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次改林地11年的鼢鼠发生和林分郁闭度关系研究发现,鼢鼠密度上升期,鼢鼠密度、雌雄比与郁闭度呈递增关系,成亚比与郁闭度呈递减关系;密度下降期,随着林木的增长,林分郁闭度加大,鼢鼠密度降低,雌雄比下降,成亚比上升,并逐渐趋向稳定。全面清坡、竖向清坡和块状清坡造林,林地鼢鼠对林分郁闭度适应的最大值在0.430左右,范围在0.399~0.458之间;水平带状造林和更新林,林地鼢鼠对林分郁闭度适应的最大值在0.584左右,范围为0.568~0.585。鼢鼠各繁殖参数与郁闭度的关系总体符合一元三次回归模型。繁殖上升过程,繁殖参数与林分郁闭度呈递增关系,林地鼢鼠怀孕率和繁殖指数的最佳适应林分郁闭度为0.290,平均胎仔数的最佳林分郁闭度为0.210,取值范围均在0.060~0.430之间。林地鼢鼠繁殖强度下降过程,繁殖参数与林分郁闭度呈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2.
甘肃鼢鼠取食节律及对不同饵料喜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饲养观察表明,3龄鼠的日取食量最大。鼢鼠春季比秋季取食活动频繁琐龄鼠比3龄鼠取食频繁,雌鼠比雄鼠取食频繁,取食活动多在夜间进行。鼢鼠一天中只有9.09%的时间用于取食,84.19%的时间都在休息。非取食活动时间更少,只有6.72%。玉米是其最喜食的饵料。  相似文献   

3.
农林插花地鼢鼠发生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农林插花地鼢鼠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地和人工成林地鼢鼠种群密度相对稳定,年际变动不大。是鼢鼠发生的低密度区。农田、草场鼢鼠种群密度最高,危害程度最大;种群密度在年际和季节之间变动大。是鼢鼠的主要发源地。人工幼林地是鼢鼠发生的过渡区,是造成鼢鼠迁移的主要因素。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鼢鼠密度逐渐下降。不同树种林地鼢鼠密度表现为油松林地大于日本落叶松林地。农林插花地的存在是造成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宁夏南部山区鼢鼠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害是世界性一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林、牧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我国有鼠类近200多种,多数为有害动物,其中鼢鼠为一类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害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已知全世界有8种,其中5种为我国特有种。对宁夏南部山区造成巨大危害的鼢鼠品种为甘肃鼢鼠,由于它们终年在地下活动,当地老百姓俗称“瞎瞎”。一般栖息在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森林草原上,喜食落叶松、山杏、山桃、柠条等树根,对林木破坏很大.对草原和农作物的危害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5.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现代农业》2014,(5):40-41
<正>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为鼹形鼠科鼢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又名原鼢鼠、瞎老鼠、瞎瞎、瞎鼢、瞎狯、仔隆(藏语),属于动物界仓鼠科动物,主要栖息于中国华北、西北各地的农田、山林及草原中。一、生活习性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怕光、怕声、怕风雨。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但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秋两季为重点取食期。春季是中华鼢鼠的产子阶段,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的营养,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取食由冬季储藏品向植物活体转移,取食活动比较频繁。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当它的  相似文献   

6.
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水文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水量平衡定量研究方法,对秦岭林区不同密度锐齿栎林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林林冠截持能力占降水的11.9%~15.5%,凋落物截持量为4.2~5.8mm,林地土壤含蓄量为58.0~68.8mm.壤中流是秦岭林区最主要的产流形式,也是评价锐齿栎林水文效应最直观的指标.林冠截持量、凋落物持水量和林地土壤含蓄量随着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地壤中流量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密度大郁闭度高的林分在水源涵养方面有非常显著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铁岭市保护地鼠害问题日益突出。鼠害猖獗,常常造成保护地蔬菜和果树减产,品质下降,甚至毁棚绝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保护地内温湿度高,园艺作物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成为害鼠可口的事物来源。再加上保护地与外界隔离性差,害鼠可以毫无阻碍的出入.导致害鼠频频迁入危害。据调查,铁岭地区塑料大棚、温室的害鼠的平均密度为66.7%,有的地块高达97.3%.作物被害率为20%-40%,远高于裸地作物。此外。害鼠糟蹋污染农产品,传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甘肃鼢鼠在宁南山区主要危害幼树的根系,喜食油松、落叶松、山杏、沙棘及各种杂草等20多种植物,其种群密度为12~14只/hm2,5只/hm2以上时必须进行防治。1年2胎,3~6月和9~10月为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方法主要采取药物防治与人工捕打相结合,灭鼠同整地、造林、补植、抚育、管护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不育剂甲基炔诺酮对宁夏南部山区甘肃鼢鼠种群控制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3月上旬至5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柳沟生态环境改良示范区进行了人用不育剂对甘肃鼢鼠种群控制的试验,选用的不育剂是北京制药厂1991年生产的甲基炔诺酮速效避孕片.用生育控制效果和密度控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是:至2004年5月中旬,生育控制率为46.0%,密度控制率为41.8%,显示甲基炔诺酮对甘肃鼢鼠的种群控制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91年6~9月在内蒙古大安岭吉文林区共设置27块野外样地,对该地区的啮齿类区系进行了调查,1992年10月到1993年5月选择野外样地4块对鼠类危害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当地啮齿动物共有2目6科12种,鼠类的密度与林龄有密切关系,林龄较长的林地鼠类密度较低。当地干旱阳坡樟子松15a以下林木受害鼠危害最为严重,其被害率高达30%,幼林地和新植林地受害鼠危害也较严重,被害率达20%。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7年在互助县北山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调查,实施人工捕杀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冤。使用典型样线法寻找环颈雉的觅食地,根据调查地区情况,选择可能影响环颈雉对觅食地选择各种的变量,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对环颈雉觅食地选择影响大的变量类型,然后用Independent-samples t和Mann-Whitnev U检验方法分析其选择性。在实地考察中,总共发现了14个觅食地。分析发现,环颈雉偏向于选择下坡位作为它们的觅食地,在所有觅食地中占64.29%,而中上坡位仅占总数的35.71%。由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隐蔽条件的综合作用,环颈雉偏爱灌木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高、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较低的栖息地中觅食,特别喜欢密灌稀草(占50.00%)。  相似文献   

13.
马义雄  孙国雄 《北京农业》2012,(18):102-103
近年来,中华鼢鼠在六盘山林区危害很大,它不仅挖洞取食幼苗的根茎,而且还对中幼林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在鼠害严重的地方,几乎是寸草不生,就连胸径3~6cm的落叶松、油松都被它咬食而死。鼢鼠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六盘山地区中幼林成长的一个关键因子。对此,加强中华鼢鼠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现地调查和试验林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次生林和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的发生规律。结果证明,次生林鼢鼠发生类型分为灌草群落类型、乔灌草疏林群落类型和乔木密林群落类型。次生林乔木郁被度与灌木分布数量是影响林地鼢鼠分布的主要因子。乔木和灌木的郁被度、沙棘和草本植被的权重、直根系草本植被的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负相关;而灌木权重、沙棘郁被度、直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须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和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正相关。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密度逐渐增大,达到最高以后随着林分郁被度的加大,鼢鼠密度逐渐降低。不同改造模式林地鼢鼠发生强度依次为全面清坡造林、坡向清坡带状造林、块状清坡造林、水平带状清坡造林和林下更新造林,油松林地大于侧柏林地,侧柏林地大于刺槐林地。  相似文献   

15.
抚育间伐对云南松纯林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抚育间伐对云南松纯林的结构和多样性影响,在云南松纯林内设置抚育间伐和未间伐的定位观测样地和临时样地,通过对所设置的样地进行调查测定分析,并以空间代时间对同一立地条件中抚育间伐22 a后的云南松林及未间伐的云南松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抚育间伐2 a后云南松林相较为整齐,林内乔木幼树出现,林分结构更加合理,林木生长加快,其树高增幅达26%,胸径增幅达28%。对树高结构来说,林木株数在每个径阶上的分布趋于正态分布。间伐使云南松密度降低,林内灌草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在短期内,灌草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增加,草本层增加尤其明显,其种群数量、盖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和Jsi增幅分别达100%、150%、40%、53%、106%,并随着云南松纯林间伐年限的增加,灌草层物种丰富度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华山松水土保持人工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生物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定位监测与样地调查,分析了长江上游华山松水土保持人工群落的结构特征,并对其生物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于人工林分造林密度大,以及人为干扰的作用,影响到林下灌木、草本层的生长和发育,凋落物层也被严重破坏,群落结构简单,表现为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二层结构特征。因此,合理的林分密度和对凋落物层的保护是水土保持人工群落组建与经营管理的二个重要方面。流域16年生华山松人工群落总生物量为45.39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42.84t/h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95.40%,灌木、草本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与占群落总生物量的0.60%、1.80%和2.20%。  相似文献   

17.
采食通过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放牧对黑山羊采食行为及草地生产力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黑山羊采食行为在季节间均有较大差异;以5 min为观察时间段,同一季节采食行为表现为,高强度放牧显著减少采食口数、每步吃草口数、采食速度、每口食量、日采食量(P0.05);不同季节相同放牧强度,采食行为表现为:春季显著提高采食时间、行进步数、站立时间、每口食量(P0.05),而夏秋季显著提高采食口数、每步吃草口数、采食速度(P0.05);总体而言,春季能显著提高黑山羊反刍时间、反刍食团数(P0.05),夏秋季能显著增加食团咀嚼时间和次数(P0.05)。采食采食行为参数与草地生产力关系表现为,在草地生产力处在中等水平时,采食时间和站立时间较低,采食口数、吃草频数、日采食量均较高;随草地生产力增加,山羊采食速度降低,单口采食量则增加。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草兔(Lepuscapensis)对常见造林树种的危害程度与危害症状,并采取不同防治措施进行了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草兔主要危害郁闭前的幼树,在调查的26种树木中,7种危害严重,10种危害中等,9种危害较轻。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用牛油或废柴油涂干处理的苗木被害率较对照降低50.2%或48.7%;造林时对裸根苗用多效抗旱驱鼠剂150倍水溶液兑成泥浆蘸根,苗木被害率降低32.3%;苗木生长期用多效抗旱驱鼠剂400~500倍水溶液叶面喷施、篱障阻隔、阻隔与药泥蘸根或阻隔与叶面喷施相结合,均对草兔危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各处理苗木被害率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5.5%,63.0%,80.2%和74.5%。其中以篱障阻隔与药剂泥浆蘸根造林技术相结合对草兔的预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在固原林区,应用克鼠星1号(Krs1#)灭鼠剂进行鼢鼠防治,2个防治区内,林木死亡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9.2和5.7,鼢鼠的有效洞率分别下降18.0和28.9.在地面害鼠的防治中,防治区林木死亡率分别为6.0和5.8,而对照区为41.2和35.4,防治后的地面害鼠洞口密度分别为12.1个/m2和10.6个/m2,对照区为14.3 个/m2和12.4个/m2.应用克鼠星1号防治后,由害鼠引起的林木死亡率显著降低,经方差分析,防治区和对照区差异显著.同时,探讨了不同害鼠的投饵方法和投饵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侧柏蘸浆造林的抗旱与控制鼠(兔)害作用,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采用NPA和RPA比较了不同地区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结果表明,干旱和鼠(兔)害是林木致死的关键因素。其中,定植当年干旱、鼢鼠和草兔致死率占总致死比例分别为55.6%~71.1%、10.1%~17.6%和15.0%~24.2%;定植3 a分别占47.6%~73.5%、9.7%~17.5%和15.0%~33.6%。草兔和鼢鼠成为麟游点侧柏致死的首要因素。定植当年NPA蘸浆造林对干旱致死预防效果为65.2%~73.0%,比RPA增加了41.7%~53.9%;定植3 a的为75.6%~83.5%,比RPA高12.5%~20.6%;两者差异极显著。定植当年NPA、RP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92.5%~100.0%和84.7%~100.0%,差异不显著;定植3 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88.8%~97.0%和75.9%~86.3%,米脂和宝塔点差异显著。定植当年NPA对草兔预防效果为91.8%~100.0%,比RPA提高0.0%~7.6%;定植3 a NPA草兔预防效果为88.9%~97.3%,比RPA高9.0%~11.3%。其他致死因素对米脂和宝塔点鼢鼠和草兔致死预防效果影响较大,其均值变异率远超5%的统计允许要求,数据分析时必须剔除其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