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19,他引:4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情况及产量的变化,探讨单株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保持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即在一定的密度下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品种方能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1993~1994年对棉花8个品系单株选系和群体选系播种后代的黄萎病与产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群体选系比单株选系黄萎病病指降低10左右,产量可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3.
利用1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1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和F2:3家系,对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在分离世代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对2个群体杂交种F1两年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具有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在单株产量的3个构成因素中,单株角果总数杂种优势最强,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每角粒数、千粒重的优势较小,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对F2和F2:3家系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如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比杂种F1杂种优势显著降低,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另一方面,各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同样存在丰富的变异,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显著。在分离群体中还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育种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4.
调查恩施州茶树有性群体中变异单株,对各单株定型叶及嫩梢共17个性状作观察测量;经常规变异类型分析及聚类分析,初步阐明了茶树有性群体内的变异类型分布状况,并作了合理变异类群划分,为茶树资源保护及群体改良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麻单株不同茎段经济性状纤维品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程新奇,孙家曾,郭安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沅江413100)黄麻纤维单产不仅受其群体结构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单株纤维重’“。群体结构通过合理栽培可得到明显的改善.而单株纤维重及其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雄性核不育大豆互交群体RS6Y研究了南京和Raleigh异地产量轮回选择响应在南京的表现。结果表明,南京选拔牟二轮九体均与基础群体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两轮分别增产9.45%和5.63%,改良效果比较好。Raleigh选择群体与基础群体间的产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两轮选择后产量提高了5.24%。不同地区之间的选择效果差异较大,南京选择的效果显著高于Raleigh选择的效果。产量选择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的影响不大;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和主茎节数增加,百粒重下降,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产量选择伴随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度的降低,可能与该互交群体的遗传变异度相对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7.
茶树属异花授粉作物,其遗传组成大多是杂结合的。在自然杂交的后代中,各性状便出现广泛分离,于此代代相传,使有性群体愈来愈混杂。但对茶树育种来说,却给选拔优良单株提供丰富的源泉。为了提高单株选择效率,研究茶树实生群体单株变异程度和优良单株的选拔机率,以及确定较科学的选择方法是必要的。本试验通过对茶树实生群体的单株产量及  相似文献   

8.
姚占军 《玉米科学》2001,9(1):009-011
应用轮回选择方案对玉米(ZeaMaysL.)沈综HC2群体进行改良,将得到的全姊妹FC3群体与CoHC2群体种植于同一环境中,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产量获得了7.8%的遗传增益。单株粒重、穗粗、穗行数、子粒深度明显改良。伴随群体优良基因型的增多,多数与产量有关性状的变异系数略有下降。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群体产量的提高是控制单株粒重的性状得到合理的改善以及这些性状之间或与其它性状之间获得协调发展的结果。结果还证实了不同改良方案的轮换,可扩大对被改良群体不同基因位点的选择压力而有效地改良群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0.
粳型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中粳杂交组合“M9056 × R8018选”的F6 选种圃中,发现半矮秆突变单株。以纯合半矮秆单株为父、母本, 与稳定野生型高秆单株进行正、反杂交。种植 P1 、P2 、F1、F2 世代群体。结果表明F1 植株与半矮秆亲本基本相同, 仍然表现半矮秆。 说明该半矮秆突变材料的矮生性表达为显性, 无细胞质效应。F2 群体植株株高性状发生分离,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说明该半矮秆材料的矮生性表达受一对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棉花株高与生产力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对基本生活因素要求的前提下,株高、株宽均稳定与单株生产力正相关。在密早栽培中,应重点控制株宽,以换取较大的密植增产效应;适当发展株高,使单株生产力保持与密度相适应的水平,提高群体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Maize 6H-60K芯片对京724/京92/京92的BC1代群体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结合SNP数据特征和回交群体分离特征,开发出一套精准背景选择策略(ABSS:Accurate Background Selection Strategy)及相关算法。从统计结果中选取背景回复程度最高的一批单株作为下一代回交群体的亲本材料。基于Maize 6H-60K芯片分析和筛选产生的28 910个多态性位点,可以对727个样品的背景回复程度进行精细排序,样品背景回复率大部分分布在0.30~0.75(约占样品总数的94.1%),背景回复率在0.75及以上的样品比例为1.8%。通过分析回交群体重组交换规律以及背景回复率与株高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Maize 6H-60K芯片数据和ABSS的准确性。利用Maize 6H-60K芯片结合ABSS可以精细选择背景回复程度高、重组交换频率相对较低的单株,显著提高背景选择效率,为设计玉米回交群体规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群体配置方式对菜用大豆的植株性状、青荚产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度和各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每穴1株、2株比3株种植法青荚产量明显提高,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增加,累积速度加快,光合产物在荚粒中的分配量分别增加1.11g和0.89g。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后代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4个不同来源的零芥酸DH系群体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呈偏态分布,不同群体各脂肪酸含量有差异;同一脂肪酸成分在不同群体中变异程度不同;具有相同脂肪酸含量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DH系)脂肪酸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小孢子培养有利于油酸偏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偏低的基因型成胚,并且从DH系中选择出脂肪酸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单株.  相似文献   

15.
以高油品种合丰47分别与高产品种黑农37和高油品种黑农44杂交所得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AB,AC)以及高油品种东农46与高产品种垦鉴23杂交获得的1个重组自交系群体(DE)为材料,比较分析了3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在7个不同环境下油分含量的遗传变异和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的油分含量呈正态分布,双亲油分含量高有利于提高杂交后代的油分含量.在不同环境下3个群体油分含量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呈正相关,与株高呈负相关.油分含量与单株粒重在AB和AC 2个群体中呈正相关.大豆油分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存在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对油分含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6.
设置高油×高油、中油×高油和中油×低油3种组合,对各组合F1、F2代单株油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早世代群体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组合亲本油分含量对F1、F2代单株、群体油分含量和F2代群体油分含量数量特征及含量频率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亲本油分含量与F2代群体油分含量呈显著相关.不同油分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F2代单株及群体油分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小麦杂种F2代群体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株粒重和综合指数为指标,分析了F2代不同抽样群体的平均数X、变异系数CV和优良单株率b1、b2、b3。结果表明,当单株粒重的群体≥250株时,其X、b1、b2、b3在随机抽样100次中各自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与总体差均不显著,且CV与总体的差异较小;当综合指数的群体≥200株时,其X、b1、b2、b3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与总体差异均不显著,且CV与总体的差异较小。所以小麦F2代适宜本为  相似文献   

18.
棉花叶枝结铃规律及其产量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左右的棉花群体,单株留叶枝数和现蕾数量呈正相关关系(r=0.9706);单株留叶枝数和蕾铃脱落率也呈正相关关系(r=0.9604)。同时发现,棉花单株留叶枝1~2条,并用水肥措施适当控制叶枝生长量,有利于增蕾、增产;若留叶枝数多于3条或叶枝生长量不加控制、肥水过大,则易造成徒长、减产。  相似文献   

19.
 以十和田与昆明小白谷的重组自交系(RIL)F8和F9群体为研究材料,在4种海拔条件下连续两年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单株结实率与单株特定位颖花结实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结实率与特定位颖花结实率呈极显著相关(r=0.9011~ 0.7364),在低温冷害条件下,单株结实率与特定位颖花结实率间的相关系数高于无冷害条件;单株结实率和特定位颖花结实率与穗抽出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分析表明,特定位颖花结实率可以替代单株结实率作为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指标,而穗抽出度可作为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内源激素含量等。结果表明,间蔸稀化处理后两个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不同程度上升,同一密度下五丰优T025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昌优10号,变异系数和极差则低于后者;五丰优T025群体自动调节力明显强于昌优10号;五丰优T025间蔸稀化处理下单株产量较对照(不间蔸)上升的幅度大于昌优10号,且其极差率更大;前者个体对群体的补偿力强于后者,主要是其单株有效穗数优势明显;五丰优T025个体通过增强分蘖数、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减缓抽穗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的下降速率来弥补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干物质积累下降的能力强于昌优10号;间蔸稀化处理减缓了两个品种抽穗后倒2叶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的上升及生长促进类激素ZR、IAA和GA3含量的下降速率,且总体上五丰优T025该能力强于昌优10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