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新疆种植的部分冬小麦品种对矮腥黑穗病的抗性情况,以新冬系列多个品种和伊农18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人工接种鉴定法评价各参试品种对矮腥黑穗病的抗性。接菌后,感病对照品种Xj-45的发病率为30%,抗病性评价为感病(S),鉴定试验视为有效。以同等条件其他品种的发病率作为判断依据:除对照外的41个品种中,有1份感病品种,2份抗病(R)品种,3份中抗(MR)品种,35份高抗(HR)品种。综合各品种表现,筛选出新冬17、18、22、53作为抗矮腥黑穗病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玉米生产品种和部分自交系对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两年对山东省72份玉米生产品种和30份自交系材料在田间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采用被病原菌侵染的高粱粒作为接种物,在玉米拔节中后期接种,按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抗性鉴定标准进行病害分级评定和抗性评价。在102份材料中抗性级别为高抗、抗、中抗、感、高感的比例分别为1.96%、20.59%、24.51%、33.33%、19.61%,生产品种‘登海3号’和‘聊玉22号’对纹枯病表现高抗。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60份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可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种类型,其中高抗材料占7.3%,高感材料占87.7%。在抗病品种中,又可划分为抗介体、抗病毒两种类型。通过对8个S×S、6个R×R、16个S×R和12个R×S的抗性表现研究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1)抗性特性为细胞核遗传,抗性基因为显性;(2)抗病毒基因品种中有3对显性基因控制;(3)抗介体性状由1对、2对或3对显性基因控制。4个单基因抗介体品种的抗性遗传被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不同抗性指标的相关性,以及茎杆和籽粒中镰刀菌毒素积累情况,在采用苗期茎基部滴注法和成株期混合播种法进行抗性鉴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小麦茎杆和籽粒中6种常见镰刀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的20个小麦品种中,苗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百农207'等4个、‘郑麦7698'等7个、‘周麦18'等 4个和‘矮抗58'等5个,分别占20%、35%、20%和25%。成株期表现抗病、中抗和感病的分别有‘周麦18'和‘中麦895'共2个、‘济麦23'等 8个和‘矮抗58'等 10个,分别占10%、40%和50%。抗性鉴定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苗期和成株期抗性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毒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中均未检测到毒素,茎秆中均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及隐蔽型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含量分别为4.03~17.65 mg·kg-1、0.09~1.28 mg·kg-1和1.93~16.82 mg·kg-1。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矮抗58'和‘郑麦7698'可作为感病和中抗对照品种。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初步探究鲜食玉米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水平, 在田间草地贪夜蛾自然发生条件下对28个不同类型(甜玉米10个、甜糯玉米8个、糯玉米10个)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心叶期抗虫性鉴定, 研究了不同抗性水平及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产量损失; 在室内研究了取食不同品种玉米苗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经鉴定, 28个品种中无高抗及抗虫品种, 中抗品种12个, 感虫品种15个, 高感品种1个, 分别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2.86%、53.57%和3.57%。28个品种的产量损失为8.30%~40.93%, 室内喂饲后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1.29~15.31 d。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产量损失和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甜玉米、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79, 甜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姜华 《植物病理学报》2001,31(2):191-192
 查明辽宁地区近年流行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种类及主要流行株系,为生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是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着重毒原采集、分离纯化、提纯检测、理化特性分析和抗血清制备等生物学特性研究,MDMV-RNA提取、CP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与株系鉴定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机理,即MDMV对玉米品种防御酶系及生化物质影响的病生理研究,玉米品种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及MDMV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影响研究等,以填补辽宁地区对玉米矮花叶病系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年,原鉴定的高抗品种常优1号仅表现为中抗,扬粳9538仍表现高抗,而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则表现高感。后期3品种显症茎、蘖产量损失率分别为27.2%、5.5%和90.4%。综合这3个品种抗病、抗虫及其他性状,提出品种推广建议和扬粳9538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281份玉米杂交种(组合)及自交系进行主要病虫害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矮花叶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多数材料对各病害均有一定的抗性。兼抗3种病害以上的材料占鉴定总数的70%以上。各年抗性表现的总趋势是叶斑病类轻于其他类型病害。经多年来的鉴定与重复鉴定,具有多抗和兼抗的杂交种(组合)及自交系占总参试品种的30%。其中有渝单8号、11号、16号,万单13,万单14,48—2×M212,渝糯7号、8号等近30余个,正在大面积生产上广泛推广及应用,为重庆市玉米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矮花叶病鉴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992~1995年采取玉米矮花叶病人工接毒和自然感染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玉米种质资源2538份。按高抗、中抗和感病划分4级抗病类型。其中表现高抗的有广优5、F09-2和白197等33份;抗病的有D729、白米苞谷和糯苞谷等31份;中度抗病的有白总18、小玉米和大黄玉米等39份;感病的有2435份。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对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省将推广的54份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组合共49个,占90.7%;其中,高抗(抗性比≥91%)组合30个,占55.6%。对稻白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没有高抗(HR)和抗(R)的组合,仅有一个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表现为中抗(mR),仅占1.9%,其余53个组合都表现感病,占98.1%。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稻瘟病表现高抗的30个杂交稻组合都不抗白叶枯病,而中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比为74%。  相似文献   

11.
香石竹不同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2年以土壤接种方法对30个香石竹品种进行田间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30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其中高抗品种占所鉴定总数的16.7%,中抗占40.0%,中感占13.3%,高感占30.0%。在所有鉴定的品种中,红色品种抗性较低,70%属感病品种;复色品种抗性较高,89%为抗病品种。依相对抗性指数,两个年度间的相对抗性无显著差异,鉴定结果可靠,建议将此方法作为我国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田间抗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在抗病性观察圃,利用常规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29份大田主栽冬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白粉病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及高感的品种系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3.8%、58.6%、10.3%及17.2%。其中中88375、中85130、蓝天3号、清山895等4个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连续2a以上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2016年通过对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花叶病发生情况调查和当地主栽品种的田间抗性的分析评价,明确了不同种植区域、不同品种及不同种植期感抗花叶病有一定差异。柳州和来宾蔗区新植蔗发病率为0.00~56.72%,宿根蔗发病率为0.00~93.51%。宿根蔗感病程度比新植蔗重。柳州蔗区发病率较高,平均为19.36%,来宾蔗区发病率较低,平均为8.12%。品种间存在显著的抗性差异。ROC16表现为免疫,桂柳2号、桂糖40和粤糖00-236表现为高抗,桂糖21和粤糖93-159表现为中抗,ROC22和台优表现为感病,柳城05-136表现为高感。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近年来云南省严重发生的玉米白斑病病原菌及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白斑病的抗性差异,2021年于云南省昆明市阿子营乡和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采集病样,进行病斑组织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对622份玉米品种的抗性进行鉴定。从2个采样地点的病叶中各分离出5株和9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了菌株WS-1、WS-191为白斑病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以及基于ITS、rpb2、tub2和LSU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确定其分类学种名为宽颈附球菌Epicoccum latusicollum。田间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在622份区域试验品种中对白斑病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为4、184、216、186和32份,分别占品种总数的0.64%、29.58%、34.73%、29.90%和5.14%。  相似文献   

15.
甘薯品种对蔓割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7年采用盆苗接种法鉴定890个甘薯品种(系),结果表明:属于高抗和抗病型的41个;中抗型的71个;中感型的261个;感病型和高感型的517个。不同抗性型品种用不不同菌株和不同菌量测定,或在不同气候下重复鉴定,虽会发生不同幅度的抗性变化,但都保持相对稳定的抗病性。同时,用不同抗性型的10个品种分别在盆栽苗期和田间成株期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证实了两者间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浙江宁波雪里蕻上获得97株呈花叶症状的病毒样品,利用三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TAS-ELISA)在97株雪里蕻花叶样品中均检测到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所有的样品都没有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利用免疫捕捉反转录PCR (IC-RT-PCR)对部分TuMV样品中的CP和HC-Pro基因进行了扩增,所有样品都得到约0.8kb和1.4kb的2条特异条带,因此宁波雪里蕻花叶病的主要病原是TuMV。对53个雪里蕻栽培品种在温室和大田进行了人工接种,共鉴定出抗病品种7个,耐病品种22个,感病品种24个,未发现高抗品种。总的来说,细叶型品种比花叶型和板叶型品种抗病。利用TAS-ELISA方法对接种的53个雪里蕻品种中的TuMV浓度进行测定,在接种后10、15、20和30d,TuMV检出率分别为45.28%、90.57%、100%和100%,大多数雪里蕻OD405值随接种后天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说明TuMV可以在雪里蕻抗性品种内繁殖,抗性品种的抗性主要表现为耐病。  相似文献   

17.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 ̄1995年采用自然发病和土壤接种方法鉴定了1550份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病性,表现高抗的397份,中抗304份,中感364份,高感485份,经重复鉴定,筛选出76份抗性稳定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不同抗性品种用肿囊腐霉菌和串珠镰刀菌接种测定,抗性反应基本一致,人工接种比自然发病鉴定效果好,通过病圃自然发病初筛,人工土壤接处复选,可准确鉴定大量材料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东北地区玉米主推品种对禾谷镰孢根腐病的抗性水平,探究根腐病发生与苗势、产量损失间的关系,采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东北地区117个玉米主推品种对禾谷镰孢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应用室内盆栽试验分析自交系LN810在施用氮、磷、钾及复合肥后对禾谷镰孢根腐病发生和苗势的影响,在田间对先玉335接种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后探究根腐病发生程度对其苗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17个玉米品种对禾谷镰孢根腐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鉴定出高抗品种14个,抗病品种44个,中抗品种47个,感病品种12个,其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占89.74%,且中早熟材料均表现为抗性。与未施肥相比,施用磷钾肥后玉米禾谷镰孢根腐病发生率最低,为22.03%。按照禾谷镰孢根腐病发生程度从轻到重将先玉335群体划分为一、二、三类苗,级别越高苗势越弱,产量测定发现二、三类苗的平均产量较一类苗的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39.97%和76.39%。表明东北地区主推玉米品种大部分对禾谷镰孢根腐病表现出抗性,但仍有部分品种存在较大感病风险,且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幼苗长势和产量呈负相关,施用磷钾肥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于2016—2019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对参加山西省品比试验的818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玉米品种在大斑病抗性上整体水平较稳定,中抗以上材料占72.38%,高抗材料总体上相对匮乏,仅占0.37%,分别为Q9785、美硕816、周玉1。对不同熟期杂交种的抗病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晚熟品种的大斑病抗性明显高于早熟品种与特早熟品种。其中,中抗以上比例分别达76.75%、60.36%、50%。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中,其抗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情况,于2016年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锡林郭勒盟多伦县3个试验田对16个马铃薯品种抗性进行鉴定。试验采用室内与田间鉴定相结合,通过调查地上部植株和地下部块茎的发病程度评价马铃薯品种的抗性。室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16个马铃薯品种中,抗病品种有3个(10≤病情指数20),占总品种的18.75%;中抗品种有8个(20≤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50.00%;感病品种有5个(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31.25%,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田间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不稳定,其中合作88在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较强,适合在黄萎病流行地区种植,从而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