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建中  路福平 《兽医导刊》2016,(20):209-210
对泰拉霉素粗品的萃取、树脂吸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萃取剂、萃取pH、相比、萃取次数、树脂类型、树脂吸附温度工艺等进行比较.确定了泰拉霉素的分离纯化工艺为:用乙酸丁酯作为萃取剂,萃取pH值为8.5~9.0,乙酸丁酯与泰拉霉素溶液萃取体积比1:2,进行2次萃取,选择DM-301大孔吸附树脂在30~35℃、pH7~8、用甲醇与水7:3的比例作为洗脱剂、流速40ml/min进行解析.对确定的泰拉霉素分离纯化工艺经过生产验证,产品含量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2.
桑叶天然染料的萃取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寻求桑叶多用途开发的路径 ,采用正交实验法及单因子实验法 ,研究了对桑叶染液有效萃取的影响因子 ,并对萃取液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发现桑叶的水萃取液和盐酸萃取液的光吸收曲线相似。桑叶天然染料萃取的最大影响因子是萃取剂的种类 ,NaOH是有效的萃取剂 ,最佳浓度为 2 0 % ,其萃取液的色浓、光密度值大。 3种萃取液的光稳定性和抗还原性能均较好 ,可在一定的条件下保存几天 ,其中H2 O和HCl萃取液的抗氧化性能较弱 ,而NaOH萃取液的稳定性则较好。一次萃取一定量的桑叶染液可供给几天染色用 ,如此可减少提取桑叶染液的次数 ,节约时间、劳力及能耗 ,有利于桑叶染料实用化开发。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并确定白蔹抗菌部位工业化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对白蔹生药进行乙醇提取后再用正丁醇萃取,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正丁醇浸膏的收率、没食子酸和大黄素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正丁醇用量、萃取次数和振摇时间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白蔹抗菌部位的最佳萃取工艺为用20倍量正丁醇萃取4次,每次振摇30 s。说明试验优化的白蔹抗菌部位工业化制备工艺操作简便,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生测和生理实验的方法,以小麦Triticumaestivum、萝卜Raphanus sativus、黄瓜Cucumissatirus作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藨草Scirpus triquetet的化感作用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藨草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液对3种作物均有化感效应,随着萃取组分极性的增加,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逐渐增强;同时,不同萃取组分对作物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降低了根系活力,不同组分对作物幼苗根系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降低,叶绿素含量降低。表明藨草对小麦、萝卜、黄瓜均有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丁醇与氯化亚砜反应得到氯化亚硫酸丁酯,再与N-乙酰-L-酪氨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N-乙酰-L-酪氨酸丁酯,产物结构经IR和1H NMR确证。优化N-乙酰-L-酪氨酸丁酯的合成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原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3因素对N-乙酰-L-酪氨酸丁酯收率的影响,根据响应面最优化分析,N-乙酰-L-酪氨酸丁酯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摩尔比1∶1.2、反应温度94℃和反应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N-乙酰-L-酪氨酸丁酯收率可以达到84.49%。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苦参碱的提取工艺,以浸膏收率、苦参总碱含量为评价指标,选择用水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利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水煎煮法提取苦参总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2h,并采用乙醇沉淀及三氯甲烷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对苦参粗提物进行纯化,浓缩药液浓度为每毫升1.0g生药时进行醇沉,醇沉后调节药液的pH值至9-11用三氯甲烷萃取3次。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苦参碱的提取工艺,以浸膏收率、苦参碱含量为评价指标,选择用水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利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水煎煮法提取苦参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2h。采用乙醇沉淀及三氯甲烷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对苦参粗提物进行纯化,浓缩药液浓度为1.0g生药/mL时进行醇沉,醇沉后调节药液的pH值至9~11用三氯甲烷萃取3次。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苦参碱的工业化提取。  相似文献   

8.
以鲜食黄桃金陵黄露为试材,研究不同透光率的纸袋对果实色泽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套袋处理增加了金陵黄露果皮的L值和b值,降低了a值,随着透光率的减少,果皮呈现深红、鲜红、黄红相间、黄色。其中1-KW(透光率25%)、1-KK(透光率20%)、1-LP (透光率0)3个套袋处理后果皮的L、a、b值与对照(不套袋)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套袋处理后降低了金陵黄露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酸和Vc含量,其中1-LP处理后四个指标分别为10.3、9.42、0.45和8.77mg/100g,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黄桃果实色泽与纸袋的透光率紧密相关,为定向生产不同色泽的黄桃提供了思路,同时建议果实套袋后相关加强肥水管理和进行采前除袋。  相似文献   

9.
选取产期、胎次、膘情相似的经产母猪10头,设28、35和45日龄断奶,试验结果表明,在农村实行28日龄断奶是可行的,对仔猪生长发育和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无不良影响。可以饲料消耗,增加母猪年产胎数,进而降低仔猪生产成本。同时,仔猪早期断奶必须有精细的饲养管理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改变转移因子冻融提取法中的冻融次数、透析时间及匀浆介质等因素对转移因子收率的影响。通过对转移因子的有效成分多肽和核糖核酸的提取浓度的测定,发现用去离子水做匀浆介质所提取的多肽和核糖核酸效果较好,反复冻融6次转移因子收率最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透析液中的多肽和核糖核酸浓度逐渐增加,透析24h多肽浓度趋于稳定,透析12h核酸浓度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1.
考察高清洁、低能耗的维生素C生产新工艺。建立古龙酸钠提取、纯化新方法,确定影响其酯化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新工艺酯转反应的最佳条件。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不仅产品质量好、收率高,而且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成本,还大大降低了废酸、废碱排放。  相似文献   

12.
探讨枳椇水提液不同极性萃取组分对乙醇诱导的人体HL7702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设立空白对照组、乙醇模型组和枳椇不同极性萃取液干预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检查细胞内TG、ALT和AST的含量。结果 0.6%乙醇诱导HL7702细胞24 h成功建立脂肪变性模型。同空白对照组相比,乙醇模型组细胞内TG、ALT和AST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模型组比,枳椇乙酸乙酯层萃取液干预的细胞TG、ALT和AST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减轻乙醇细胞损伤和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作用的最佳组分是乙酸乙酯萃取层。  相似文献   

13.
<正>1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研究发现,增加饲喂次数可提高乳脂率。其部分原因可能是在低粗料日粮饲喂情况下,每天饲喂次数越多,牛的咀嚼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分泌乙酸量就越大,乳脂  相似文献   

14.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充足的新鲜饮水:在热应激时期,由于气温偏高,所以奶牛的水分消耗量较大,若饮水不足就会降低食欲,减缓消化,影响产奶量并使奶牛体内的黏膜干燥,降低奶牛抵抗疾病能力。长期饮水不足还会使奶牛机体代谢紊乱,甚至会引起死亡。水不但是奶牛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还有助于调节体温。延长饲喂时间,增加饲喂次数:高温季节,中午舍内温度比舍外低,为了使牛免于受到太阳直射,安排12点上槽,这既能增加奶牛食欲,又能增加饲喂时间。饲喂次数可由三次改为四次,在夜间凉爽时再补饲一次。夏季饲料易变质,应及时清理饲槽和饮水器,必…  相似文献   

15.
关于饲喂技术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之久,它研究包括饲喂次数、自由采食与限食饲喂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自由采食可以加快增重速度、缩短饲养周期、减少管理费用消耗,但饲料效率往往降低。对于饲料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外两方面:(一)自由采食造成饲料落地(约10%左右),这一部分损失量未被动物食入;(二)高能量水平饲养,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类除草剂对燕麦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2,4-D丁酯、二甲·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和2甲4氯钠4种除草剂及其不同浓度对白燕2号燕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草剂能引起燕麦叶片生理特性的改变,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POD、SOD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变幅较小,呈现先略降低,再升高的变化;MDA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且始终高于对照,高浓度氯氟吡氧乙酸(T9)处理在药后30d达到最高,分别为0.1540μmol/gFW和0.8277%。高浓度除草剂对燕麦苗期的胁迫作用显著大于低浓度。供试的4种除草剂中,2甲4氯钠对燕麦叶片POD、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较大,高浓度使它隆对MDA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浓度2,4-D丁酯对CAT活性影响较大,低浓度2,4-D丁酯、二甲·溴苯腈胁迫较小,对燕麦幼苗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大阳能猪舍及鸡舍设计方案,可使禽畜舍常年平均温度保持在12~28℃,既可节约能源,又能缩短饲养周期,降低饲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畜禽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浆渣中有效成分萃取及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综合利用蜂王浆生产中产生的王浆渣,本文以王浆酸为指标研究了从王浆渣中醇提工艺的条件,在乙醇浓度90%,料液比1:6,萃取温度45℃的条件下萃取60min的最佳条件下萃取得到的萃取液,经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后获得高含量王浆酸萃取物,GC-MS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中除含有王浆酸外,还含有16.04%的10-羟基癸酸.本研究为蜂王渣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利用200只1日龄断翅的伊莎褐商品代公雏,舍内笼育与42日龄后在围栏果园内施行自由牧养,与50只全期笼养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鸡的出栏重明显提高,饲料消耗降低,经济效益比对照鸡高3.47倍,同时,减少了果园鳞翅目,甲壳目害虫数量与喷药次数和农药污染,果树产量增加,提高了果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以陇燕3号为试验材料,喷施低、中和高3个剂量(450, 750和1050 mL·hm-2)的2,4-D丁酯,在药后1,7,14,21,28 d以及开花期、灌浆期植株和收获后籽粒中测定2,4-D丁酯残留量,探讨不同剂量2,4-D丁酯处理对杂草防效、燕麦的安全性、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对燕麦安全性、产量及田间杂草防效影响显著。高剂量下燕麦出现顶端下垂、叶尖发红和药斑等药害现象。杂草防效随2,4-D丁酯施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高剂量除草剂喷施后45 d,株防效较药后30 d仍有小幅上升,鲜重防效达到90%以上。3个剂量均使株高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高剂量下燕麦株高较对照降低了10.49%。低剂量下干草产量有所降低,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籽粒增产22.64%;中剂量下燕麦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籽粒增产40.57%;高剂量下,燕麦干草产量下降了8.85%(P<0.05)。2,4-D丁酯及2,4-D在皮燕麦中的残留量随除草剂施用剂量的增加而上升。施药28 d后,高浓度下燕麦中2,4-D丁酯和2,4-D残留量最高,达0.168 和0.011 mg·kg-1,显著(P<0.05)高于低浓度处理。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750 mL·hm-2为皮燕麦田2,4-D丁酯的最佳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