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在我市危害夏高粱的穗部害虫有高梁条螟Proceras venosatu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ralis、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高梁穗虫(隐斑螟)Cryptoblabes gnidiella Miler、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等。高粱条螟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8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期,一般每穗有虫2—3头,长势好的可达10头左右;桃蛀螟一年发生4代,在10月中下旬以第四代幼虫为害夏高粱穗部,一般百株有虫15头左右,最高单穗有虫12头;玉米螟常年发生3代,以第二、三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一般每株有虫1—4头,最高8头;高粱穗虫一年发生2代,第二代于8月中旬末开始进入穗部为害,9月初进入为害盛期,一般每穗有虫1—2头,单株最高8头。此4种害虫为害夏高粱主要是蛀茎、食粒、造成断茎、破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经1987年以来对防治适期、防治指标、防治用药试验,提出了心叶期适时用药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黏虫和劳氏黏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利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2015年-2019年两种害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 并对两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2015年-2019年间在河南原阳监测的黏虫和劳氏黏虫成虫均发生4代?两种成虫在原阳的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 黏虫以第一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5.4%~93.6%, 主要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劳氏黏虫以第三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4%~87.8%, 主要发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本研究为河南省原阳地区黏虫和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眉纹夜蛾又叫稻叶夜蛾、禾灰夜蛾。主要为害水稻、玉米和禾本科杂草。该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8代。一般每年3、4月份出现,7、8月份高温盛暑期易大发生,为害晚稻。由于其幼虫形态和为害习性似黏虫,故常被误为黏虫。2003年5月上旬玉林市局部地方暴发眉纹夜蛾,早稻、花生等农作  相似文献   

4.
柳蝙幅蛾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又称柳蝙蛾,是为害多种林木和一些果树枝干的害虫。近年发现该虫在局部地区为害玉米。1987年7—8月间在吉林伊通县景台镇的一些玉米田发生。邻近糖槭、杨树,柳树和桃树的地块发生较重,有虫株率个别地块达20—30%。一般每株玉米有虫1头、少数为2头,同时在蓼科杂草的茎秆中也有发现。 此蛾以幼虫钻蛀玉米茎秆。我省为害盛期约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1年发生1代,  相似文献   

5.
2000年北京市甜菜夜蛾大发生,特别是 8月中旬以后暴发成灾,对秋播紫花苜蓿等作物为害严重。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同时,组织了药剂试验和生产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发生为害特点   1)突然暴发成灾。 1999年北京市苜蓿播种面积约 1 333 hm2。甜菜夜蛾前期发生为害极轻, 10月上旬部分地块虫量每平方米达 10余头,属轻度为害。 2000年苜蓿种植面积扩大到 1.1万 hm2。甜菜夜蛾幼虫始见于 6月中旬。一至二代发生为害轻,每平方米只有几头虫。三代个别地块为害较重,每平方米有卵 3~ 5块,幼虫 20~ 40头。进入 8月中旬甜菜夜蛾突然…  相似文献   

6.
200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黏虫在临猗县玉米、高粱田大面积严重发生。发生面积之广,虫量之大,为害之重为1976年以来之最。全县发生面积1.0万hm2,达到防治指标面积0.73万hm2。6月30日至7月1日调查,塬地玉米有虫株率10%,百株有虫8~12头;夏播玉米有虫株率35%~40%,百株有虫40~60头;饲草用高粱每平方米80~170头,最严重的猗氏镇百里店村达350~500头;荒地杂草被黏虫咬成光秆,与其相邻的玉麦收后未夏播的原茬地及玉米田、高粱田,采用快速、有效的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大…  相似文献   

7.
2013—2016年对北京市大兴区玉米螟、草地螟、黏虫、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6种主要农业害虫进行灯诱监测,分析成虫种群发生动态。通过连续监测可知,大兴区6种农业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总量较平稳,诱虫高峰期为6—9月。其中,玉米螟、甜菜夜蛾成虫种群数量较高,甜菜夜蛾和黏虫在个别年份蛾量突增。从发生期看,二点委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及玉米螟均在4月始现,仅草地螟在5月始现;草地螟及二点委夜蛾在9月终现,其余4种害虫在10月终现。6种农业害虫成虫的发生盛期均为6—9月。其中,玉米螟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黏虫发生高峰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其下代幼虫易为害春夏播玉米;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6—9月呈散状分布,对应露地蔬菜及大田作物种植期;草地螟、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上旬至8月上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1999年 9~ 1 0月 ,粘虫在榕江县晚稻上大面积发生 ,发生面积 80 0hm2 ,占全县晚稻种植面积的 92 .2 %。9月 1 5日调查时零星发现幼虫。 9月 2 4~ 2 5日低龄幼虫高峰期调查 ,一般田块虫量为 6万~ 8万头 /667m2 ,严重田块高达 1 7万头 /667m2 。 9月 2 8日至 1 0月 3日 ,幼虫进入暴食期 ,一般田块虫量为 8万~ 1 0万头667m2 ,严重田块高达 2 4万头 / 667m2 ,是有记载以来粘虫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在平江乡有 1hm2 的水稻在9月 2 7~ 2 9日 3d被吃去 90 %以上 ,甚至田埂上的杂草也被吃光 ,平均 667m2 产量只有 4 6.6kg。这次粘虫…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下旬至8月份第3代黏虫在洛阳市部分地区的谷子、玉米田暴发,全市发生面积37333hm2。其中重发生面积4667hm2,有41hm2谷子被吃成光秆。发生为害程度重于2002年,次于1992年,是本市历史上的又一个大发生年。据各县(区)植保站调查,3代黏虫盛发期较常年早9~14d。宜阳县7月23日至8月5日进入发生盛期,比常年的8月5日至17日提前了12~13d。伊川县7月22日至8月6日进入发生盛期,比常年的8月5~15日提前了9~14d。全市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谷子田30头,玉米田10~20头;最高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谷子田达300头,玉米田56头。宜阳县平均每平方米有虫86…  相似文献   

10.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虫和劳氏黏虫往往混合发生,给小麦、玉米和水稻等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从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分别描述了这两种黏虫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两种黏虫卵无差异。低龄幼虫中黏虫刚毛基部的毛片色深,2龄幼虫前胸背板上各条背线较明显;劳氏黏虫毛片色浅,2龄幼虫各背线不明显。高龄幼虫中黏虫头部有"八字纹",气门近圆形,气门筛黑色有光泽;劳氏黏虫头部除"八字纹"外唇基还有一黑褐色斑,气门椭圆形,气门筛黄褐色。黏虫蛹腹部背面5~7节有刻点,臀棘着生近于平行;劳氏黏虫蛹4~7节有刻点,臀棘呈"八"字形。黏虫成虫前翅有环纹、肾形纹,劳氏黏虫则无。本研究旨为两种黏虫的田间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黏虫系统监测和统计数据,分析1959—2020年山东烟台黏虫种群演变特征。烟台市黏虫1年发生3代,第2代为主害代,多数年份可见第3代成虫。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959—2020年,黏虫总体发生程度逐渐减轻,由当地常发性害虫演变为偶发性害虫。根据其成、幼虫监测结果,将当地黏虫发生为害分为1959—1971年、1972—1984年、1985—1996年、1997—2008年、2009—2020年共5个阶段,诱蛾量变化走势为高、最高、较低、中等、最低,5个阶段3个世代幼虫密度达防治指标累计年数依次为25、30、15、10、4年,反映了当地黏虫为害严重、最重、偏重、偏轻、轻的演变规律。分析认为,迁入虫源基数、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气候条件、化学防控等是影响黏虫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常熟市5、6代灰飞虱严重为害水稻穗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灰飞虱在常熟市1年发生5~6代,主要作为虫媒传播条纹叶枯病为害水稻,其对水稻的直接为害一般不明显。2004年本市灰飞虱虫量逐代上升,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水稻灌浆期出现第5、6代灰飞虱暴发。9月30日全市7个镇60块稻田调查,平均每667m2虫量为41郾45万头,其中支塘、古里、大义等镇达60万头以上,部分田块高达150万头。第5、6代灰飞虱70%左右虫量以各种虫态群集穗部为害,使穗子发黑、发霉,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灌浆结实,造成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据初步测定,未防治田块一般减产1~2成,严重田块减产3成以上。重发原因分析:一是灰飞虱冬后基…  相似文献   

13.
王贺军 《植物保护》1988,14(1):55-55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等原因,近年豆天蛾为害日渐加重。1987年见蛾时间长,诱蛾量之多超过历年。曲周县5月29日始见蛾;香河县6月14日见蛾,到7月底1台黑光灯共计诱蛾2960头,比去年同期多2346头;廊坊7月上中旬诱蛾量是去年同期的9倍;馆陶日诱蛾441头;大城日诱蛾444头。 曲周县调查,卵株率81%,百株有卵230粒;虫株率77%、百株虫量105头。永年县卵株率90%,百株有卵180粒,幼虫120头,最高210头。衡水地区发生33.3万亩。从全省田间调查情况看,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产卵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幼虫盛期,也是为害和防治适期。 发生严重的原因;除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过去没有防治习惯和经验,累计虫量增  相似文献   

14.
田间调查表明,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省后,在德宏州4县市冬季甜玉米上均有发生为害,世代重叠严重。5月份以前主要为害冬季甜玉米,平均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4.55%和5.72头。成虫喜产卵于玉米心叶上部正面,1~6龄幼虫可取食为害玉米的生长点、叶片、雄穗和果穗。其中1~3龄幼虫具有聚集为害习性和趋嫩性,常取食幼嫩的心叶叶肉,4~6龄幼虫常啃食叶片和雄穗,咬断生长点,在心叶期和抽雄期形成典型被害状。心叶期和抽雄期玉米被害株率较高,且抽雄期被害株率显著高于苗期和灌浆期。  相似文献   

15.
斜纹夜蛾在经济作物上暴发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又称莲纹夜蛾,能为害多种蔬菜、油菜、棉花等多种经济作物。 2000年斜纹夜蛾在高邮市经济作物大豆上发生严重,为历史少见。据 9月 3~ 5日 (三代幼虫发生盛期 )在本市三垛镇、卸甲镇等地调查 20块黑大豆田,百株幼虫 50~ 680头,平均 320.8头,最高的 1株达到 100多头。有卵田占 65.6%,百株卵量 10~ 50块,平均 28.9块。全市共 32个乡 (镇 )均普遍发生,发生面积近 4 hm2次。1发生及为害特点  斜纹夜蛾在本地区 1 a发生 4~ 5代,以第三代为主害代 (时间在 8月底至 9月中旬 ),世代重叠。成虫白天隐藏在杂草、土缝或植株枝…  相似文献   

16.
姜英  胡淼  李树强 《植物保护》2003,29(1):60-60
20 0 2年 8月下旬 ,赣榆县各乡镇水稻抽穗期普遍遭棉铃虫危害 ,其中青口、塔山、海头、沙河、赣马、城头诸镇危害比较严重。百穴有虫 30~ 5 5头 ,多的达 10 0头以上 ,单穗虫量多的 4~ 5头。水稻穗期发生棉铃虫危害 ,我们站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就已观察到 ,但数量很少 ,密度很低 ,没有造成危害 ;而且发生时间较晚 ,一般在 9月中旬前后 ,那时稻粒已经灌浆 ,颖壳已经硬化 ,幼虫难以啃咬。 2 0 0 2年水稻穗期棉铃虫不但发生数量多 ,而且发生时间也比往年提前10~ 15d ,8月 2 5日前后幼虫已进入 4、5龄盛期。 1、2龄幼虫在孕穗期的穗苞里蛀食…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和为害特点,即越冬虫源基数逐年增加,2代幼虫为害重于1代幼虫,幼虫为害部位和越冬场所逐渐由茎秆向穗部转移。随着海拔的升高玉米螟发生为害逐渐减轻,同一地区播期偏迟、玉米种植较稀的地块其为害也较轻。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玉米的发生程度较重。分析了玉米螟近年在晋北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卢辉  唐继洪  吕宝乾  何杏  陈琪  苏豪 《植物保护》2020,46(2):222-225
越南是草地贪夜蛾的重要虫源地,其发生情况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动态有明显影响。2019年9月15-21日,在越南山罗省安州县对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均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玉米田间虫株率为50.7%,百株虫量为110.7头;不同玉米生长期(苗期和穗期)的虫株率和百株虫量差异显著,苗期大喇叭口期虫株率和百株虫量(84.9%和201.1头),显著高于苗期小喇叭口初期(53.2%和114.7头)和抽雄期(14.2%和16.2头);田间虫株率和百株虫量之间的幂函数模型为y=0.842 8x~(1.212 5)。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越南相关部门的合作,掌握越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和为害动态,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9年5月3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和镇巴县玉米地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幼虫, 到7月8日, 该虫已蔓延至全市所有的11个县区?调查结果显示, 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全市11个县区99个镇393个村发生, 累计发生面积1 004.93 hm2, 平均百株虫量11.01头, 最高百株虫量46头, 平均被害株率10.3%, 最高被害株率80%?通过在全市调查, 只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 主要为害玉米心叶幼嫩组织, 在玉米处于大喇叭口期以后生长阶段, 以大龄幼虫为主, 玉米抽雄后幼虫很少, 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河南信阳黏虫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利用高空探照灯对2016年-2019年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在河南信阳监测的黏虫成虫主要为东方黏虫(又称为黏虫)和劳氏黏虫,均一年发生5代,整个监测期间均出现多个高峰期。其中,东方黏虫以一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62%~82.96%,并且大部分虫源向外迁出,少部分留在本地;劳氏黏虫以三代或四代为主,以留在本地或迁入为主,只有少数向外迁出。本研究为河南省信阳地区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