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效脂肪酶产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筛选高产脂肪酶活性的菌株,并鉴定其菌属及确定其最佳产酶条件。采集富含油脂的土壤,通过溴甲酚紫平板法进行菌株分离筛选,并采用橄榄油乳化法测定脂肪酶活力。利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Blast比对,并建系统发育树。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产酶条件。通过筛选得到1株产脂肪酶的真菌菌株GW-1,经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该菌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葡萄糖0.5%、黄豆粉2.0%、橄榄油1.0%、MgSO4.7H2O 0.1%、pH值9.0、接种量8%、装液量50 ml/250 ml、发酵4 d。在此发酵条件下,其产酶活力可达39.82 U/(ml.min)。试验结果显示,访菌株在产脂肪酶能力上具有显著优越性,且菌株GW-1产酶活力较优化前高出19.96 U/(ml.min),提高了100.50%。  相似文献   

2.
以一株产耐热纤维素酶放线菌为材料,研究了该菌固体发酵培养基组分的改良及固体发酵工艺的优化,同时探讨了该菌与酵母混菌发酵时的产酶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成分为:稻草粉与麸皮比为1、豆粕30%、KH2PO41%、MgSO4·7H2O0.2%。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7、发酵温度为35℃、培养基固与水体积比为0.8、菌株接种量为5%。该菌固体产酶发酵过程中第72h接入酵母菌的效果较好,酵母菌最佳接种量为1%,浓度为4.6×105cfu/ml。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对角蛋白酶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A1-2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以发酵液上清中的角蛋白酶活力为检测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该菌株摇瓶发酵产角蛋白酶的最适诱导物、碳氮源、无机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参数。获得Bacillus subtilis A1-2菌株的液体深层发酵产角蛋白酶条件如下: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0%,黄豆饼粉3.0%,80目羽毛粉3.0%,Ca Cl 2 0.5%,表面活性剂吐温-80 0.5%;最优发酵参数为:培养基起始p H值8.0,25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30 ml,发酵温度37℃,接种量6.0%,发酵60 h;此条件下该菌株角蛋白酶活力达642.1 U/ml,相比优化前的初始酶活力328.5 U/ml提高了95.46%。本研究结果为该菌用于角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pH值对混菌发酵产CMC酶、蛋白酶的影响,得出发酵基质的最佳pH值为5.0;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混菌比例对混菌发酵产酶的影响,得出混菌发酵产CMC酶的最佳混菌比例为4:2:2,产蛋白酶的最佳混菌比例为2:4:2;研究单菌发酵产CMC酶、蛋白酶的情况,测得单菌发酵产CMC酶的最高酶活力为3424.96U/g,产蛋白酶的最高酶活力为92.16U/g;而混菌发酵产CMC酶的最高酶活力为4892.80U/g,产蛋白酶的最高酶活力为437.76U/g。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温度、pH值、转速这3个因素对混菌发酵产CMC酶、蛋白酶的影响,测得混菌发酵产CMC酶的最佳条件是:pH5.0、温度38℃、转速150r/min;产蛋白酶的最佳条件是:pH6.0、温度38℃、转速140r/min。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红酵母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红酵母产β-胡萝卜素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0 g/l、酵母粉25 g/l、Mg SO4 0.5g/l、VB1 0.5g/l、VB2 1.5g/l,发酵培养基初始p H值6.0,装液量60 ml/250 ml。运用此优化培养基将红酵母于28℃、180 r/min发酵培养70 h,β-胡萝卜素的产量达到3.865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63.2%。  相似文献   

6.
MB22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因素轮换试验和正交试验,对MB22菌产木聚糖酶的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最佳培养基组成是:以玉米芯粉和麸皮为碳源,麸皮120g/l,玉米芯280g/l,(NH4)2SO44g/l,CaCO31.5g/l,Tween80,2.0g/l,MgSO4·7H2O1.5g/l;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pH5.0,摇床培养温度30℃,转速160r/min,振荡培养84h。在最佳发酵条件下,MB22菌的最高产酶活力可达898.23U/ml。虽然与一些高产菌株相比该菌株的产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该试验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微生物生产木聚糖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扩展青霉PE51.1菌产碱性脂肪酶的培养基配方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黄豆粉40、玉米淀粉10、糊精10、橄榄油10、(NH4)2SO410、NaNO35、FeSO4·7H2O0.1、K2HPO43、CaCO35;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3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3%、起始pH值8.5、温度28℃、摇床转速150r/min。在此条件下,PE51.1菌的最高产酶活性可达20.83U/ml。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对类芽孢杆菌SD-29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取最佳发酵条件。以类芽孢杆菌SD-29为出发菌株,对其所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金属离子以及初始p 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发现,最佳发酵条件为麦芽糖15 g/L、牛肉膏2.5 g/L、NaNO_3 2 g/L、KCl 0.5 g/L、Ca Cl_2 0.3 g/L,初始pH值为7,以2%的接种量接种,30℃、200 r/min培养18 h后,测得发酵上清液酶活为0.663 U/m L,与初始酶活0.144 U/m L相比,扩大了3.6倍。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类芽孢杆菌SD-29产酶发酵条件,木聚糖酶活力得到提高,该研究为后续木聚糖酶的性质研究和异源表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草秸秆为主要原料,利用拟康氏木霉3.3002(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3.3002)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系统地测定了各种纤维素酶的酶活.结果表明,最优产酶培养基组成为:稻草秸秆和麸皮的混合比例为4:1,最佳氮源为2.5%(NH4)2SO4,最佳发酵时间120 h,培养温度35℃,接种量15%,pH 5.0,培养基含水率50%.在此条件下,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系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活力达4700 U/mL,葡聚糖外切酶(Cb)酶活力达3440 U/mL,葡萄糖内切酶(C1)酶活力达到1620 U/mL,滤纸酶(FPA)酶活力达到1935 U/mL.  相似文献   

10.
从长春市油脂厂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脂肪酶活力较高的白地霉1522(其发酵液酶活力为35U/mL)。以此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氯化锂、盐酸羟胺、亚硝基胍等诱变筛选后,获得1株高活力脂肪酶产生菌N79(其发酵液酶活力达80U/mL)。对诱变株N79最适培养条件的研究表明,其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蛋白胨4%,山梨醇0.75%,橄榄油0.5%,MgSO4·7H2O 0.1%;产酶最适发酵条件是,培养液起始pH为6.0~6.5,发酵温度为26~30℃,通气量为每250mL三角烧瓶中盛培养液30mL,发醇时间为32~36h。在量适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酶活力可达到105-115U/mL。白地霉N79的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制得脂肪酶粗制品,它在聚乙烯醇橄榄油乳化液系统中,水解橄榄油的最适pH为7.8,最适温度为42℃,在pH4-8、4℃下存放24h及pH7.5、40℃下保温15min,酶活力不变。  相似文献   

11.
对利用产朊假丝酵母生产富铬酵母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Cr3+的方法制备富铬酵母,测定富铬酵母生物量及铬含量。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培养基铬添加量100μg/mL、接种量体积分数为4%~6%(V/V)、培养起始pH值为5.0、培养时间20h。在该优化条件下获得的富铬酵母生物量可达1.83g/100mL,有机铬含量可达2210μg/g。试验结果可以为富铬酵母的生产开发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种类丰富、生物学功能多样的微生物。试验研究将黄豆中筛选出的1株酶活力较高的枯草芽孢杆菌内生菌HD-1,在摇瓶发酵培养水平,对发酵pH值、温度、转速、接种量、发酵时间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值7.0、转速200 r/min、发酵72 h、接种量5%;发酵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魔芋粉3%、(NH4)2SO40.375%;最优的离子浓度分别为FeSO40.001%、NaCl 0.5%、MgSO40.01%,此时HD-1的产酶水平达到98.3 U/ml,约是初始酶活力的1.8倍,发酵罐验证试验得到酶活高达193.12 U/ml。  相似文献   

13.
以豆豉为材料筛选产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并用京尼平甙法检测相对酶活。以相对酶活最高的野生菌为出发菌(经镜检为杆菌),通过UV和LiCl诱变育种,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进行产酶条件研究确定最佳条件为:黄豆粉1%、酵母膏1%、麸皮2%、KH2PO40.1%、NaCl0.5%、起始pH值7.5、装液量30ml、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37℃、转速70r/min。在该条件下,用京尼平甙法测得该菌株的相对酶活为0.826,水杨苷法测得绝对酶活为5.49μg/ml。  相似文献   

14.
复序橐吾组培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复序橐吾(Ligularia jaluensis Kom.)种子获得无菌苗,取其叶片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浓度和种类的细胞分裂素及生长素,目的是筛选出叶片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种子较好的灭菌时间为75%酒精30 s+1‰升汞4min;初代培养基为MS+6-BA0.5mg/L+2,4-D1.0mg/L,由此获得的愈伤组织致密、颜色绿,具有很好的诱导效果,其诱导率达到90%;继代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其增殖倍数高达3.9,并且苗生长状况良好;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0.5m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干酪乳杆菌LC-03的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单因子优化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干酪乳杆菌LC-03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进行初步优化。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LC-03属于兼性厌氧菌,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12g,酵母提取物6g,牛肉膏6g,葡萄糖18g,乙酸钠5g,柠檬酸铵2.15g,Tween801mL,MgSO4.7H2O0.58g,MnSO4.4H2O0.05g,K2HPO42g,水1000mL;最佳培养条件:温度为35℃,培养基起始pH为6.5,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24h;优化培养后D610nm值达到1.832,活菌数达到3.22×1010CFU/mL。  相似文献   

16.
泔水垃圾发酵生产微生态蛋白饲料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C01、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ivisiae S0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01混合菌种发酵泔水生产微生态蛋白饲料的条件及干制工艺进行了研究。其最佳工艺条件:原料配比选择是泔水:麸皮:木薯酒糟=6:2:2;菌种配比(产朊假丝酵母:啤酒酵母:植物乳杆菌)为6:3:1;添加0.5%尿素、2%的硫酸铵,30℃发酵24h,发酵后基质在70℃通风干制280min得到成品。成品含水量约10%,粗蛋白含量为20.01%,真蛋白含量为13.85%,植物乳杆菌及酵母菌活菌含量分别在3.1×109个/g和8.5×108个/g之上,产品色泽黄褐,轻微酸味,有明显曲香,无泔水异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从实验室保藏菌株中筛选出可用于羽毛降解的菌株并优化其培养条件,应用于羽毛的生物降解.以酪蛋白培养基进行菌株初筛,以羽毛为唯一有机营养源制作的羽毛培养基进行菌株复筛;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测定进行菌株鉴定,并对所筛菌株在羽毛培养基中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酪蛋白培养基筛选出8...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对一株产抗菌肽枯草芽孢杆菌BL0006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发酵液中抗菌肽的效价。首先通过单因子试验筛选出培养基的最适碳源、氮源与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蛋白胨和K_2HPO_4;在此基础上采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得到培养基最佳配方:通过摇瓶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条件、温度、接种量、转速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7.7 g/L、蛋白胨29.0 g/L、K_2HPO_4 3.3 g/L,摇瓶发酵工艺为接种量30 mL/L、初始pH 7.5、摇床转速220 r/min、培养温度37℃。优化后抗菌肽的效价提高到了4.25×10~4 U/mL,是优化前的3.51倍。综合试验结果,本研究筛选的培养基和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可达到高产、降低成本、缩短发酵时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产量,考察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碳源和氮源对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植物乳杆菌XN1904E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5、培养温度37 ℃、半乳糖为最适碳源、鱼蛋白胨为最适氮源,此条件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产量为235.41 mg/L;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水溶液(0.2 mg/mL)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7.54%,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柳福智  杨秀艳 《草业学报》2017,26(5):118-126
本研究以甘草无菌苗的下胚轴为供试材料,以MS+6-BA 0.5 mg/L+2,4-D 0.5 mg/L+NAA 0.5 mg/L+KT 0.4 mg/L+agar 8 g/L+sugar 30 g/L为基本培养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并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究了MS培养基中5种不同无机盐浓度及各种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甘草愈伤组织增长量、生理指标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加KNO3和MnSO4·4H2O的含量有利于甘草愈伤组织生物量的积累;随着MS培养基中CaCl2·2H2O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可溶性糖和总黄酮含量的积累;浓度为2533 mg/L KNO3最有利于提高POD活性;KH2PO4浓度在170~226 mg/L范围内,愈伤组织生长量和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MS培养基中MgSO4·7H2O有利于甘草愈伤组织的生长及总黄酮的合成。而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与总黄酮的合成是多种无机盐离子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得出最优营养元素组合为MgSO4·7H2O 493 mg/L+MnSO4·4H2O 7 mg/L+KNO3 2533 mg/L+KH2PO4 170 mg/L+CaCl2·2H2O 733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