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掌握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多功能的演化规律及其耦合协调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力学平衡模型分析了各时段耕地多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各子功能间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珠三角地区耕地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整体呈下降的时序趋势,但2010年后下降趋势趋于缓和。耕地各功能间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镇的郊区,失调区分布在传统农业生产地区。根据耕地功能协调度偏离方向不同划分了三类象限区,明确各类型区耕地功能短板及发展方向。本研究为耕地多功能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及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2.
采用频度分析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功效函数,采用加权平均法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对1990-2008年陕西省农业系统协调度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8年,陕西省农业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呈明显波动态势,协调度水平较低,处于低度失调和弱度协调之间;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水平快速提高,由1990年的极度失调状态演进为2008年的高度协调状态;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总体趋好,但后期波动明显.农业系统协调度总体上呈增长的态势,但后期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有研究现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以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黑河中游的民乐县和临泽县为典型研究单元,以2000~2010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协调度以及协调度等级在内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和模型,结合研究区实际,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2000~2013年,研究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极度失调状态。民乐县的区域协调度虽然2000~2004年略有上升,但此后又开始了波动式的下降,其协调度等级也相应地经历了由"严重失调—极度失调—中度失调—低度失调—严重失调—高度失调"的发展过程。同样,临泽县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也大致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2000~2013年子系统的测度结果再次表明,除了经济子系统从原来的严重失调优化为中高度协调外,民乐县和临泽县生态子系统依次为2级和3级、社会子系统分别为4级和3级,均处于高度和低度失调状态。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度函数,计算出福建省2000-2014年的协同度和综合发展指标值,且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实证结果显示:2000-2001年度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处于基本协调,2002-2010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处于中度协调,2011-2014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这显示在2000-2014年的经济发展时期,森林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度从基本协调向较高级协调发展,整个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位于较好的协同水平下。政府政策、环保意识和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新疆地区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耦合模型,评价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呈波动状态,并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耦合发展度从协调发展、低水平发展、轻度失调发展、低水平协调发展再度更替为协调发展,2000~2002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呈现协调发展,2003~2009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从低水平发展到轻度失调发展更替变化,其中2004年耦合发展度达到最小值,2010~2013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再次过渡为协调发展,耦合发展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逐渐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经济体系促使两者耦合趋于协调,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陕西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化,从而为陕西省土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18年卫星遥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敏感性指数、生态经济协调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2018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度。结果表明:1)陕西省1980—2018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各地类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差异明显,且不同地类之间转移频繁;2)近4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590.94亿元,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林地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支持功能和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大于供给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1980—2018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低度协调状态,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协调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0—2021年新疆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3个子系统下的31个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体系指标为研究内容,分析并构建新疆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运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期内3个系统总体上沿着农业社会滞后-农业经济滞后-农业环境滞后的轨迹演变。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最初的中度失调衰退,经过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到2021年的良好协调,耦合协调度等级从失调阶段不断向耦合协调阶段发展。研究发现,农业生态滞后逐渐成为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3个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的关键。因此,新疆农业的发展首先应保护生态环境并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其次要利用好农业社会系统的发展优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最后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助推新疆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变规律和演变机制,为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0~2012年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的演变规律.[结果]1990~2012年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后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C为0.844~0.999,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期,具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D为0.416~0.758,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实现了由过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良性转变.[建议]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农业用地安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向协调有序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9.
对湘西州2000-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城镇化水平、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州耕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221增长到2015年的0.562,目前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并未实现协调发展;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差异大,以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为主流。因此,在注重城镇发展的同时平衡地区间耕地投入力度、提高耕地利用程度是湘西州实现耕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耕地多功能演变特征和功能之间权衡、协同关系,以1995~2015年沧州市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动态耦合模型,分析了耕地多功能变化特征和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沧州市耕地综合功能呈现增长趋势,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演变出现分异,其中,生产功能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生活保障功能值呈先波动性下降后上升态势,生态功能值呈现先持续下降后波动性小幅提升趋势;耕地功能多样性先波动性增加后下降,功能之间的多样化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总体上多功能协调状态以生态功能滞后型为主,并向生态-生产功能滞后型转化;耕地生产-生活功能经历了协调发展和低级协调共生的阶段,生产-生态功能由低级协调共生阶段向协调发展状态演变,生活-生态功能一直处于低级协调共生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以2000~2009年黑龙江省和绥化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等级在10级左右,但协调发展度处于0.5~0.8,呈现中等水平的协调发展状态;总体协调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2009年已经出现环境滞后问题,说明加速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中,农村社会系统整体滞后。  相似文献   

12.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通过构建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计算其2000—2017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时空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2000—2017年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且呈现"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的变动态势。其中,2000—2011年除2006年外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效应逐年上升;而2012—2017年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效应也逐年上升;此外,2017年粤东西北大多城市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均处于失调阶段,仅湛江、揭阳、汕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且除潮州、揭阳、湛江、云浮外的其他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协同推进农业供给质量和生态治理,加快工业化转型升级,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促进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1995—2009年间西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度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推动下由1995年的极度失调状态发展到2009年的弱度协调状态。(2)生态子系统对整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变化有抑制作用。1995—2009年15年间,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呈现出倒"V"字形的变化趋势,该子系统协调度的下降极大地影响了本区农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0年遵义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对遵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西南低,东北和西北高;平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西南部低,其他地区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类型以严重失调和良好协调为主,西南部以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为主,其他地区以良好协调为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类型以中等协调发展和协调发展类型为主,西南部以严重失调衰退和中度失调衰退为主,中东部以中等协调发展为主,北部和西部以协调发展类型为主。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异质性是导致遵义市各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关天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关天地区2000~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依据,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关天地区与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关天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2000~2006年持续上升,2006~2007年有所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下降,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稳定的上升趋势,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关天地区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天水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度上升最快,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区次之,西安、铜川市上升较慢;(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对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有抑制作用,经济子系统表现为促进作用,社会子系统处于波动增长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进而提出一个新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结合熵权法、三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估,以山东省淄博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指标建立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体系。结果表明,淄博市的3个功能指数在2000—201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生态功能曲线的上升趋势慢于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曲线趋势,说明淄博市在土地利用中对于生态环境关注较少;2000—2015年淄博市土地利用功能从无序变化转化为有序变化,土地利用水平逐渐增高,土地利用冲突性变小;通过在时间角度耦合协调度的分析对比发现淄博市土地利用功能发展还处于磨合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须要协调改进。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0—2015年甘肃省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社会进步三方面数据,构建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甘肃省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度为0.9以上,耦合程度较高,并且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耦合协调度为0.43~0.96,实现了从濒临失调到优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结合甘肃省在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生态学角度宏观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为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该研究基于MSPA和InVEST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7年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和产业发展变化特征,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该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京津冀不同区域未来五年耦合协调度。  结果  (1)京津冀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连通性较差;生境质量空间差异显著,整体生境质量0.450,水平不高;(2)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农林牧渔业发展稳定,津冀工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东部滨海发展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京津金融业发展实力较强;(3)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状态之间,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度最高,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最低。(4)未来5年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将有所提升,但中部核心功能区仍将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北京和东部滨海发展区仍将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是未来需要优化的重点区域;天津耦合协调度将由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将由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是具有协调发展潜力的区域;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类型将转变为中级协调,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结论  该研究通过评估京津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预测具有协同发展潜力的重点区域,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城市群范围内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通过建立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其农旅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选取宜春市2009—2018年农业与旅游产业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农旅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其指标权重,再结合评价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农旅产业耦合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8年宜春市农旅产业耦合度一直处于[0.4,0.6],2个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两者相互影响作用刚刚凸显.宜春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由2009年严重失调发展到2010年中度失调,2011—2013年逐渐发展为轻度失调,2014—2015年处于失调边缘,为濒临失调等级,从2016年开始其耦合协调度等级变为勉强协调,再发展至2017—2018年的初级协调等级.总体来看,宜春市农旅产业耦合协调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鸣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94-20698
应用协调度模型原理,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度为0.338 9,属于基本集约利用方式;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度为0.130 7,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度为0.254 6,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经济驱动类型;各镇街城镇土地集约度、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和集约度协调发展驱动机制空间分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