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连麦2号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优质高产国审小麦品种连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基追比对其籽粒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播期密度下,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以施氮量为300 kg/hm~2和氮肥基追比为6:4处理的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连麦2号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率随施氮量增加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一管6"滴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不同行间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来自新疆、内蒙、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小麦植株(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1)不同春小麦品种行间叶面积指数大小与其产量呈正相关(R~2=0.50),‘克春11号’行间叶面积指数最大,依次为‘新春37号’‘宁春4号’行间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最小;(2)试验春小麦品种行间籽粒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正相关(R~2分别为0.72与0.91),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正相关。(3)‘新春37号’‘克春11号’‘高原506号’‘宁春53号’与‘宁春4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低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高于R1;‘农麦2号’与‘津强7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低于R1;(4)开花期行间叶片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对籽粒产量的降幅影响最大,穗+穗轴行间干物质的降幅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影响最小。有效穗数R2与R3相对于R1的降幅增大,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远近行间的降幅会减小,同时千粒质量与穗粒数的降幅也会减小。‘新春37号’与‘克春11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产量水平高,‘宁春4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变异系数小,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的行间稳定性均可为筛选品种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稳定性的参考指标。穗数的增大会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行间差异变大,千粒质量或者穗粒数的提高有助于新疆滴灌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苏中地区小麦最佳播期和播量,以获得最大产量。以春性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等变化规律和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宁麦13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期,其次是播量。播期显著影响小麦播种至出苗时间,播期越迟出苗越晚,播种至出苗时间最短为7 d,最长可达27 d。播期对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影响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穗长、小穗数、第5节间长呈显著差异,第2节间长呈极显著差异,其他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扬花期单茎叶质量、单穗质量、LAI呈极显著差异,成熟期单茎叶质量、单穗质量差异不显著。茎秆形态特征、穗长、植株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以及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相关性密切。总体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播量为300 kg/hm~2时,宁麦13在苏中地区高效种植的合理播种时间为11月中下旬;若播量为450 kg/hm~2,则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4.
对河南省当前生产上推广的12个不同穗型的高产小麦品种(系)在密植条件下的粒叶比及 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穗型的高产小麦品种,其粒叶比存在显著或极 显著的差异.穗粒质量/旗叶面积、穗粒数/旗叶面积与产量均呈正相关,且对产量的正向作用明显 高于穗粒质量/上二叶面积和穗粒数/上二叶面积.用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行距对冬小麦品种新麦26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 a以紧凑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对其群体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上述指标有明显影响,2 a结果一致。随行距变窄,相同时期群体数和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15 cm行距的最高群体、成穗率和最高叶面积指数均最高,花后叶面积指数下降较缓慢。使用Richards生长曲线,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拟合,R2在0.996以上。干物质积累初始速率、平均速率和最终干物质质量均以15 cm行距最高,并随行距变宽而变小。缩小行距能降低冬小麦的穗粒数,提高成穗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15 cm行距2 a产量平均比20 cm和25 cm行距分别高出4.8%和9.5%。紧凑多穗型小麦品种新麦26的最佳行距为15 cm。  相似文献   

6.
为给安徽江淮地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支撑,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选取8个弱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其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SPAD值、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等农艺性状;在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基础上,对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相关分析,并对部分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通径分析,以筛选出适合安徽江淮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和对产量有重要影响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扬麦24在成熟期茎蘖数显著高于其他各品种,其最终成穗率也最高,扬麦18和扬麦15成穗率次之;扬麦24和扬麦20在孕穗期和花后21d的LAI较大,且花后28 d SPAD值较大,花后叶片能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皖西麦0638、扬麦24、扬麦20和扬麦18的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较大,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能力较强;扬麦24、扬麦18和扬麦15产量较高,分别为7 157.46、7 062.89和6 784.50 kg·hm-2;皖西麦0638、扬麦24、扬麦18和扬麦15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沉降值和硬度指数等综合品质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标准。相关性分析显示,成穗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孕穗期...  相似文献   

7.
淮麦20高产栽培群体指标及优化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新品种淮麦20提供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对淮麦20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质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麦20高产栽培必须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努力提高孕穗期有效叶面积和乳熟期叶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适期早播、精量播种、合理的氮肥运筹进行群体质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灌浆期遮光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长期间连阴雨弱光逆境灾害天气,以来自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省的48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在小麦灌浆期利用遮阴网进行遮光处理,分析遮光处理(AS)与不遮光处理(对照)不同小麦品种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并进行耐弱光性聚类分析,筛选弱光适应性小麦主栽品种。结果表明,灌浆期遮光处理所有小麦品种生物量、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均呈降低趋势,而且降低幅度因品种而异,产量降低幅度高于生物量、千粒质量、穗粒数;灌浆期遮光处理植株秸杆干质量占比增大。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均受品种、遮光极显著影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降低是遮光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生物量降低幅度、秸杆干质量占比增加幅度、千粒质量降低幅度及三者之和均与产量降低幅度呈显著正相关,以上述指标进行耐弱光性聚类分析将参试小麦品种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弱光敏感型、中间型和弱光钝感型,其中弱光钝感型品种有襄麦56、襄麦D31、南农0686、襄麦55、皖西麦0638、郑麦9023、扬麦22、郑麦7698、皖科06290、漯麦6010、荆州102、阜麦8号、农大195、扬麦158、阜麦9号,这些品种可以作为弱光适应性小麦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9.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10.
小麦顶三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其高产优质栽培和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麦顶三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旗叶长、旗叶宽、穗长、小穗数、千粒质量、夹角等性状的变异幅度大;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选育选择旗叶叶面积较大、长度适中、宽度较大,倒二叶和倒三叶长度、宽度及叶面积均较小的倒塔型株型品种较为理想,可为选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早稻-晚稻-套播早熟油菜(油-稻-稻)三熟制下,筛选生育期适宜的高产水稻品种,系统研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期为油稻稻三熟制下水稻高产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与低产和中产类型双季稻相比,高产类型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但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产量及日均产量显著高于低产类型。(2)高产类型与低产及中产类型双季稻的分蘖增长率、分蘖下降率及高峰苗数差异不显著,但成穗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高产类型分蘖呈稳增缓降的发展态势。(3)早稻抽穗期干物质量及各生育时期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无显著差异,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干物质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产类型显著高于低产类型;晚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及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差异较大,高产类型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但与中产类型差异不显著;各产量类型品种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4)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双季稻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叶面积(LAI)和单茎叶面积呈增加趋势,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率则呈降低趋势,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均存在显著差异;粒叶比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早稻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差异显著,而晚稻差异不明显。【结论】在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产量75-78 kg·hm-2·d-1,每穗粒数125-140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产量77-81 kg·hm-2·d-1,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  相似文献   

12.
以多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0、豫麦49和郑麦004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实现高产的产量结构特征及其灌浆期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在群体穗数均大于700×104·hm-2的基础上,3个品种实现高产各具优势,济麦20具有穗数优势、豫麦49具有粒重优势、郑麦004具有粒数优势且产量表现最高(P<0.01).3个品种灌浆期的光合性能表现为,郑麦004旗叶中叶绿素a,b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后期叶片保绿性好,尤其花后20d以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平均分别较其它品种高出18.0%,12.4%和18.4%,且具有较高的子粒灌浆速率.由此可见,在满足较多穗教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维持灌浆后期的光合性能,是进一步高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23个小麦品种春化特性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利用小麦种质资源,给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收集了国内七大小麦生态区23份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茎蘖数、叶绿素含量、苗期株高、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千粒质量、成穗数、穗粒数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从10个农艺性状中可提取拔节期生长因子、开花期生长因子、成穗数产量因子、抽穗期生长因子、千粒质量产量因子共5个主成分,占其总信息量的91.2%。利用这5个主成分因子为综合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在遗传距离为26.64的水平上将23个品种划分成4个类群,即春性弱春性类、冬性半冬性类、强春性类、强冬性类,春化生育特性相近的大部分被分在1个类群,同时表明主成分中以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构成生长因子,千粒质量、成穗数构成产量因子,较能真实地表现春化生育特性,尤其以拔节期为主效应,至抽穗期、开花期等快速生长阶段表现更具反映春化发育特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合旱作麦区生产的高产、高效小麦品种,将16个小麦品种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产量进行聚类分析,分为高产品种和低产品种两类,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8个品种进行小麦水分、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各生育期单株干物质量,成熟期株高、穗长、可孕小穗数,穗数、穗粒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值高产品种均高于低产品种。越冬-孕穗期土壤蓄水量、各生育期单株干物质量、穗数、穗粒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产品种以临Y8159、石麦19号较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株高、可孕小穗高产品种以临Y8159较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穗长、不孕小穗高产品种以运旱20410、运旱805较高,低产品种穗长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不孕小穗以长麦6697、洛旱11显著较高。花后5~35d籽粒千粒重、成熟期籽粒千粒重高产品种以运旱20410最高,低产品种以洛旱11显著最高。总之,8个小麦品种中临Y8159、石麦19号水分、产量较高,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冬小麦叶重和叶面积与产量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叶位叶片面积和叶干重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均较大,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每穗小穗数、每小穗粒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叶面积与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与穗粒数、穗粒重、每小穗粒数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状与群体产量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利用矮败小麦构建的45个小麦亚群为试材,分析分蘖数、每穗小穗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材料的分蘖数、每穗小穗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小区产量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蘖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具有较大的遗传力(23.1%~27.0%);通过对这5个性状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系数联合分析,发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对小麦产量的选择效率较高。因此,在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这些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小麦新品种的高产特点,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以周麦18为对照,分析了漯麦906和昌麦18的群体性状以及产量构成等特点。结果表明:与周麦18相比,漯麦906和昌麦18的总茎数在越冬期和起身期无显著差异,拔节期明显较低;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增速较慢,抽穗后降幅较小,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变化较为平稳,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转移;穗粒数多,千粒重大,弥补了总穗数显著较低的不足;产量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4.26%和4.18%。漯麦906和昌麦18高产的主要特点是主茎穗比例高,花后叶面积指数降幅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单株产量是由穗粒数和粒重两项产量结构因子组成.为明确小麦进入高产阶段之后旗叶面积与穗粒数、粒重的相互关系,我们在高产麦田对烟1604、鲁麦12两个品种的小麦旗叶面积、穗粒重和千粒重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其相关性呈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一、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烟1604、鲁麦12.产量水平:亩产1000斤左右.试验地点:①齐河县晏城镇朱君村,品种为1604,该试验区采用精播耧播种,基本苗7.4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稻油轮作机插秧水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群体动态特征以及产量形成机制,2014年选用5个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为材料,以冬闲稻田机插秧水稻群体(早播)为对照,对稻油轮作模式下机插秧水稻(晚播)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播机插水稻产量显著下降,但下降程度不等,生育期越长的品种下降幅度越大.晚播机插秧水稻穗粒数显著下降,有效穗、千粒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播处理叶面积指数、群体干质量等指标,拔节期较早播处理呈下降趋势,有效分蘖临界期、抽穗期表现因品种而异.抽穗期株型特征和源库特征研究表明,晚播处理株型更紧凑、比叶质量更高.晚播中熟品种叶面积指数、群体干质量和粒叶比更符合高产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有机无机配施对小麦花期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5):777-781
以多穗型品种山农980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行稀株模式小麦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下N素对小麦花期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F(有机肥75 t/hm~2+无机肥228.3 kg/hm~2(总N 360 kg))的MDA含量在花后都最少,且在21 d之前上升趋势缓慢,之后才迅速增加,延缓衰老效果最佳;小麦开花期SOD,处理F的活性相对其他处理在各时期都最高,且开花期活性最高,为1 360 U/g,各处理花后小麦旗叶SOD活性下降趋势表现为处理ABCDEF,处理F的小麦在花后14 d前下降平缓,对叶片功能期的延长效果最佳;并且处理F灌浆时间最长,灌浆速率最高;处理F有机无机肥的配施,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较对照提高约24.5%,可见该处理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