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佩珂 《植物保护》1983,9(4):26-26
包头市从1963—1979年14年中,白菜霜霉病4次大流行、4次小流行,6次中流行,大流行年减产40—50%。 从大、小流行年的气象条件对比看出:大流行年的8月下旬、9月上旬,旬平均气温18℃左右,相对湿度均在70%以上,且有连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1—2次,日照少,昼夜温差10℃左右;而小流行年,相  相似文献   

2.
白菜霜霉病是我国白菜三大病害之一,三十年来一直威胁大白菜的稳产和高产。北方菜区,因白菜霜霉病的流行,引起严重减产,大发生年份减产约40—50%。包头市郊区1973、1975、1978年,几度大流行,造成秋冬市场蔬菜供应紧张。以前用于防治霜霉病的农药,如代森锌、福美双、退菌特等,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甘肃省武威地区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流行规律,于2017—2018年对生长季节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初步构建了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流行的动态模型。结果显示,酿酒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生育期、积温、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且Logistic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武威地区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流行情况。经Logistic模型推导,武威地区酿酒葡萄霜霉病指数增长期为7月初至7月底,该时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底至9月下旬;衰退期为9月下旬以后。指数增长期积温为0~1 854℃,逻辑斯蒂增长期积温为1 854~3 046.9℃;指数增长期累计相对湿度为0~4 412%,逻辑斯蒂增长期累计相对湿度为4 412%~8 765.6%。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甘薯天蛾[Heres convolvuli(Linn.)]在淮北地区连续为害,安徽阜阳专区从1961年起,四年当中有三年大发生,其为害程度是愈来愈重。仅1964年受害面积占总甘薯面积的50一80%,有的被吃成光杆,甚至把嫩茎都吃掉,造成严重减产。 甘薯天蛾在淮北地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二代在8月中、下旬,第三代在9月下旬—10月初。以第二、三代虫口密度大,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5.
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2-2014年田间小区试验,对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葡萄霜霉病流行动态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是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指数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下旬,该时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时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葡萄生育末期。不同生长季病害发生日期、流行阶段天数和最大病情指数虽各不相同,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趋势基本一致。各个流行阶段病害的表观侵染速率表现为: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始发期和盛发期的是决定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时期。气象因素对葡萄霜霉病的流行有明显影响,其中表观侵染速率与7 d平均相对湿度、7 d累计降雨量和7 d叶面湿润时数成显著正相关,而与7 d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以上4个气象因素是影响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
何一诚 《植物保护》1990,16(6):49-49
1990年濮阳市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全市种植小麦275万亩,发生条锈病203.1万亩,其中病株率100%,严重度50—80%的重病田47万亩,病株率80%左右,严重度20—50%的约125万亩。发生特点是:来势猛、流行快、范围广、危害重。4月下旬只个别麦田极少叶片发生,5月10日前后则全面大流行,高感品种全田普遍发病,以旗叶最重,从上往下发展,数日内叶片由黄变枯,形成40年来罕见的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7.
研究气象因子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3~2010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1月上旬相对湿度是影响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次之,上年12月中旬至下旬降雨量、上年8月下旬温湿系数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发挥间接作用.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87.8%,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实况一致.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8.
据1962—1963年两年的研究,桃小食心虫在乐陵棗区一年发生1—2代。第二代发生数量多少与当年整个发生期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桃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結“越冬茧”在土內越冬,其垂直分布深度限于离土表4寸范围內,平面分布愈近树干密度愈大。越冬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出土,一直延續到8月上、中旬結束,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越冬幼虫出土与降雨有密切关系。在室內越冬幼虫出土及第一代老熟幼虫脫果后至成虫羽化历期,分别平均为10.4天及10.8天。成虫白天不活动,夜間11—1时之間交尾。产卵前期平均为2.5—2.7天,产卵期間平均为1.3—2.1天。雌虫平均产卵量为27.9粒(越冬代)和40.5粒(第一代),最多可产154粒。在田間,卵绝大多数产在叶片背面基部(72.6%),产在果实梗洼(27.4%)和胴部较少,其它部位尚未发现。田間卵自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至8月下旬或9月初結束。第一、二代卵期分別平均为6.8和8.4天,孵化率分別为92.3%和89.5%。幼虫扎果从7月末 (或8月初) 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前后达50天左右。幼虫脫果从8月中旬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后尚未結束。果內幼虫期最短9天,最长28天,平均16.8天左右。地面药剂处理应該在6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出土前,这是第一个防治关鍵时期;在第一、二代卵盛期(7月下旬及8月中旬左右),噴药两次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第二个关鍵时期。地面药剂处理,3%666粉剂与3%666颗粒剂效果差不多。树上喷药可用25%DDT乳剂250倍液加用0.01%“拉开粉”或0.1%水胶,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菜青虫又称菜粉蝶,幼虫危害盛期为四月下旬,主要发生田块为包菜、花菜地。以幼虫取食叶片,2龄前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仅残留叶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此外,虫粪污染叶球、花球,降低商品价值。在白菜上,幼虫造成的伤口还可能诱发软腐病。该虫在益阳地区一年发生8—9代,适宜发育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76%左右,常形成春、秋季两个发生高峰,高温干旱不利该虫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冬贮白菜病虫的综合防治孙爱香,姜洪胜(山东省莱西市植保站,266600)白菜是我国北方冬春的主要蔬菜。常年因病虫为害减产15%,严重年份减产一半以上。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干烧心病、黑腐病、黑斑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莱蛾、菜螟、...  相似文献   

11.
自2009年起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上海地区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的最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上海市柑橘产业的效益。为了解该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及病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2010年—2018年连续9年进行了病害发生动态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感病期,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雨水是黑点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果实生长期不同阶段的降雨参数,尤其是6月下旬的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密切相关。本文以病情发展的3个时间节点(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0日)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以这3个时间点之前各旬的降雨量、降雨日为自变量筛选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分析结果,采用6月下旬的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8月中旬和9月10日即病害发展稳定期的田间病情。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常发的气候型病害,20世纪80年代曾造成毁灭性灾害,尤以江汉平原、鄂东沿江麦区发生重,平均每2年~3年就要暴发一次,大发生年份一般田块减产10% ~20%,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直至绝收.近几年该病北扩现象明显,鄂北小麦主产区重发频次明显增多,对夏粮生产造成了较大威胁.2016年是超强厄尔尼诺年,4月以来降雨频繁,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反复侵染流行,虽经积极组织防控,小麦赤霉病仍在全省各主要麦区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白菜霜霉病为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北京地区白菜霜霉病适宜发生期。1998年北京地区虽然干旱,白菜田小环境仍有利于病害发生,加上温度比往年高出2~4℃,使病害发生提前,且持续时间长,因而霜霉病发生普遍较...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吉安市晚稻后期稻飞虱大暴发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早稻获得了大丰收。晚稻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种植面积25.7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55.9%。但是晚稻遭受到严重的病虫灾害,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稻纵卷叶螟重发生,卷叶率40%~80%;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二化螟、三化螟为害重,白穗率2%~10%。尤其是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稻飞虱大暴发,来势凶猛,基数异常高,农民措手不及,给晚稻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由于政府、农业部门组织防治及时有力,植保部门推广的防治技术安全有效,挽回了很大损失。1发生为害实况从8月中旬开始,田间稻飞虱虫量不断增加,短翅型成虫数量逐渐升高,以褐飞虱为主(占60%左右)。8月2…  相似文献   

15.
2013—2016年对北京市大兴区玉米螟、草地螟、黏虫、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6种主要农业害虫进行灯诱监测,分析成虫种群发生动态。通过连续监测可知,大兴区6种农业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总量较平稳,诱虫高峰期为6—9月。其中,玉米螟、甜菜夜蛾成虫种群数量较高,甜菜夜蛾和黏虫在个别年份蛾量突增。从发生期看,二点委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及玉米螟均在4月始现,仅草地螟在5月始现;草地螟及二点委夜蛾在9月终现,其余4种害虫在10月终现。6种农业害虫成虫的发生盛期均为6—9月。其中,玉米螟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黏虫发生高峰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其下代幼虫易为害春夏播玉米;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6—9月呈散状分布,对应露地蔬菜及大田作物种植期;草地螟、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上旬至8月上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16.
白菜三大病害(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秋白菜生产上的常见病害.近年来,特别是1997、1998年流行成灾,造成白菜平均减产30%以上,严重地块绝产.2000、2002年三大病害再度流行,虽然总体损失未超过1997、1998年,但发生面积仍占播种面积的60%以上,个别地块绝收.在连续几年病害严重秋白菜生产下滑的情势下,有的农民甚至得出"白菜不能再种了"的结论.为此,笔者对本市近年来白菜三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油菜白锈病是突发性病害,大流行年发病高于菌核病。据上海地区的发病情况,1967年以前重发年较多,龙头株率达11~18%;以后逐年下降。1973年大发生,受害面积达50余万亩。据奉贤、嘉定等县调查,平均龙头株率72.6%,最重达100%,每亩减产40斤左右。 侵染规律: 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残留在土壤中的病叶、茎、角果和花轴“龙头”内的卵孢子,以及带病种子。卵孢子在1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萌发。  相似文献   

18.
梨大食心虫在延边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初龄幼虫在芽内作白色薄茧越冬。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破茧而出,为害刚萌动的花芽。据1960年4月18日,1961年4月16日观察前五天日平均气温达12.2—13.5℃,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苹果梨”花序分离、花丝伸出时,是梨大食心虫为害花芽的盛期。6月上旬,幼果直径达1.6厘米左右时,幼虫即钻入幼果为害。7月上旬开始化蛹(前五天平均气溫为21.8℃),蛹期11—20天,平均15天。7月中旬开始羽化、交尾、产卵,卵期9天。7月下旬到8月上旬,初孵幼虫开始为害梨芽,8月上、中旬为害最盛。9月  相似文献   

19.
荞麦钩翅蛾(Spicaparallelangula Meyer)属钩翅蛾科,是荞麦的主要害虫,在延安市北部发生普遍且严重。1为害情况调查荞麦钩翅蛾以幼虫为害荞麦的叶、花、子粒,对产量的影响极大。1983~2003年在本市吴旗县金佛坪山地荞麦田调查,平均被害株率10%~15%,个别田块高达35%以上。根据多年调查分析,荞麦钩翅蛾为害一般年份减产20%左右,大发生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出现绝收田块。如1983、1985、1995、1997、1998年大发生,使吴旗、志丹、安塞等县70%的荞麦田块绝收。2生活习性观察荞麦钩翅蛾在本市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蛹6月下旬至8月上…  相似文献   

20.
朱有嘉 《植物医生》2002,15(6):13-13
大白菜又名结球白菜、包心白 ,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营养丰富 ,是贵阳市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之一 ,是秋冬季栽培的主要骨干菜。全市每年秋冬季常年大白菜栽培面积达 6 5 0hm2 ,约占秋播蔬菜面积的 1 /3。近年来 ,一些菜区由于连作、重茬 ,病菌对土壤污染严重 ,加之贵阳 9,1 0月份常年阴雨连绵天气 ,霜霉病往往危害严重。常年因该病造成大白菜减产 2 0 %~2 5 %,流行年份减产达 40 %~ 5 0 %,损失严重。因此 ,霜霉病防治是大白菜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现将该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