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yana)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草甸环境中,是青藏高原特有动物。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旱獭进行了生态学、人工驯养和组织学方面的研究,但对喜马拉雅旱獭泌尿器官组织结构未见系统报道。为丰富动物组织学内容,也为高原医学积累资料,对喜马拉雅旱獭的部分脏器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相似文献   

2.
李晓坤 《饲料研究》1993,(11):33-35
旱獭俗称土拨鼠,美洲獭鼠等。旱獭属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有长尾獭鼠和短尾獭鼠二个种,四个品种(喜马拉雅旱獭、蒙古旱獭、阿尔泰旱獭、长尾旱獭)。旱獭是松鼠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动物,也是集毛皮、肉用,药用等多种用途的经济动物。旱獭毛皮坚实耐磨,保温性好,是制作裘皮、衣帽、披肩的上等原料;旱獭肉属于高蛋白食品,肉质细嫩,香纯可口,是高级宴席的野味佳肴;  相似文献   

3.
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雌雄个体间及与野生状态下喜马拉雅旱獭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饲养喜马拉雅旱獭雌、雄性个体全血黏度(ηa)、全血还原黏度(ηn)、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刚性指数(IR)及血沉方程K值(KESR)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状态与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旱獭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比较显示,野生成体旱獭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沉降率(ESR)、全血还原黏度(ηn)、红细胞电泳指数(ES)、胆固醇水平(CHOL)、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高于人工条件下驯养旱獭的指标(p0.01)。以上数据的获得将为喜马拉雅旱獭作为实验动物进行应用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的旱獭有三种,即新疆的长尾旱獭、内蒙和黑龙江的西伯利亚旱獭及本文介绍的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川、云南的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imalayanaHodgson;以下简称旱獭)。青海省的旱獭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有关单位的调查,有獭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平均每公顷有0.4—2.8只,全省总贮  相似文献   

5.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为喜马拉雅旱獭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2012年7~8月,对采集的喜马拉雅旱獭60份粪样组合为10个复合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鉴别,之后通过显微镜对比分析确定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采食11科18属20种植物,按科统计,禾本科(24.55%)、莎草科(17.82%)、豆科(16.31%)和菊科(10.57%)是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食物。参考装片集合的46种植物的大约一半(43.48%)出现在粪样中。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以禾草和杂类草为主。  相似文献   

6.
旱獭是我国广大山地草原和草甸上分布较广的一种野生动物。作为一项毛皮动物产业开发,目前仍以捕猎野生旱獭为主。旱獭是可怕的鼠疫病原菌的宿主,涉及人、兽卫生安全,应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在卫生防护方面,要坚持“狩猎旱獭,确保安全”的原则,在生产作业中,重点抓...  相似文献   

7.
关于旱獭年令鉴定, (1960)及马万全等(1961)曾经分别对明兹别尔旱獭(Marmota menzhieri)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ymalayana)进行过研究,但对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sibirica)是否适用尚不能肯定。笔者曾于1965年对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新巴旗的旱獭进行了年令研究。一、材料和方法 1965年5月23日-6月25日,在西新巴旗境内获取旱獭标本262隻,均取自一个生态期(育幼期),标本经体长、体重测量后留取头骨。旱獭每年繁殖一次,皆在同一季节内进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试验以5只成年喜马拉雅旱獭为研究对象,以SD大鼠为对照,采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运用组织学技术研究其心肌肌纤维直径和表面积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等指标,运用电镜技术测算心肌线粒体的部分结构参数,包括平均体积、面数密度、体积密度等。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直径比SD大鼠小,并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的VEGF含量和MVD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均小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体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与SD大鼠相比,喜马拉雅旱獭的心肌特点表现为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VEGF含量和MVD高的特点,心肌线粒体表现为平均体积小、面数密度和体积密度大的特点,喜马拉雅旱獭心肌对高原具有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测定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敏感性。应用序贯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最小致死量(LD01)。测定结果为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的LD01为375万MLD,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毒素等敏感性相对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低。  相似文献   

10.
人为活动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过程和功能产生极大影响。明确人为活动干扰对甘南高寒草甸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食性的影响,可为其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比较了自然生境和两种人为活动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组成、比例、多样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主要采食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不同生境下其采食的植物种类变化不大,采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比例最大(自然生境、干扰生境1和干扰生境2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6.67%,24.59%和19.00%)。相较自然生境,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对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采食相对比例显著降低,而对杂类草的采食相对比例显著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后,喜马拉雅旱獭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增高,食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拓宽自身食物生态位宽度是喜马拉雅旱獭应对人为活动干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疆旱獭     
李新 《野生动物》2002,23(4):12-13
旱獭属为松鼠科中地栖类型啮齿类,我国共有4种,新疆境内有3种,分布于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帕米尔等山地。  相似文献   

12.
研究啮齿动物的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不仅可以了解高寒草甸环境变化下物种的食性适应特征,还可探讨多种啮齿动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观察法,分析了甘南草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3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发现:3种啮齿动物所采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其比例各异;高原鼢鼠所采食的植物主要是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等杂类草,且对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的采食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动物,高原鼠兔主要采食禾本科(Poaceae)植物,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采食禾本科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营养生态位宽度依次为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其中高原鼠兔与喜马拉雅旱獭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最大(0.52)。3种啮齿动物在食物上存在分化,营养生态位分离,是其共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用弓形虫的重组蛋白GST-SAG1作为ELISA诊断抗原,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青海省祁连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被检92份喜马拉雅旱獭共检出阳性血清25份,阳性率约为27.17%。结果提示,青海省祁连县的喜马拉雅旱獭中存在弓形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用弓形虫的重组蛋白GST-SAG1作为ELISA诊断抗原,进行了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并对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进行了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调查。经对所收集的68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约为22.06%,表明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中存在弓形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海省玉树州啮齿动物的种类与分布。方法:整理收藏的动物标本,查阅资料,采用鼠夹法调查。结果:玉树州有啮齿动物2目5科10属17种。结论:该州喜马拉雅旱獭、根田鼠、松田鼠、小家鼠、高原鼢鼠、长尾仓鼠、高原鼠兔、灰尾兔等啮齿动物为常见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采集青海省都兰县境内动物血清:野生马鹿15份,野生岩羊6份,野生黄羊血清20份,高原鼠兔100份,喜马拉雅旱獭20份进行布鲁菌病检测,结果:被检野生马鹿血清15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2份,占13.3%,虎红凝集试验阳性反应1份,占6%;被检野生岩羊6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1份,占16.7%,虎红凝集试验为阴性反应;被检野生黄羊血清20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3份,占15%,虎红凝集试验阳性反应1份,占5%;被检高原鼠兔血清100份,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3份,占3%,虎红凝集试验有阳性反应1份,占1%;被检喜马拉雅旱獭20只,试管凝集阳性反应的1只,占5%,虎红凝集试验为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低氧适应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200-3400m)喜马拉雅旱獭的肝脏、肺、肾、卵巢、甲状腺等器官结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相似文献   

19.
针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了体外寄生昆虫标本的采集,对蚤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并对部分标本进行了实验室细菌学培养。结果发现该地区蚤类5科17属36种。13种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蚤中自然感染鼠疫的蚤类有3种,即谢氏山蚤、斧形盖蚤、原双蚤指名亚种。  相似文献   

20.
《畜牧市场》2005,(3):43-43
北美州獭鼠(旱獭):又名金地鼠,属地栖性啮齿类家族。分布欧美大陆有长尾獭鼠和短尾獭鼠两个品种。獭鼠体形肥壮。背毛一般为棕色或黄色,有些个体背上有彩色的芘纹。头部颤部呈黑褐色,尾部呈深褐色,雄兽体重5000克,最大6400克,雌兽4300克,最大5600克,有六至七对乳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