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繁育体系不健全,种薯生产不规范,种薯质量检测制度不健全,品种结构不合理,贮藏设施不配套是山西省马铃薯种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规范生产行为,加快马铃薯专用型品种的引进筛选和培育,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等项符合山西省马铃薯生产实际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生产及其繁育推广体系——铃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微型种薯的研究生产和性能特点 ,介绍了微型种薯的栽培技术要点 ,提出一种新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微型化良种繁育推广技术体系———铃田模式 ,同时 ,简述了这一繁育推广体系的实施办法和组织管理制度 ,分析了这一新型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宁南山区马铃薯三代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最近自治区决定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建设三代种薯繁育体系,规划到2012年扩建和新建脱毒种薯繁育中心8个,年繁育微型薯1.5亿粒,建设原种繁育基地0.2万hm2,生产原种3.6万t,建设一级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马铃薯种薯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瑛 《中国马铃薯》2004,18(5):282-286
马铃薯种薯生产是马铃薯产业链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种薯能为种植者从源头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马铃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衍后代,块茎连续几代在田间种植,极易感染病毒并在体内积累,通过无性系逐代传递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其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不是所有的马铃薯种植地区都适合繁殖种薯,马铃薯的种薯生产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种薯繁育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种薯生产体系及各方面的保障。本文详述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种薯生产状况,包括种薯生产的历史、种薯繁育体系的建设、种薯繁育技术的完善、种薯基地的建设以及种薯质量检验等方面内容,并针对种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生产及其繁推广体系—铃田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微型种薯的研究生产和性能特点,介绍了微型种薯的栽培技术要点,提出一种新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微型化良种繁育推广技术体系-铃田模式,同时,简述了这一繁育推广体系的实施办法和组织管理制度,分析了这一新型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公司简介内蒙古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国家农业部投资建设的内蒙古(国家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为基础创建的大型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职能与任务是负责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生产与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承担自治区马铃薯科研、脱毒种薯生产、推广与开发等工作。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仪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生产经营规模最大,最具有实力的马铃薯专业公司之一。公司现有职工90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拥有1500平方米中心实验楼一座、组织培养室1400平方米,温室20栋、防虫网棚50亩,大型种薯贮藏库15000平方米以及自动化工作站、毛细管电泳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有现代化种薯繁育基地3.8万亩。已实现脱毒、组培、快繁及原原种工厂化生产。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原种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及病虫害检测防治于一体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筛选出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和多种市场需求的马铃薯优良品种。公司现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是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农业产业发达。依托国家高强度农业科研投入、严格的品种繁育与释放程序,完备的种薯生产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拿大马铃薯产品与种薯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本文从马铃薯研究与发展体系、品种繁育与释放体系和种薯生产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加拿大马铃薯产业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马铃薯繁育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是推广应用脱毒薯的必要条件。3年来,本溪所已完成高山地区3级繁育体系的研究;大连所建立了春繁夏播2年4级的繁育体系;蚕业所建立了冷藏夏播3级繁育体系;建平示范场建立了高海拔3级繁育体系。以上4种体系各具特色,为推广脱毒薯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脱毒试管苗移栽大田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马铃薯脱毒技术的应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但如何在短时期内大量生产出高质量、高级别的脱毒种薯,尽快地应用于马铃薯生产,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病毒性退  相似文献   

10.
淀粉加工马铃薯新品种陇薯8号(原代号L0206—6)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于2009年育成.该品种具有高淀粉含量、抗晚疫病、薯形美观、低还原糖、适应范围广等优点.2010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更好地发挥陇薯8号优质、高淀粉特性,甘肃省农科院在渭源县高海拔地区会川镇建成了种薯繁育基地.建立了陇薯8号脱毒及种薯生产体系。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严格管理.有力地防止了病毒病对种薯的侵染.保证了种薯质量。  相似文献   

11.
民乐县马铃薯产业链拓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民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包括自然条件优越、品质优势明显、经济效益好、种植技术成熟;提出了扩大生产基地规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健全完善脱毒良种繁育体系、抓好马铃薯流通和贮藏体系建设、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助推马铃薯产业发展等拓展马铃薯产业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产业发展水平低、种薯繁供体系不健全、栽培技术不规范、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7条建议:重新定位,确立马铃薯主导产业地位;突出特色,建立马铃薯优势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建市场,提高商品转化率;加强农业推广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领导,形成产业发展氛围;增加投入,实施重大技术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分析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影响中国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种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种薯质量控制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为中国马铃薯种薯质量尽快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天水市脱毒马铃薯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市是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其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为马铃薯的增产增收和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巨大的潜力。通过分析脱毒马铃薯繁育现状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增加政府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促进品种选择、确保种薯质量,健全种薯繁育推广与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培植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转变管理理念,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天水市脱毒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二年制脱毒种薯体系建设及其关键技术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和利用是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因繁殖周期长,病毒再侵染风险高,使种薯质量很难保证。本研究以品种脱毒和试管薯生产为基础,以微型薯生产和标准种薯生产为扩繁环节,建成了二年制种薯生产体系。该体系将种薯生产在田间多年繁殖改进为只需一年繁殖,从而降低了病毒再侵染机率,保证了脱毒种薯质量。  相似文献   

16.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其发展质量是决定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构建了我国杂交稻主产区种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角度,对杂交稻主产区种业的经营规模、市场销售、运营模式、育种体系、营销渠道、价格分布及区域格局等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完善育种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协调种企上中下游渠道,促进产内合理分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适度引导种企集群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杂交稻种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策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省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生产,是中国传统的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域之一。近年来当地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脱毒种薯繁育和马铃薯生产,使山西省马铃薯迅速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三低一弱"问题,本文结合山西省马铃薯发展规划和实践调查,提出山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旨在为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达州市马铃薯生产在自然环境,生态区域,科技支撑,良繁基地和扩种面积等方面的优势,但存在着种薯质量差,管理粗放,疫病为害重,脱毒薯推广慢,加工利用率低等问题;而马铃薯因增产潜力大,比较效益高,种植简便,用途广泛而在达州的发展前景广阔;建议通过调整规划,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脱毒薯应用,发展加工与销售,加大支持力度等途径,促进达州市马铃薯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9.
First,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was performed with respect to Potato virus Y (PVY) resistance sources and their further utilization in a breeding programme. On the basis of that review we present a scheme of backcrossing and new cultivar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five detected sources of PVY resistance and one source of Potato virus X resistance. Some cultivar pedigrees are presented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reeding strategies. Moreover,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n some polygenic traits such as field resistance against late blight and starch content are presented. For these purposes progenies were screened for suitable recombinant genotypes which were used in further crossings. Also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n resistance to the potato golden nematode and on the selection of cultivars suitable for processing are briefly analysed. We also describe a programme of parallel evaluation of identical hybrid populations in different soils and climatic zones. The development of seed potato production systems facilitated the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tato seed material, to increase potato production and to allow Russia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tato market. Systems of virus detection, norms and methods of laboratory tests as well as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tolerance levels of different seed classes (generations) were unified and harmonized with Europea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