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华中区近年来扩种双季稻的面积很大,根据1955年的统计,全区约有双季稻1,200余万亩,其中间作稻约450余万亩。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连作稻将有更大的发展。过去在进行“一季、改二季”、“间作改连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缺乏稳定高产、适应性质的连作晚稻品种;(2)连作晚稻田栽培技术不恰当。因此,连作晚稻产量低而不稳定,每亩平均产量仅在300斤左右。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这一主要课题,於1954年由衡南水稻工作组在湘南区进行二季晚稻的调查之後,又於1955年继续组织间改连工作组,在江西宜春、萍乡和湖南醴陵一带进行间作改连作调查,结果:对改制中连作晚稻产量低而不稳定的问题,获得了初步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寄秧连作是我国农民创造的、能有效地延长晚稻的生长期而获得高额丰产的经验之一。在广东潮安、澄海一带历史较久,近年来,更大力推行寄秧连作,如55年寄秩连作面积即占晚稻总面积的30%左右。江西万载原是连作稻区,群众亦有晚稻寄秧的习惯,56年全县有连作稻11万亩,全部采用寄秧。群众反映:二禾(连作晚稻)不寄秧,秧苗就长不粗,且会延迟成熟,如天气冷得早,则不能充分成熟。江西宜春原为双季间作稻区,群众有间作晚稻寄秧的习惯(间作晚稻于谷雨播种,小满寄植于早稻行间,每隔5行寄一蔸,芒种拔起分蔸移植)。55年推行间作改连作10,400亩,采用当地间作晚稻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温州市永中公社普门大队第三生产队,1963年种植早中稻晚季栽培(又称倒种春)的矮脚南特34亩、陆财号9.5亩、钱丰3亩、田基度1.3亩,共计47.8亩。总收燥谷34,446斤,平均亩产720.6斤。其中最高的一坵1.15亩,收燥谷1,042斤,折合亩产906斤,比当季一般连作晚稻增产  相似文献   

4.
武昌县农场位于丘陵地区,有水田445亩,土质粘重,地力瘠薄,仅在靠近村舍附近的田块,较为肥沃。这一地区水稻田的产量很低,历年来均在200——300斤左右。在水田区中,有小型水塘7口,水库一座,并靠近长港,在夏秋之交可以阻坝蓄水,引水灌田。1956年农场全部改种粳稻,在水源便利的畈田,改种双季粳稻208.9亩,田中改种一季晚粳72.1亩,水源较差的畈田,改种中粳164.0亩;全场平均亩产为370.54斤,比55年当地稻产量(320斤)增产15.8%,比今年农场附近  相似文献   

5.
稻田双孢菇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南充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20万亩左右,产量110万t以上,其中两季田面积达120万亩以上.为高效利用冬闲稻田,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市、县农技部门通过联合攻关,探索出了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稻—菇连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近年来,粮食过千斤、收入上万元的"千万田"种植模式,每年推广面积均在5万亩以上,3万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6 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6.
(水)田(莲)藕双季栽培技术,使田藕生产突破了1年1季的传统熟制模式,实现了春、夏2季连作栽培。其中春藕采收上市恰好填补了5—6月无鲜藕供应的市场空档;夏藕可以充分利用经济价值很低的小规格春藕作种,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实行双季栽培,不仅延长了莲藕的上市季节,也明显提高了田藕生产的经济效益。总结了田藕双季栽培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省是双季稻面积比重較大的水稻地区,1958年实种水稻2343.3万亩,双季稻占1082.12万亩,其中双季連作稻为707.76万亩。因此爭取連作稻的早晚兩季丰收,对我省水稻增产起重大的作用。1958年我省在早稻大丰收的胜利势形下,掀起了一个轟轟烈烈的晚稻超早稻运动,取得了連作晚稻空前大面积丰收,个別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2000斤以上,有力地駁斥了連作晚稻低产論。据初步統計,1958年全省一季水稻(早稻或晚稻)亩产2000斥以上的有50多万亩。早晚兩季合計亩产2000斤以上的,约达400多  相似文献   

8.
在湘南的江华、新田和常宁3个主产烟区分别采集同一地形部位的由相同母质发育的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耕层混合土样和剖面分层土样,进行了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的耕层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含量以及土壤pH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土壤有效P、速效K含量则烟稻轮作田显著高于稻稻连作田,表明植烟季P、K肥施用水平过高。在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速效K含量大部分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全K及土壤pH随深度的变化则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在湘南的江华、新田和常宁3个主产烟区分别采集同一地形部位的由相同母质发育的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耕层混合土样和剖面分层土样,进行了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的耕层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含量以及土壤pH值之问差异不显著,而土壤有效P、速效K含量则烟稻轮作田显著高于稻稻连作田,表明植烟季P、K肥施用水平过高.在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速效K含量大部分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全K及土壤pH随深度的变化则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县种植 270亩两季花生,平均产量达 550 kg/亩,第二季花生产量 213 6 kg/亩,产值 1 155元 /亩,比常规生产一季花生和麦套花生分别亩增加产值 630元和 503元.由于头季花生生长阶段所需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能与鄂北地区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因而生育正常,容易夺取高产.而在逆境下生长发育的连作第 2季花生因降温和干旱影响,常常生育不良,果少果秕,产量较低.因而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就成为双季花生全年丰产稳产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在原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种植连作第 2季花生的若干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我县棉田面积共20.3万亩,绝大部分是连作棉田,稻棉能轮作换茬的面积仅3.5万多亩,占棉田面积的17.2%。 1963年,我县发现棉花枯萎病,由于当时对这一病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控制不严,以致病菌不断扩散,危害不断加重。1965年,全县发病120多亩,1972年扩大到6.45万亩,1975年发展到17.66万亩。1976年发病面积虽达18.89万亩,但由于我们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进行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种植了6万多亩抗病棉,大力改造重病田,病情显著减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尤溪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国家和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每年可提供商品粮3万多吨。近年来,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7.3万亩,其中早稻6.8万亩,再生稻10万亩,中稻10.5万亩,烟后稻3万亩,连作稻7万亩。  相似文献   

13.
王宾 《福建农业》2011,(4):10-11,17
丰优22系粤丰Ax扬恢22杂交育成的釉型三系稻,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漳平市于2008,2009年连续在中、晚稻进行示范,表现抗性中等、优质、高产,种植面积达1800亩,一般中稻亩产600公斤,烟后稻和连作晚稻亩产500公斤左右,适合漳平市作中、晚季栽培.现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  相似文献   

14.
我县传统的耕作办法,是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或一麦一稻,年年如此不能高产。我们根据外地,麦稻稻一年三熟的先进经验,近三年来,我们场内搞了一点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1974年试种3亩一年三熟田,年亩产1359斤,1975年种16亩,年亩产1822斤,1976年又种12亩,年亩产1580斤。我们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华南双季超级稻为试材,按“国标”方法测定7项指标并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总体好于目前本稻区的生产推广品种,特别是蒸煮品质有较大的提高;(2)早、晚季米质性状差异显著性经t测验,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1%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粒型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育成了早、晚两季都能直播的粳稻新品种浙农大104。1997年在长兴县试种,早季产量与同期播种的中熟早籼品种HG13-2(453公斤/亩)相仿,并早熟2天;晚季产量比同期移栽的晚粳品种丙528(320公斤/亩)高13公斤。全年每亩产量达783公斤,可节省成本约90元。种植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早季在4月15日左右播种,晚季杭嘉湖地区于7月27日前播种,宁绍  相似文献   

17.
单季晚稻—番茄、红茄、黑木耳绿色高效轮作模式,利用越冬番茄、红茄和黑木耳等蔬菜食用菌采收结束后空闲田轮作一季水稻作物,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通过季节茬口的合理安排、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田间管理技术,达到菜稻双丰收。一方面解决钱粮问题,增收一季粮食;另一方面通过水旱轮作,解决连作障碍问题,实现绿色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湖北石首市开发低湖田进行虾稻连作的热潮正在兴起,预计去冬今春全市将新增虾稻连作种养模式667公顷,按每667平方米(1亩)增纯利1000元计算,可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  相似文献   

19.
季中籼稻改成一季晚粳稻,是湖北省农作制改制提高稻田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的措施。1956年曾在16万亩的面积上,获得了平均亩产777斤的高额产量,1957年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一季晚粳稻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中稻,它的生育期比较长,阶段异质性也比较比明显,并且在湖北省推广不久,因此,在施肥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  相似文献   

20.
稻草还田和非稻季持续淹水是我国最重要的稻田管理方式之一,此种管理方式下稻田碳排放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中稻-冬闲制度为对象,探讨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碳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在稻草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下,非稻季自然排水比持续淹水显著降低稻季CH4累积排放量,稻季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前CH4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非稻季持续淹水使稻季CO2累积排放量比自然排水稍有降低,CO2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后,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非稻季淹水降低稻季土壤NO3--N、NH4+-N和DOC浓度以及10 cm土层土壤Eh值,但使乙酸浓度升高,这可能是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淹水导致CH4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