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2013—2014年在昌吉州开展了理化诱控集成技术综合防控棉田棉铃虫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理化诱控技术集成应用防控棉铃虫,田间百株卵量平均降低58.9%,百株幼虫量平均降低55.3%,平均防效为66.3%。与不防治田块相比,籽棉平均增产23.9 kg/667m2,净收益增加120.1元/667m2。  相似文献   

2.
应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对花生斜纹夜蛾进行诱蛾控害试验,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具有很强的引诱力引诱雄蛾的功能,控蛾效果明显;使用后田间落卵量减少69.07%;为害率减轻62.4%;减少化学农药的用药次数,大大减轻了防治压力,是开展无公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生产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冬兰  李东  郑永利 《植物保护》2007,33(3):136-138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了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斜纹夜蛾3~4代期间诱杀区比对照区的平均落卵量下降了60%左右,田间幼虫发生量减少了50%~60%,且可减少药剂防治2~3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均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诱捕率指标,评价了田间不同成虫密度下,性诱剂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对小菜蛾种群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在放置性诱剂后的前6 d内诱捕作用较小,其后诱蛾效果不断增强,第10-15 d出现诱蛾高峰,20 d后显著下降.在田间小菜蛾成虫不同密度下,诱蛾效果随诱捕器数量的增加而加强.当诱捕器放置密度相同时,诱蛾量随菜蛾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诱蛾率在高密度下反而下降.同时,性诱剂可有效地减少小菜蛾的田间落卵量,第6-12 d开始卵量下降.15~21 d后落卵量降至最低.与对照菜田相比,其落卵量可减少17.85%~72.19%.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分析了解棉铃虫卵在田间呈核心理论分布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卵量调查方法的改进,应用序贯抽样检定防治标准,及统计资料的代换方法。根据棉铃虫卵在田间呈核心分布型,为了提高田间调查准确度,改进我国已经应用的田间取样方式,提出田间卵量调查方法是:以200株为取样量,采用平行线式,40个样点,每点单行五株。因为这样增多了样点和卵分布核心相遇的机会,经与原采用的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分行式取样比较,平行线式取样准确度最高,降低了样本平均数代表性误差。为了节省田间卵量检查时间,可采用调查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的办法,或对不同卵量密度的田块区别对待,百株卵量10粒以上检查100株,10粒以下检查200株。以田间百株卵量15粒或着卵株率11.77%为达到防治标准;卵量10粒或着卵株率8.36%为未达到防治标准,制定了序贯抽样检定防治标准的方法。检查卵量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方程:d_o=0.1127n-8.5353d_1=0.1127n 8.5353检查着卵株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方程:d_o=0.0998n-6.4228d_1=0.0998n 6.4228为了使用方便,制定了每次检查五株为单位的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田间实用检定表。实例计算表明,对棉铃虫卵和田间调查资料,进行变量分析,用对数和平方根代换均可。根据卵呈核心或嵌纹分布的特点,对数代换更为合理些。  相似文献   

6.
<正>灯光诱杀技术是压低田间害虫虫口基数、降低田间落卵量、提高害虫防控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和农业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棉铃虫在我市棉花生产中成为常发性害虫,且大发生频率较高。从1994年起,荆州市致力于推广灯光诱杀技术诱杀棉铃虫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同时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效果。1灯光诱杀技术在荆州市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7.
缩节胺处理棉株对棉铃虫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株施用缩节胺后能减少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abner)在棉株上的落卵量48.8%—88%,田间虫量减少39.5%—77.3%,取食嫩叶、花蕾后的2龄幼虫体重下降、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化蛹率和羽化率都有下降,总的生存率降低了57.62%。测定表明施用缩节胺后,棉株各部组织内棉酚有增加趋势,以蕾内增加较多,为49%—92.1%,铃壳次之,为13.8%—65.5%,叶内较少,为3.6%—39.7%。而单宁量除大铃壳内有增外,大多下降。施用次数与剂量的增加,与棉酚量的提高有共同趋势。花蕾期施用,棉酚量的增加高于花铃期。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清理斜纹夜蛾成虫性诱捕器,以4~6d清理1次诱捕器为好,6d清理1次的,日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比1d、2d清理1次的增加218.57%和70.23%,且控制害虫的落卵效果好,使用14d后田间卵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试验,诱杀到的害虫能鉴别的有6目20科61种.杀虫量大,益害比为198.4,单灯控制菜地面积2.7hm2,开灯22d后斜纹夜蛾在田间的落卵量减少68.8%.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对人畜安全,无污染,对天敌杀伤力较小,值得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应用性信息素诱捕甘蓝斜纹夜蛾及田间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应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法对秋甘蓝斜纹夜蛾开展了大面积诱杀试验,并就配套应用技术及其田间控害效果进行了评估。性信息素防治区内,在外围、中围和内围以及上风口、下风口等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单瓶诱集量差异明显,上风口的诱集量大于下风口,且增加幅度从外围往中心依次递减;在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诱集量差异跟田间虫口发生量呈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外围成虫诱集量比中内围的增幅也越大。性信息素防治区在减少药剂防治2次的情况下,斜纹夜蛾落卵量比化防区和空白对照区分别减少27.5%和65.3%,田间累计幼虫发生量分别下降70.9%和94.3%。本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能有效控制甘蓝斜纹夜蛾的危害,可为蔬菜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空间分布特点,并验证自制越冬卵诱集管的诱集效果,于2019年和2020年11月在宁夏灵武长枣园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调查了枣树当年休眠期枣枝剪口、枣股和翘皮缝处的绿盲蝽越冬卵分布情况,并分别于当年9月使用自制诱集管(仿真枝条剪口)收集绿盲蝽越冬卵,对其进行防效评价。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枣树各部位带卵率依次为树体中部>树体内膛>树体下部>树体上部。诱集管中填充物紧实度为0.94 g/cm~3的诱集管带卵率显著低于紧实度为0.58 g/cm~3的,4 mm直径的诱集管平均卵量显著低于6.4 mm直径和9 mm直径,诱集管带卵率占比67.47%~73.92%,平均卵量占比22.07%~30.17%。调查结果表明田间布设紧实度为0.58 g/cm~3和直径6.4 mm的诱集管,可有效地收集绿盲蝽越冬代卵。为枣园绿盲蝽的绿色生态防控提供了应用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优化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开展了棉龄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1~2日龄卵偏好性明显高于0~1日龄和2~3日龄卵。不同“蜂-卵”比结果表明,随着“蜂-卵”比值增加,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逐渐下降,从14.33粒/蜂降至0.73粒/蜂,而棉铃虫卵被寄生率逐渐上升,从17.92%上升至73.33%。综合两者的关系,发现在“蜂-卵”比为1∶20时,两者出现了交汇,此时,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约7.50粒/蜂,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约为37%。基于此,得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应综合“蜂-卵”比、田间棉铃虫种群密度及落卵量等指标来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数量,以达到棉铃虫田间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频振式杀虫灯能直接诱杀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可分别减少田间棉铃虫幼虫量、卵量47.1%和57.8%,且对棉田天敌诱杀力小,益害比可达1∶76.4,是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1项先进、实用的配套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大乱  张翠疃 《昆虫天敌》1992,14(4):189-190
经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蝽蟓沟卵蜂 Trissolcus flavipes 是蝽象卵的主要寄生蜂。在河北省的6—8月,蝽蟓沟卵蜂的每代历期8~13天,每头成虫平均产卵24.28粒;从6月初到8月上旬,田间自然寄生率平均为59.61%,最高为87.05%,最低为22.16%;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天敌。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春油菜生长后期针对茴香薄翅野螟的有效防控措施,于2018年在青海省大通县开展了太阳能杀虫灯诱控示范。结果表明,杀虫灯可有效诱集茴香薄翅野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及幼虫为害程度。灯诱示范区平均卵块数较空白对照区减少60.0%,油菜角果受害率为3.33%,较空白对照区的角果受害率23.33%降低85.73%。通过灯诱防控示范,实现单位面积油菜增产10.6%,增收102.1元/667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释放带毒卵寄生蜂,实施玉米螟卵期接毒并加快寄生蜂世代繁殖,有效发挥卵寄生蜂直接寄生和病毒杀虫的双重作用。应用结果显示,带毒卵寄生蜂对2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平均为81.1%,对3代玉米螟的防控效果平均为55.5%;草蛉、蜘蛛、瓢虫等天敌田间数量比单一化学防治田平均增加30%,百株玉米天敌数量平均增加63.8头。  相似文献   

17.
1972—1973年在关中棉区调查分析表明:棉铃虫第二、三代卵在棉田里呈核心分布型,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型,是成虫产卵对棉株有一定选择性和外界因子影响棉株状态不一致的综合表现。幼虫在棉田内也呈核心分布型,但随着幼虫长大转移,及天敌等自然因素和喷药防治的影响,虫口密度减少,可转变成波松分布型。幼虫为害的棉花蕾铃在田间也呈核心分布型,随着幼虫为害的发展,为害蕾铃与植株增多,转变成嵌纹分布型。着卵株在田间呈波松分布型,也符合嵌纹分布型。着卵株率(p)和百株卵量(m)呈p=3(?) 0.265m-3.6763的抛物线关系。根据反函数关系m=(?)可从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作者按此公式制定了从着卵株率(p)求百株卵量(m)的检索表。田间调查,采用检查着卵株率,查表即知百株卵量,可以节约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8.
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期的重要专性寄生蜂。本研究通过人工释放夜蛾黑卵蜂,利用释放回捕法于田间初步评价了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夜蛾黑卵蜂在田间对草地贪夜蛾卵块的寄生率达到100%,卵粒寄生率为84.39%,田间校正寄生率达83.54%。尽管试验全过程伴随有连续阴雨天气,但降雨对夜蛾黑卵蜂的田间防效未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是我国首例于田间应用夜蛾黑卵蜂防控草地贪夜蛾卵的报道,研究结果将为利用夜蛾黑卵蜂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药剂防治是生产上控制棉铃虫危害的关键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一些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工的措施与药剂防治配合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整枝灭虫在棉花蕾铃期,田间管理时所摘除的顶心、群尖以及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以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据调查,在二化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1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平均为27.7%;在四代棉铃虫高峰期,及时摘除边心、赘芽,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  相似文献   

20.
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田间寄生及控制效果,于2019年8月在山东滕州开展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寄生效果,放蜂区卵块平均寄生率为72.7%,卵粒平均寄生率为84.1%,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比空白对照区明显增高。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放蜂区田间平均被害株率12.0%,平均百株活虫数4.3头,平均虫口防效为6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