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肽类抗生素,尤其是万古霉素是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等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药物。由于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愈加严重,寻找和开发新的化合物应用于临床治疗变得十分紧迫。本文就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与耐药机制、新批准的糖肽类抗菌药物、化学修饰与新的筛选开发手段展开综述,以期对糖肽类抗生素药物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肠球菌在医院感染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但随着细菌进化和抗生素选择压力的结果 ,其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产生了抗性。在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的G+菌或过敏人群常用万古霉素 (vancomycin)或替考拉宁 (teicoplanin)来解决。然而自1986年 ,人们在欧洲首次分离到对糖肽类抗生素产生抗性的肠球菌以来 ,几乎各国都发现了大量耐药菌株 ,到1998年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1、2] ,而且万古霉素抗性菌往往已经对多种药物产生了抗性。万古霉素和其它糖肽类抗生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使用量呈逐年增多趋势 ,更多的耐药…  相似文献   

3.
动物源性链球菌红霉素耐药基因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致病性链球菌可导致人和动物的各种化脓性疾病、肺炎、乳腺炎、败血症等,且部分致病性链球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对人畜健康均造成极大危害,已引起高度重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青霉素药物的替代药物是治疗致病性链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国内外对人医重要的链球菌诸如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研究表明,临床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Carbapenems)是一类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人医临床治疗多重耐药(Muti-drug resistant,MDR)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世界各国均严禁将其应用于畜牧养殖业。  相似文献   

5.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本文从其耐药现状、耐药分子机制、耐药菌株的常用实验室检测方法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预防治疗猪链球菌病与研制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本文从其耐药现状、耐药分子机制、耐药菌株的常用实验室检测方法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预防治疗猪链球菌病与研制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注射用混悬剂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莫西林(Amoxycillin,AMO)为兽医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半合成广谱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为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特点,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抗菌药物之一。但AMO不耐酶,细菌对其易产生耐药性,细菌对AMO的耐药机理最主要的是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很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1].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其疗效大大下降.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对于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2,3].在对待产酶耐药菌的感染时,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保持甚至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失为一快捷、有效的方法[4].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兽医临床治疗牛支原体肺炎常用药物的有效性,采用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共获得4株牛支原体,继而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4株牛支原体均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对氟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相对敏感。实验结果为兽医临床对牛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全合成的抗菌药物,因其具有广谱、高效、低毒、药代动力学特征好、作用机制独特、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药物预防和治疗多种细菌和支原体疾病。且前,此类药已成为合成抗菌药物中最具有开发前途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抗菌增效剂属于人工合成的二氨基嘧啶类药物,此类药物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会以特定的机制来增强抗菌药的药物活性。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细菌耐药的问题日益显现,通过加入抗菌增效剂而研制出的新制剂可以提高抗菌药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降低药物用量、增强药物疗效、降低兽药残留及减少细菌耐药性。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甲氧苄啶、二甲氧苄啶和艾地普林与各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制备的制剂产品,发现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普遍优于单独使用抗生素。同时,配合中药的使用对细菌耐药的问题有显著改善,为后期抗菌增效剂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随着对兽药制剂的研究,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剂型,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研制出的制剂,针对不同的给药部位和给药途径可以对病患进行更精准的治疗,减少药物达到靶部位的时间,增加患病部位的药量,此思路可为后续的研发方向提供支持和参考。文章将对抗菌药-抗菌增效剂联用制剂的研发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预防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泛耐药菌株及多重耐药菌株显著增多。中草药因其特殊的抗菌机制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使得抗耐药菌中草药的研发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大部分种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且不易出现耐药性。文章就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在全球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甚至产生MRSA这样的超级耐药菌,寻找新的抗生素替代药物成为目前医学治疗领域的重要趋势.噬菌体可以高效、特异地裂解细菌,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是新概念的抗菌物质,有着很大的研究与应用潜力.为了正确评价噬菌体在动物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其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  相似文献   

14.
靶向抗菌肽的设计策略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抗生素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以及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失衡等问题,迫使人们开始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替代物。抗菌肽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且不易诱发细菌耐药性,在临床和畜牧生产中表现出极好的应用前景。为避免细菌耐药性和微生态紊乱等问题的产生,具有靶向功能的抗菌肽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有望成为抗生素替代物之一。本文对近年来靶向抗菌肽的设计思路及其在临床和畜牧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概述,以期为将来靶向抗菌肽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制剂是利用噬菌体溶解细胞的特性而用于治疗动物的病原菌的临床感染。早在20世纪初,噬菌体治疗就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目前传统抗生素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时易产生耐药性,而噬菌体制剂则表现出许多突出的优越性。从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噬菌体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制剂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问世将人类带入了抗生素时代,抗感染治疗由此进入了新纪元,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把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治疗最有力的武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而此种耐药性表现为抗菌药物使用得越多耐药性亦变得越严重。目前已发现某些细菌对现有的几乎全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超级细菌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再次回到面临感染而无药可医的困境,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人类的当务之急。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监测细菌耐药的流行状况和规律,研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Antibiotics applied to the skin must be formulated in a base that is nonirritant and nontoxic. They may have a narrow or fairly wide spectrum of activity but should produce no local reaction or sensitization; the commensal flora should not be affected unduly. Three antibiotics that have been used topically in humans and animals are fusidic acid, mupirocin and bacitracin, all of which have a narrow antibacterial spectrum. When applied to intact skin, fusidic acid penetrates more rapidly than other antibiotics. Clinically, the frequency of staphylococcal resistance to it and to mupirocin has remained low. Fusidic acid and mupirocin have been recommend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aphylococcal skin lesions. However, the use of topical anti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r recurring dermatitis and surgical or infected wounds may be inappropriate because of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and sensitization. Topical use of bacitracin may produce treatment failure and sensitization.  相似文献   

18.
The results of antibiotic tests on bacterial pathogens freshly isolated from avian tissues and bovine milk are presented. Coliform isolates from the avian species showed an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while those which produced bovine mastitis had remained generally more sensitive. The staphyloccoci and streptococci isolated from bovine milk showed an increase in resistance to most of the antibiotics tested. The indiscriminate administration of antibiotics to livestock and poultry has no doubt 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t forms of bacteria and has made treatment with such products less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9.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针对保育仔猪的一种全身多发性的传染病,对猪场的危害极大。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一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常用于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因此有必要了解副猪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本研究参考CLSI-VET和VETCAST中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方法,汇总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1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敏结果,建立β-内酰胺类药物的流行病学临界值。结果显示,头孢克洛、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喹肟、头孢噻呋、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流行病学折点值分别为16、0.5、0.125、0.031 25、0.5、32、0.25、1、0.5、1、2、8、0.25、0.062 5 μg·mL-1,可以得出副猪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性较高。在CLSI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和EUCAST (The 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缺乏敏感性评判标准的情况下,本研究可以直观地识别非野生型菌株的出现,有利于耐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治疗和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四环素类药物是在兽医临床中常用的一类抗生素,为了解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对从临床分离鉴定的85株APP进行了四环素类抗生素临床耐药情况和相关基因的分析和检测。应用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APP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为76.5%,其次为金霉素54.1%、美他环素48.2%、多西环素45.9%、土霉素28.2%、米诺霉素25.9%、替加环素22.3%。采用PCR方法对四环素类10种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tetE、tetG、tetH、tet1、tetL1和tetL2进行检测,结果:tetA、tetB、tetC、tetD、tetE、tetG、tetH、tet1、tetL2、tetL1耐药基因的扩增阳性率分别为78.8%、41.2%、15.3%、8.2%、21.2%、15.3%、43.5%、24.7%和30.6%,而tetL1扩增则全部阴性,未检出其耐药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上的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