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北京市9种常见绿化树种吸收积累SO_2能力,择优筛选净化大气理想树种,为未来北京城区绿化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aSO_4比浊法测定北京市9种常见绿化树种在不同污染条件下叶片硫含量,通过计算相对吸硫量并利用平均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对SO_2的吸收净化能力,比较相互间差异性,筛选出吸收净化SO_2能力强的树种。[结果]表明:(1)不同污染条件下,同种绿化树种叶片硫含量及相对吸硫量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环境污染水平的增强,叶片硫含量和相对吸硫量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2)相同污染条件下,不同绿化树种吸收净化SO_2能力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旱柳吸收能力极强,其平均相对吸硫量2.38 mg·g~(-1),平均污染指数为2.23;国槐吸收能力强,其平均相对吸硫量1.18 mg·g~(-1),平均污染指数为2.09;臭椿、黄栌、毛白杨、色木槭吸收能力中等;榆树、侧柏、油松吸收能力相对较弱。[结论]不同污染环境条件下,同种绿化树种叶片硫含量和相对吸硫量均呈现出随着环境污染水平逐渐的增强而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在相同污染环境条件下,不同绿化树种叶片硫含量和相对吸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旱柳和国槐可以作为北京市城市绿化用以净化SO_2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2.
试验探讨了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对城市绿化植物蜘蛛兰净化污染空气效应及植物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蜘蛛兰具备一定净化尾气污染的能力。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处理下能有效提高蜘蛛兰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减少空气含菌量。同时。纳米材料处理减轻污染空气下的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叶片抗逆性。本文对纳米光触媒与植物触媒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大兴21个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中8个最常见的树种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2.5机制。结果表明:21个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2.5吸滞量不尽相同,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著高于阔叶乔木和灌木树种,其中桧柏、白皮松较大,黄栌、紫薇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显著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植物叶表面存在褶皱、沟槽,粗糙度相对较高的树种,PM2.5吸滞能力强;叶表面相对光滑,突起部位轮廓较平缓,粗糙度小的树种,其吸滞PM2.5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树种粗糙度大小与其吸滞PM2.5能力排序基本一致,呈显著指数正相关(R2=0.707)。本研究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植被净化空气环境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主城区主要绿化植物叶片含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比浊法消解和定容、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重庆市主城区3个污染级区域不同种类植物叶片的含硫量,以计算主要绿化树种叶片的吸硫能力,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树种叶片的含硫量>常绿阔叶树种>针叶树种;乔木叶片的吸硫能力>灌木吸硫能力。在研究的11种绿化植物中,日本珊瑚(Viburnum awabuki)和广玉兰(Mag-nolia grandflora)吸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昆明市常见绿化植物对大气中氟化物的吸收积累作用,研究了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中氟化物的净化效应。分别于一年中的1月,3月,7月,10月对植物的叶片、干和根进行采样。结果表明:(1)植物对大气中的氟化物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并且植物叶片中的氟化物浓度与污染源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2)根据单向污染指数分析得到昆明市东三环的大气氟化物污染,IPC为1.72;(3)植物不同器官的含氟量不相同,在污染区叶片上氟化物的含量是干上氟化物含量的2.66~5.02倍,是根上氟化物含量的28.40~28.55倍;在相对清洁区叶片上氟化物的含量是干上氟化物含量的2.98~8.76倍,是根上氟化物含量的18.40~23.78倍;其中无论在污染区还是在相对清洁区,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新樟Neocinnamomum delavayi以及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var.pusillifolia对大气中的氟化物的净化效益较高;(4)不同类型植物对大气中氟化物的净化效益是不相同的,其中在污染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含氟量是常绿乔木的1.11倍,常绿阔叶植物含氟量是针叶植物的1.43倍,常绿阔叶植物含氟量是灌木的2.54倍;在相对清洁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含氟量是常绿乔木的1.04倍,常绿阔叶植物含氟量是针叶植物的1.69倍,常绿阔叶植物含氟量是灌木的6倍;(5)降水量对大气中氟化物含量的影响,其中雨季植物叶片中的氟化物含量要比旱季植物叶片中的氟化物含量要低,说明降水量对大气中氟化物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过程机理、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主要技术、不同植物净化水质的功能差异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表明:关于植物对水体修复效果的研究较为集中,但对植物修复水体的机理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技术处于试验阶段的较多,应用于工程的较少;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差异研究较多,植物净化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关于运用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影响因素的机理性研究、不同植物净化水体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工程实施和大规模应用将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峡黑烟镇自然保护区24种中药材叶片中氯、硫、氟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药用植物体内3种化学元素成分随植物器官的不同和同一器官的发育期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其氯、硫、氟元素的分布为叶茎根果实(种子),同时还与植物的生活型有关,表现出草本植物乔木植物的规律性。根据研究结果,筛选出一批大气污染的净化植物和抗性植物。  相似文献   

8.
<正>豫南地区抗污染植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二氧化硫净化树种、二氧化硫抗性树种、吸氟树种、抗氯树种、抗烟树种、抗粉尘树种等,在城市建设和  相似文献   

9.
树叶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指示大气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京市区交通流量大的区域和相时清洁区(江苏省林科院)不同植物叶片重金属元素(Pb、Cd、Cu)含量的分析,研究了大气污染指数,初步探讨了植物重金属含量与城市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植物叶片中重金属Pb、Cd和Cu的累积量与大气中Pb、Cd和Cu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所调查绿化树种叶片的重金属含量因重金属种类、采样区和树种的不同具有明显差异,悬铃木叶片累积Pb的能力最强,而杨树叶片对Cd和Cu的累积能力最强.市区大气重金属质量状况为:交通枢纽区中央门、南京化工厂和沪宁高速属于重污染,生活区新庄属于中轻度污染,远郊林科院属于无污染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密闭熏气法模拟居室装修后的甲醛、苯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污染环境,对10组常见室内观赏植物进行熏气处理,以熏气8h后植物单位叶面积吸污量及外观形态变化作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植物组合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和抗性能力。结果显示,被测植物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有效吸收甲醛、苯和TVOC,不同植物组合在熏气处理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反应,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库拉索芦荟+君子兰、龙血树+金边瑞香、白鹤芋+孔雀竹芋、天竺葵+长寿花、绿宝石喜林芋+春羽对甲醛、苯和TVOC的综合净化能力和抗性较好,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和掌握不同树种对氯气的抗性能力和吸收能力,及其受害后的外在表现,我们于一九七六年五月,深入到南宁化工厂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现有城市绿化树种五十个树种,进行了离体活枝水培养熏气试验和吸氯量的叶片分析,结果于下.一、现场调查南宁化工厂,是氯碱、氯加工和农药等综合性化工厂,厂内排出污染大气的有害气  相似文献   

12.
9种绿化树种叶属性对大气混合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9种栽植于沈阳某化工厂厂区和沈阳大学南校区绿化树种的叶片数量特征和叶参数对大气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化工厂大气混合污染区和校园大气相对清洁区,对叶片形态分类起主导作用的均是叶片的周长和宽度。对以氯气为主大气混合污染具有较强抗性的植物是五叶地锦、女贞;对以氯气为主大气混合污染比较敏感的植物是桃、榆、皂荚、龙爪槐。  相似文献   

13.
以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为实验对象,采用样方取样法对群落中的部分植物叶片N、P元素进行测定,并从不同物种、不同生活型、不同生境类型、不同离地高度等多个空间分布的植物叶片N、P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平均含N量为15.91 mg/g,平均含P量为1.17 mg/g,群落的发展主要受P元素的限制,在物种水平上,不同植物叶片中的N、P元素含量差异较大。(2)群落中蕨类植物通常比被子植物叶片的N、P含量低,不同生活型N、P含量呈现的规律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3)山谷植物N、P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山脊,山谷植物群落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而山脊植物则主要受到P元素的限制;在一定离地高度内,植物叶片N、P含量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榉树在昆钢污染区和相对无污染区生长的叶片中多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榉树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榉树在重度污染情况下能存活并能继续生长,但生长受到抑制,与对照点相比,平均地径生长量下降了117.56%,高生长量下降了66.31%,冠幅生长量下降了214.43%。对含氯元素和氟元素的有害气体具有极强的抗性和净化能力,对Cl和F的吸收分别比对照高出255.56%和2 500.00%;对As、Hg、Pb、Cd和Cr等重金属具有较佳的吸收能力,分别比对照高出106.04%、1 623.40%、804.97%、1 221.84%、191.92%。  相似文献   

15.
21种园林植物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物吸收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测定了21种园林植物对环境污染物重金属铅、镉的吸滞能力。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对环境污染物中的铅、镉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能力,并依污染物和植物的不同具有明显差异。对环境污染物重金属铅吸滞量高的植物有:七叶树、紫叶矮樱、红叶臭椿、扶芳藤、北海道黄杨、爬墙虎、五叶地锦、爬行卫矛;吸镉量高的植物有:北海道黄杨、爬墙虎、扶芳藤、红叶臭椿、七叶树、五叶地锦、爬行卫矛。  相似文献   

16.
本期报道的主题为树木的保健作用。扬州、佛山都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关研究用数字说明树木存在抗污功能,还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如侧柏的抗癌作用,对肺癌细胞NCL-H460抑制率高达97%,山茶的抗污效果明显,山茶叶片中硫累积量为7.551g·kg-1DW,氟的累积量为1.622g·kg-1DW。研究结果为城市居民栽植保健树木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已为居民带来了健康福音。松花江下游的苯污染事件告诉我们根治污染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如果我国沿江湖和湿地、工业区、人口稠密区构建完整的抗污森林植物体系,居民室内都放置抗污花草,不乏为根治措施之一。松花江污染事件昭示:我们极力倡导的建设城市森林非常及时、绝对必要,向广大居民宣传城市森林知识不可或缺。下面仅向广大读者再介绍一些解毒植物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植物净化/矫正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大气氟污染与植物叶片含氟量的关系,利用氟离子电极法,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区域内的树特种叶片含氟量进行了2a的监测同步监测了大气、土壤、水体的氟污染状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证明:林学院区域内有严重的氟污染,不同树种叶片含氟量有明显区别,树森叶片积累氟含量与大气氟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叶氟量有明显区别、树木叶片积累氟含量与大气氟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叶氟量监  相似文献   

18.
以兰州市城区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和对应土壤重金属Cr、Pb、Cu、Cd的含量,对其污染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植物叶片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叶片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排序均为CrPbCuCd;3个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程度为:Pb的污染最严重(C=11.88,C为污染系数),Cu的污染为中度(C=2.49),Cd的污染为轻微(C=0.40),Cr的污染为轻微(C=0.40);通过计算3种植物对重金属的综合富集系数,综合富集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冬青柳树松树。  相似文献   

19.
女贞 常绿小乔木.喜温暖,稍耐荫,适生于肥沃湿润的酸性土壤上,不耐干燥瘠薄.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气体及粉尘有较强的抗性与吸收性,在大型硫酸厂、磷肥厂周围100米外均能正常生长.据南京中山植物园测定,在二氧化硫和氟化氢污染地区,每公斤干叶可吸硫3.8克,氟化物48.2毫克;在水泥厂内每平方米叶片能吸粉尘6.3克.夹竹桃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喜温湿,不耐寒.对有害气体及粉尘抗性很强,在大型硫酸厂周围30米处仍可健壮生长;离氯污染源50米处也能照常开花;在水泥厂内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尘粉5.28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出甲醛吸收能力强的水培植物类型,为选择室内水培植物净化居室甲醛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主研制的定时调控和记录甲醛质量浓度的熏气试验装置模拟室内甲醛污染环境,对15种水培植物进行甲醛质量浓度分别为10、50、100 mg·m^-3且时长10 h的熏气处理,综合熏气后植物甲醛吸收率和单位叶面积甲醛吸收率,分析不同水培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差异。【结果】试验水培植物均吸收甲醛,但吸收能力差异较大,与植物叶片类型存在关系。甲醛质量浓度升高导致植物甲醛吸收率降低,而单位叶面积甲醛吸收率升高,50 mg·m^-3甲醛污染或已接近大部分水培植物吸收甲醛的饱和浓度。【结论】白鹤芋、鹅掌柴、绿萝、吊竹梅、鸟巢蕨、金边吊兰、波士顿蕨、‘绿精灵’合果芋吸收能力较强,是有效、快速净化居室等相对低浓度甲醛污染室内环境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