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汰选试验,交互抗性测定及离体酶系分析,研究了不同立体异构体组成的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对家蝇抗性发展的影响表明,家蝇对氯氰菊酯比对氰戊菊酯抗性发展快,对含1种立体异构体的顺式氰戊菊酯和含2种立体异构体的顺式氯菊酯抗性发展更快。含8种立体异构体的氯氰菊酯选育的家蝇抗生品系,对含2种或4种立体异构体的氯氰菊酯,交互抗性更严重。其交互抗性程序与顺式α体的含量成正相关(72代时相关系数为0.972,59代  相似文献   

2.
以室内饲养的敏感品系(S)和选育的抗溴氰菊酯品系(R)家蝇成虫为试虫,用生物方法测定了十种拟除虫菊酯和七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毒力,比较了它们的交互抗性情况。结果表明,辛硫磷、乙酰甲胺磷、喹硫磷、乐果、甲基毒死蜱、杀螟松等有机磷杀虫剂与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只有敌敌畏(抗性比3.21)有轻微交互抗性。拟除虫菊酯之间的交互抗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溴氰菊酯(抗性比24.00)、氯氰菊酯(抗性比20.11)、顺式氯氰菊酯(抗性比38.10)、二氯苯醚菊酯(抗性比11.04)有较严重的交互抗性;氰戊菊酯(抗性比4.64)、戊菊酯(抗性比4.49)、氰戊菊酯 A(抗性比5.97)和氟氰菊酯(抗性比4.12)有中等交互抗性;FMC 54800(抗性比1.98)、氰戊菊酯Aα(抗性比2.04)有很轻微的交互抗性。讨论了结构与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效氯氰菊酯杀虫活性和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氯氰菊酯有八种不同的旋光异构体,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空间结构不同,对昆虫表现出了立体选择性,杀虫活性差异很大。通过我们在室内对该药不同旋光异构体的构效关系的研究证明,其中顺式α体和反式α体为高效体,β体为低效体。采用差向异构化  相似文献   

4.
用选育法培育不同抗辛硫磷水平的家蝇 ,观察各种杀虫剂对不同抗性家蝇的毒力变化。结果表明 :对辛硫磷有较高抗性的家蝇 ,对 12种杀虫剂中的 5种敏感性大大下降 (乙酰甲胺磷、益必添、杀螟松、溴氰菊酯、残杀威 ) ,只对 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上升 (胺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 ) ;辛硫磷防治家蝇可以和胺菊酯、氯菊酯和氯氰菊酯进行轮用 ,不能与有机磷类杀虫剂轮用  相似文献   

5.
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机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采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甜菜夜蛾福建福州种群对氰戊菊酯等7种药剂的抗性,以及4种增效剂对5种药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2000年福州种群对氰戊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灭多威、毒死蜱、丙溴磷、硫丹和虫酰肼的抗性分别达112.8、338.4、31.6、772.6、288.4、7.3和11.1倍;2001年分别达687.2、3090.4、153.8、1981.4、734.3、8.0和47.9倍,抗性谱广,抗性发展迅速.4种增效剂对不同药剂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表明该种群为多重抗性.其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水解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高效氟氯氰菊酯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氟氯氰菊酯是一种常用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含有氟氯氰菊酯的一个顺式和一个反式异构体,每个顺反异构体又含有一对对映体,因此共4个对映体。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阐释高效氟氯氰菊酯及相关拟除虫菊酯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转化与归趋,并对其环境风险进行更有效的评价,采用室内避光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中高效氟氯氰菊酯对映体选择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华北碱性黄土中,高效氟氯氰菊酯的降解存在一定的异构体转化现象,并且反式体的降解快于顺式体。进一步的手性测定表明降解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4个对映体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7.16、28.41、8.74和12.67d,顺式体和反式体的的对映体浓度比值(ER值)分别从实验开始的0.99和1.03减小为实验结束的0.64和0.48,反式体对映体的选择性要高于顺式体。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不同棉铃虫品系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两者对敏感品系的LD50值相差8.7倍,而对一系列抗性品系两者LD50值相差24.3~172.1倍;不同棉铃虫品系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为81.8~2142.8倍,对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为23.8~164.6倍。用室内选育的山东阳谷S6抗性品系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增效醚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增效比分别为119.3和4.3,说明棉铃虫对两者的氧化代谢抗性机制差异很大。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棉铃虫的毒力以及棉铃虫对两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不是简单的4倍关系,氰戊菊酯中大量无效异构体的存在可能有利于氧化代谢抗性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抗性水平的近等基因系高抗种群(NILs-RR)和低抗种群(NILs-RS)对13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高抗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在15.2~92.6之间;对氟虫腈,阿维菌素、灭多威和甲胺基阿维菌素也存在14.1~67.5倍的较高交互抗性;而对毒死蜱、溴虫腈、虫酰肼及辛硫磷的交互抗性较低,在3.0~7.6倍之间。低抗种群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明显的交互抗性,在13.3~14.3倍之间;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灭多威、溴虫腈和甲胺基阿维菌素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5.8~9.9倍);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交互抗性较低(2.6~2.9倍);对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则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1.7~1.8倍)。对构建的甜菜夜蛾敏感种群(SS)、近等基因系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种群(NILs-RR)和近等基因系低抗性种群(NILs-RS)生命表分析表明,以SS种群为参比,NILs-RS、NILs-RR种群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870、0.893,抗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基因型甜菜夜蛾SS,NILs-RS和NILs-RR三种群净增殖率分别为624.7, 543.6和557.8,无显著差异,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未引发甜菜夜蛾适合度变化。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见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后,与其它菊酯类药剂、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高水平交互抗性,此类药剂间不宜混用或轮用;与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的交互抗性均较低,可以混用或轮用。在高抗地区也可以通过引入敏感种群进行抗性稀释的方法治理甜菜夜蛾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从农药厂排放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1株可以以甲氰菊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菌株W-10,经鉴定为粪产碱杆菌。考察其对甲氰菊酯(FP)、氯菊酯(PM)和高效氟氯氰菊酯(β-CF)的降解特征,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06、3.40、4.03 d,重点研究菌株W-10对不同异构体和对映体的降解差异。结果表明,3种菊酯虽然结构相近,但氯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的顺反异构体呈现不同的降解选择性,菌株W-10分别优先降解氯菊酯的顺式体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的反式体;此外,菌株W-10对对映体的降解选择性则主要体现在高效氟氯氰菊酯反式异构体所包含的一对对映体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海南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抗药性状况,就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豇豆上的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敌敌畏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以两院地区豇豆蚜作为敏感品系,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DDV的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21.86倍、22.78倍、17.88倍、13.49倍和10.91倍、12.59倍、11.47倍和13.49倍.通什地区的豇豆蚜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的抗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与两院种群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1.58倍、12.27倍、4.45倍和2.28倍.而且崖城、金江和通什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抗性种群的异质性很强.  相似文献   

11.
水稻8480、密阳46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小种A_(13)、B_(15)、C_(15)接种水稻抗病恢复系8480、密阳46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江南香糯的杂交组合,根据F_1、F_2和B_1F_2抗感分离比的分析结果,密阳46对A_(13)、C_(15)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重复基因控制,对B_(15)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8480对A_(13)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对B_(15)、C_(15)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试验过程中三次对供试菌种在鉴别寄主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致病性稳定。  相似文献   

12.
抗虫棉品种间杂交组合F_1和F_2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杂交棉二代的生产利用价值,于2002~2003年在临清对6个抗虫棉杂交组合的F1 和F2代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6个组合的F1 代皮棉产量皆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15显著增产,说明利用现有常规抗虫棉品种(系)可以选配出产量超过鲁棉研15的组合。6个组合的F2 代也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21显著增产,说明有些抗虫杂交棉的F2 代仍有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抗白叶枯病恢复系的分子育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4类粳型亲籼系与携带有2个恢复基因Rf3、Rf4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Xa4、xa5、xa13和Xa21的品系构建回交群体,应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MAS).在BC1F1选择到2个恢复基因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全杂合的植株19个.在BC1F2对19个当选株系进行MAS,共选择到28株至少含有4个纯合目标基因的单株,其中3个单株在6个目标基因座位上均带有纯合目标基因型.测交结果表明,选取的2个具6个纯合目标基因的单株对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良好的恢复力.  相似文献   

14.
小麦地方品种“宜章赤面小麦”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31和32为免疫-高抗。为分析“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遗传规律,组配了“宜章赤面小麦”×感病品种台长29的杂交组合,通过杂种F1、F2对条锈菌小种CYR32抗性表型分析,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为1∶15,结果表明“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选用陆地棉人工杂交制种 F_1代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杂交组合,对其 F_1、F_2代的增产因素、纤维品质、苗期(二叶期)干、鲜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F_1代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铃数的增加,比对照增加20%~40%,并在 F_2代中仍起主要作用,比对照增加10%~40%,铃重、衣分在二代中竞争优势较小。(2)比强、绒长、麦克隆值 F_1、F_2代和对照无明显差异,而整齐度大部分组合 F_2代有所下降,但对纺纱影响不大。(3)F_1代种子活力指数明显高于 F_2代和对照,而苗期干、鲜重 F_1、F_2代无显著差别,但均明显高于对照,表现出较强的苗期生长竞争优势。据此,棉花杂种 F_2代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并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抗病小麦品种Pascal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2000~2003年,以我国陇南重要外引小麦品种Pascal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水1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5∶12,BC1代植株全部为抗病株,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1,符合理论比9:7,卡方测验结果也符合这一结果;对条中32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5,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49,符合理论比1:3;对洛13-Ⅲ,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0:48,符合理论比1:3;对条中31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0:55,符合理论比1:3;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69,符合理论比1:15.卡方测验值均符合理论值.据此推知pascal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对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水14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测定了昌宁县的21个单孢菌株,分别为 B_(13),C_(13),E_1,E_3,F_1,G_1 5群6个小种.与1984年测定结果相比,小种种群有所变化,其优势小种除原有的 G_1外,又增加了E_1和 E_3两个.同时还测定了昌宁县水稻栽培品种对当地21个单孢菌株的感染百分率,以便客观地评定品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毒力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探讨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var.botrytisDC)、芥兰(B.alboglabraBailey)、上海青[B.campestrisL.ssp.Chinensis(L.)M ak ino]、甘蓝(B.oleraceaKale)等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抗药性衰退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小菜蛾幼虫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脱离选择压力的条件下,用花椰菜饲养4代后,小菜蛾对氯氰菊酯、杀虫双、灭多威、杀灭菊酯、毒死蜱、辛硫磷、甲胺磷抗性水平较快下降,抗性衰退比达1.65-3.68,而对阿维菌素、氟虫腈、虫螨腈、氟啶脲和刺糖菌素的敏感性变化相对较小,抗性衰退比为0.90-1.19.小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4代后对甲胺磷敏感性变化显著,以取食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最为敏感,其次为取食芥兰、甘蓝和花椰菜的种群,F1代与F5代的LC50比值分别为3.68、4.43、5.18、7.70.衰退过程中,不同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力均有所下降,F5代各种群间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而羧酸酯酶比活力间则有显著差异,比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花椰菜、芥蓝、甘监、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F1代与F5代活力比值分别为1.72、1.90、2.70、5.14;F1种群的米氏常数(Km)值明显高于F5种群,为F5种群的1.61-2.10倍,而F5代各种群变化不大,F1代种群的最大反应速率Vm ax与F5各种群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5,Xa-7的抗源 DV_(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 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持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便于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抗(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的杂种 F_1中呈完全显性表达。这此抗系与珍汕97A 杂交的 F_1杂种农艺性状都近似于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在江、皖、豫、鄂等白叶枯病病区的杂交稻生产上有应用前景。再继续回交1~2次,可望获得进行白叶枯病抗性研究的近等基因系遗材料。  相似文献   

20.
 用ZA1、ZB13、ZC13、ZD1、ZE1、ZF1、ZG1 7个菌系对云南26个粳稻品种进行抗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F2代抗性2.2%受3对显性基因控制,58.1%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39.7%受2对互作基因控制。受2对基因控制的,其基因间有重迭、抑制、互补等作用。16个组合的F1代回交表明,B1F1的抗感表现与F2代结果基本相同。正反交F1、F2代表现一致,说明抗性遗传是细胞核遗传,不受细胞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