅提高,增幅分别为137.73%、443.97%、125.64%。从成本利润率分析,B处理成本利润率比改造前增加56.91%,其它处理不明显,甚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三种处理下(BNP毛竹增长剂、毛竹专用肥和不施肥)毛竹林的发笋数量、成竹率和新竹胸径以及立竹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增加了毛竹新分株数量,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即BNP毛竹增长剂专用肥不施肥。施肥提高了毛竹林新竹成竹率,施BNP增长剂(50.48%)和专用肥(46.18%)的毛竹林成竹率均显著高于不施肥(25.57%)(P0.05),但BNP毛竹增长剂与专用肥间无显著差异(P0.05)。施肥可促使胸径变大和竹林结构年轻化,施BNP毛竹增长剂的毛竹林成竹胸径(10.40±0.17 cm)显著高于不施肥毛竹林成竹胸径(P0.05),且其Ⅰ度竹比例(37.56%)也分别是专用肥的1.27倍、不施肥的2.59倍。  相似文献   

15.
历时10年对大径级毛竹林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大径级毛竹林发笋率、成竹率和大径级新竹数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加1.30倍、1.31倍和16.07倍,大径级新竹数量占成竹总株数平均值为62.8%;大径级毛竹林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分别为12.28 cm、17.03 cm,平均枝下高和最大枝下高分别为8.95 m、13.0 m,立竹密度平均达到4 705株/hm2。大径级毛竹林中,产材量和各解析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均随大径级毛竹比重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径级越大其增长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在河边两岸栽培箣竹,箣竹栽培成活率高,平均每百株箣竹母株成活率达到95.9%.出笋率达到100%,每株箣竹母株平均出笋达2.2株.箣竹出笋成竹生长迅速,试验结果表明7年生平均竹稍高7.6m,胸径粗16.6cm,枝叶茂盛,枯枝落叶多,能保护河岸不被洪水径流,可保持水土,起到固岸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种不同竹类专用肥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NP毛竹增产剂、复合肥(竹类专用)、生物有机肥(竹类专用)3种不同肥料对毛竹林生长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肥料对毛竹发笋数、成竹数及成竹平均胸径均产生极显著影响;BNP竹腔施肥与施复合肥(竹类专用)、生物有机肥(竹类专用)及不施肥(CK)相比,单位面积发笋数分别增加3.41%、7.07%和44.22%,成竹数分别增加12.70%、13.60%和61.36%,成竹平均胸径分别增大3.21%、5.50%和15.76%;而且BNP竹腔施肥的退笋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宜溧山区和宁镇丘陵区毛竹笋材两用林定点观测研究表明;(1)廊的林分结构是竹林丰产的关键。以产笋为主、产竹为辅的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为每公顷立竹2700~330支,胸径〉9.0cm,年龄组成应保护1~3度竹,各龄级比例为1:1:1,笔直林产量(竹材、竹笋)高。以产竹为主、产笋为辅的毛竹材笋两用林丰产结构为每公立竹2700~3600支,胸径9.0cm,年龄组成应保留1~4度竹,各龄级比例为3:3:  相似文献   

19.
竹笋重量和产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福建省各毛竹产区丰产林设立 96块标准地 ,对各测树因子和出笋量、成竹量进行全面调查 ,并采伐 96株标准竹测定胸径、竹高、节数 ,应用 1元和多元回归模型建立出笋量、新竹成竹量估测模型 ,并测定 2 77个春笋的重量、地径和最大处直径。建立笋重量估算模型 ,这些模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估算精度高、可靠 ,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在马尾松(24年生)下留养茶秆竹培育复层林的经营效果,结果表明:间伐后留养7年马尾松胸径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D>B>A>ck;平均树高则为C>A、D>B>ck,树高增长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大.B、C、D处理与CK处理间单株立木材积有极显著差异,C处理与A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B处理与A处理间有显著差异,A处理与ck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茶秆竹平均胸径C>D>B>A,平均竹高C>D>B>A,按产笋量从大到小,依次为:D>C>B>A.产材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D>B>A.马尾松茶秆竹可以形成复层林且经营效果较好,在南方林区有宽广的推广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