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脲酶作为一种高效的尿素分解催化剂,化学反应速度是常规化学催化的1014倍,在农业、畜牧业、医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监测和建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大豆种皮中脲酶提取的研究进展,阐述了脲酶提取方法、活性测定方法以及以大豆种皮为原料提取脲酶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从大豆种皮中国产化生产脲酶奠定基础,提高大豆种皮的附加值,解决大豆油脂企业榨油后产生大量豆皮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以母猪不育、空怀、屡配不孕、返情,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无活力弱胎、畸形胎,少仔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可分为先天性、机能性、营养性、机械性和疾病性,其中以传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危害最大,常呈大面积的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导致大量的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新生仔猪死亡。目前引起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病毒有猪瘟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细小病毒(PPV)、伪狂  相似文献   
3.
4.
探讨了豫北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就其中典型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作出说明,以期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并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设置"高油×高油"、"中油×高油"和"中油×低油"3种组合类型,对各组合类型后代品系油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组合亲本油分含量通过杂交后代群体对后代品系有显著影响,亲本油分含量与组合后代品系油分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油分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同时受人为选择方式的影响。试验明确了大豆杂交后代群体油分含量的遗传过程及选择作用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为大豆品质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设置高油×高油、中油×高油和中油×低油3种组合,对各组合F1、F2代单株油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早世代群体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组合亲本油分含量对F1、F2代单株、群体油分含量和F2代群体油分含量数量特征及含量频率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亲本油分含量与F2代群体油分含量呈显著相关.不同油分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F2代单株及群体油分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所谓艰苦行业,指的是因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与一般行业相比存在着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低、家属就业和子女读书难等问题的一些行业。一般认为,林业、地矿、水文等行业属于比较艰苦的行业。长期在艰苦行业工作的人客观上缺乏足够的社会竞争力,导致一些职工有离开现有岗位的想法,使得一些单位人才流失,影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用光度法测定了N,N’-二(5-溴亚水杨基)-2,6-吡啶二氨及其配合物对水稻幼苗细胞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物浓度在1~10mg/L时,水稻幼苗细胞存活率均高于125%,且对SOD和POD酶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9.
栽培措施对高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密度、施肥水平、播期对高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密度、施肥水平、播期4因素通过影响高油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高油大豆的产量.其中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着密度和施肥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随着播期的延迟而下降,而叶绿素含量则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但随着施肥水平的升高和播期的延迟呈上升趋势;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的产量影响最大,其中农大15751在5月3日播种,施肥量为300 kg·hm-2,密度为45 ×104plants·hm-2时产量最高,达3788 kg·hm-2.  相似文献   
10.
生物芯片是一种全新微量分析技术,被誉为21世纪生命支撑平台。本文探讨了生物芯片两大理论基础—分子生物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综述了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芯片缩微实验室三类生物芯片的研究应用现状;深入探讨了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检验、分子水平上阐述食品营养机理、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