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盐度差异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潮汐湿地CH_4和CO_2的产生速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淡水湿地和微咸水湿地土壤CH_4的产生速率分别为0.03~0.76μg·g~(-1)·d~(-1)和0.01~0.22μg·g~(-1)·d~(-1),平均值分别为(0.27±0.06)μg·g~(-1)·d~(-1)和(0.10±0.03)μg·g~(-1)·d~(-1).土壤CO_2产生速率分别为0.44~6.68μg·g~(-1)·d~(-1)和0.64~6.77μg·g~(-1)·d~(-1),平均值分别为(3.03±0.42)μg·g~(-1)·d~(-1)和(3.47±0.41)μg·g~(-1)·d~(-1).淡水湿地土壤CH_4的产生速率显著高于微咸水湿地(P<0.05),而2个潮汐湿地土壤CO_2的产生速率并无显著差异.微咸水湿地的电导率、pH、总碳(TC)、总磷(TP)均极显著高于淡水湿地(P<0.01),总氮(TN)含量显著高于淡水湿地(P<0.05).相关分析显示,土壤CH_4和CO_2产生速率主要受温度、电导率、pH、TC、TN、TP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2个沙棘品种的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了12个沙棘品种的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组分及不同组分含量。结果表明:沙棘果实糖组分为果糖、葡萄糖和1种未知糖,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其含量分别为30~652.7mg·100g~(-1)和415.7~943.1mg·100g~(-1)。沙棘果实的有机酸包括草酸、奎尼酸、苹果酸、维生素C和柠檬酸,以奎尼酸和苹果酸为主,其含量分别为776.9~2 024.4mg·100g~(-1)和636.8~3 595.7mg·100g~(-1)。12个沙棘品种的果实糖酸比介于0.1~0.9之间,HS-1果实的糖酸比=HS-14新俄3阿尔泰=绥3HS-15=绥12-36首都=杂5-6杂5-20芬兰;12个沙棘品种的甜酸比介于12.2~110.6之间,HS-14果实的甜酸比阿尔泰绥3HS-1新俄3HS-15绥1杂5-62-36杂5-20首都芬兰。这可为沙棘不同品种的品质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矿质营养和有机质对大蒜鳞茎鲜重及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不同矿质元素及有机质对大蒜鳞茎鲜重及大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铜、锌和有机质可显著提高鳞茎鲜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有效成分的增加鳞茎鲜重增加;但大蒜素含量的变化各异。鳞茎鲜重分别在土壤有效氮含量110.53μg·g~(-1)、有效磷60.22μg·g~(-1)、有效钾136.77μg·g~(-1)、有效铜7.52μg·g~(-1)、有效锌12.52μg·g~(-1)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1%时达最大值。而大蒜素含量却分别在土壤有效氮含量129.61μg·g~(-1)、有效磷23.56μg·g~(-1)、有效钾155.65μg·g~(-1)、有效铜5.60μg·g~(-1)、有效锌11.33μg·g~(-1)和有机质含量为0.98%时最高。  相似文献   

4.
甘肃河西地区典型沙生植物叶绿素和脯氨酸累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限制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会在生理生化方面作出快速响应。通过分析河西地区典型沙生植物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了解其在干旱环境下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叶绿素的含量随着叶片形状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河西地区63种典型荒漠植物叶绿素含量0.25~1.65mg·g~(-1),其中卷叶类植物叶绿素含量最高,其次为薄叶,多浆和肉茎均较低,卷叶类与其他3类的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叶片类型不同植物间的差异较小。相反,脯氨酸的含量与叶片形状的改变没有太大关系,同一叶片类型不同植物间脯氨酸含量差异很大,同一属不同种间脯氨酸含量差异也非常大,河西地区63种典型荒漠植物脯氨酸含量为1.54~3 704.10μg·g~(-1),其中白刺和泡泡刺的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植物,分别达到3 704.10μg·g~(-1)和1 955.39μg·g~(-1),脯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的植物还有红砂、多枝柽柳、荒漠锦鸡儿、霸王、中麻黄、木贼麻黄、骆驼蓬、沙枣等。研究结果为荒漠植物抗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抗逆植物的选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不同镉浓度水培处理紫苏根茎叶的有机酸组成、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HPLC可分离并同时定量分析出9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不同处理紫苏的根茎叶中均检测到其中的8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草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占有机酸总量的95%以上.有机酸含量平均值在紫苏各器官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茎(13 530.2μg·g~(-1))叶(9 963.7μg·g~(-1))根(8 676.7μg·g~(-1)).紫苏各器官的有机酸含量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紫苏各器官的镉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根(753.1 mg·kg~(-1))茎(135.6 mg·kg~(-1))叶(24.3 mg·kg~(-1)),镉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紫苏有机酸总量与根、茎的镉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镉含量显著负相关.紫苏根的镉含量与草酸、酒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茎的镉含量与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及琥珀酸含量显著正相关;叶的镉含量与抗坏血酸、乙酸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草酸及柠檬酸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研究大气/植被界面还原性氮(氨气和铵盐,NHx)的动态变化,选择华北典型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于2016年8月和9月开展了2次综合观测实验,同步采集并测量了植被冠层大气中氨气和铵盐浓度(气溶胶和降水)、玉米叶片和土壤中铵盐含量。结果表明:实验期间(玉米抽穗期和花粒期),植被冠层氨气和铵盐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0.6±6.8μg·m~(-3)和5.9±3.3μg·m~(-3),变化范围分别为21.1~37.6μg·m~(-3)和2.1~8.0μg·m~(-3);降水过程造成植被冠层的气溶胶铵盐浓度下降了75%,这一比例(被降水湿清除的效率)显著高于氨气。玉米叶片中铵盐含量从植株顶端到底部呈现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0.17~0.25 mg·g~(-1)(抽穗期)和0.74~1.20 mg·g~(-1)(花粒期),且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日变化特征。抽穗期植株氨气补偿点为1.9±1.4μg·m~(-3),远低于大气氨气浓度31.4±4.8μg·m~(-3);花粒期植株氨气补偿点52.0±30.7μg·m~(-3),高于大气氨气浓度29.3±11.7μg·m~(-3)。8月10—13日玉米抽穗期,大气活性氮通过降水、气体和气溶胶3种途径输入到农田的总量约25 mg N·m~(-2)·d~(-1),是农田土壤和作物可利用氮的重要来源。农田氮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植被与冠层大气氨的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沈阳周边农田土壤微塑料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沈阳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区,共设置23个采样点,采集了84个土壤样品,采用密度分离浮选法提取出土壤中微塑料,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及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土壤中的微塑料进行形态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微塑料物理性状分为薄膜状、碎片状、纤维状和颗粒状;土壤中微塑料的浓度为217.30~2 512.18μg·g~(-1),平均值为1 327.69μg·g~(-1)。其中,聚乙烯(PE)微塑料的浓度最高,平均值为760.03μg·g~(-1);其次为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平均值分别为374.07μg·g~(-1)和193.59μg·g~(-1);土壤中微塑料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部土壤(平均值1 569.59μg·g~(-1))东部土壤(平均值1 320.28μg·g~(-1))北部土壤(平均值1 217.56μg·g~(-1))南部土壤(平均值1 208.85μg·g~(-1))。土壤微塑料浓度从地表向下明显降低,从表层土壤(0~5 cm)的998.76μg·g~(-1)减少到深层土壤(20~30 cm)的193.00μg·g~(-1);不同的土壤种植模式对土壤微塑料浓度的影响明显,其中大棚土壤微塑料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 439.56μg·g~(-1),露天农田微塑料浓度平均值为1 187.76μg·g~(-1)。生菜、葡萄、黄瓜大棚种植以及露天农田覆膜玉米种植模式下土壤微塑料含量较高。研究表明,沈阳周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主要组成类型为PE、PP和PS,且随土层加深,土壤微塑料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7,(5):722-724
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国沙棘根、茎、叶、果实中芦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及比较。所用色谱柱为Diamonsil C_(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33∶67),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根、茎、叶、果实中芦丁的含量分别为0.132 1,0.216 3,0.930 2,0.127 0 mg/g。研究结果可为沙棘芦丁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研究了20个光皮树优良家系幼苗叶片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光皮树不同家系之间叶片N含量为11.75~17.09mg·g~(-1),平均为14.62mg·g~(-1);叶片P含量为0.76~1.18mg·g~(-1),平均为0.93mg·g~(-1);叶片N/P为13.44~18.03,平均值为15.82。多数家系(16~18个)之间叶片N、P含量及N/P没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叶N/P变异较小,表明总体上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在光皮树不同家系之间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光皮树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具有种内相对稳定性。叶N含量与土壤水解N(A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P含量与土壤有效P(AP)以及叶片N/P与土壤AN/AP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叶片N/P并不能作为光皮树营养限制的唯一指标,结合土壤养分特征才有助于光皮树营养需求的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0.
饲粮中添加类胡萝卜素、浓缩苜蓿叶蛋白(APC)可提高牛奶中高纯度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稳定性。试验将6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平均产奶天数224±18 d)分配到变形的3×3拉丁方阵中(试验期为21 d,预试期14 d),饲粮中添加APC或VE,观察其对产奶量、乳成分及牛奶中高纯度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各组试验日粮物重比例不同,CTL组含豆粕9%;VE组含豆粕9%,并添加VE 300 U·kg~(-1);APC组含有APC 9%。奶牛皱胃每天注入亚麻籽油450 g·d~(-1)。试验结果表明,与试验期前相比,试验期牛奶中顺式-9、顺式~(-1)2 18:2脂肪含量从1.08±0.13%增长到3.9±0.40%(X±SD),同时顺式-9、顺式~(-1)2、顺式~(-1)5 18:3脂肪含量从0.40±0.04%增长到14.27±1.81%。APC组牛奶产量为14.7 kg·d~(-1),与CTL组13.4 kg·d~(-1)相比有增高趋势,远高于VE组的13.0 kg·d~(-1)。APC组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为518 g·d~(-1),高于VE组的445 g·d~(-1),但与CTL组的483g·d~(-1)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奶牛饲料中添加APC,氮的利用效率更高(牛奶中含氮26.1%),而CTL组为23.0%,VE组为22.9%。APC组牛奶脂肪中叶黄素含量增加到252μg·g~(-1),而CTL组为204μg·g~(-1),VE组为190μg·g~(-1)。APC组牛奶脂肪中的VE含量为34.5μg·g~(-1),高于CTL组的19.0μg·g~(-1),但显著低于VE组的44.9μg·g~(-1)。APC组新鲜牛奶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52 m V与VE组的144 m V相近,但低于CTL组的189 m V。各组间溶解氧含量之间差异显著(8.1±1.5 mg·L~(-1)),共轭二烯氢过氧化物无显著变化(2.7±0.5 mmol·L~(-1))。APC组挥发性脂质氧化产物浓度(如丙醛、己醛、顺-4-庚烯醛、1-辛烯-3-酮)与CTL组相比,有降低趋势,VE组除己醛降低40%外,其余结果与APC组相似。试验结果表明,泌乳奶牛饲粮中添加APC可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改善日粮中N的利用率,可作为采前技术来提高牛奶抗氧化水平来减少氧化。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氨基酸水溶肥对草莓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大棚种植,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水溶肥,测定其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氨基酸水溶肥对草莓生理特性的影响显著,在浓度为0.100%时,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达到最小值0.91μmol·g~(-1)FW,脯氨酸含量达到最大值17.27%;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大值6.68 U·g~(-1)FW·min~(-1)和8.97μg·g~(-1)FW·min~(-1)。因此,氨基酸水溶肥喷施浓度为0.1%时,有利于草莓叶片丙二醛含量的降低,促进脯氨酸含量的积累,提高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7,(2):60-64
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欧李不同部位的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色谱条件采用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以乙腈-0.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γ-氨基丁酸在5~1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果表明,欧李不同部位的GABA含量差异较大,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当年生茎芽叶花花蕾果肉根,当年生茎中GABA含量最高(912.9μg·g~(-1)),根中GABA含量最低(263.3μg·g~(-1))。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适合于欧李不同部位中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为欧李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材料,设置了机械损伤组、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组和模拟取食组3个外源诱导因素,每个因素内部又设置了不同损伤强度和诱导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测定不同处理组玉米叶片丁布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诱导因素类型对丁布含量调控起着主导作用,诱导时间和损伤强度从属前者发挥作用。同时发现,对照组玉米叶片中丁布的平均含量为(419.55±30.53)μg·g~(-1),仅机械损伤能刺激丁布合成(492.39±53.00)μg·g~(-1),而亚洲玉米螟取食能显著抑制丁布的合成(439.26±32.76)μg·g~(-1)。将幼虫的反吐液涂布在机械损伤口处理后的叶片,能够再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对丁布合成的抑制作用(451.39±29.22)μg·g~(-1),说明亚洲玉米螟主要是通过反吐液抑制丁布合成的。本研究表明,丁布并不是昆虫取食诱导性防卫代谢物。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产地的三七茎、叶和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三七花为原材料,采用丙酮研磨法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三七地上部分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七茎、叶和花中均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不同样品中色素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三七茎、叶中色素含量高于三七花,茎、叶和花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在2.12mg/g~4.48mg/g和0.73mg/g~1.55mg/g,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在0.24mg/g~0.53mg/g和0.08mg/g~0.17mg/g。这为三七地上部分作为新资源食品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头花蓼四倍体种质优势,测定比较了四倍体和同源二倍体头花蓼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异构酶(CHI)、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其根系活力。结果表明:四倍体头花蓼PAL、CHI、CAT、SOD酶活性分别为6.19 U·g~(-1)FW、9.68 U·g~(-1)FW、80.67 U·g~(-1)FW·min~(-1)、348.81 U·g~(-1)FW,根系活力为83.41μg~(-1)g·h,分别是二倍体的1.09倍、1.33倍、1.38倍、1.05倍和1.47倍。说明四倍体头花蓼PAL、CHI、CAT、SOD酶和根系活力都显著高于同源二倍体头花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开发太和香椿资源,利用乙醇超声提取法提取了太和香椿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并用酶标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香椿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为3.79mg·g~(-1),花中的总黄酮含量为1.24mg·g~(-1),茎中的总黄酮含量为0.88mg·g~(-1),其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该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太和香椿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温州市范围内采集10个树种(柳杉、马尾松、杉木、樟树、乐昌含笑、木荷、杜英、苦楝、无患子、枫香)枝、干、叶、皮样品,采用K_2Cr_2O_7-H_2SO_4氧化法测量碳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各个部位碳含量数值大小顺序表现不完全相同,除柳杉、杉木外,树干碳含量最高,树皮碳含量最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碳含量算数平均值存在一定差异;针叶树种各器官碳含量变动范围为0.497~0.537g·g~(-1),常绿阔叶树各器官碳含量变动范围为0.412~0.553g·g~(-1),落叶阔叶树各器官碳含量变动范围为0.439~0.544g·g~(-1);针叶树种算术平均碳含量(0.519g·g~(-1))高于常绿阔叶树(0.506g·g~(-1))和落叶阔叶树(0.490g·g~(-1))。研究不同树种及其各器官碳含量,对于准确计算浙南地区森林碳储量和推进当地林业CCER项目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云南省烤烟致香物质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对云南省2013—2018年间11个(州)市采集1 002个中部叶样品为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烤烟致香物质含量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1 400~1 600m海拔致香物质总量和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分别为466.195和513.433μg·g~(-1),优于其他4个海拔区域。致香物质总量与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呈增加趋势,在滇东北、滇东和滇东南较高;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在东西向呈先升后降趋势;棕色化反应产物南北向呈先升后降趋势,即中间高两边低。3类致香物质在滇中、滇南含量较高(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为36.764~41.672μg·g~(-1),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为19.676~22.104μg·g~(-1),棕色化反应产物为6.612~7.429μg·g~(-1)),但在不同海拔区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镉(Cd)胁迫(0.5 mmol·L~(-1) CdCl_2)下紫花苜蓿(Medicogo sativa L.)幼苗进行预处理,分析NO对Cd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和Cd积累量的影响,探讨NO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300μmol·L~(-1)SNP显著降低Cd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400μmol·L~(-1)SNP显著促进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类胡萝卜素(Car)的合成;200μmol·L~(-1)SNP显著降低叶和茎中Cd含量;100μmol·L~(-1)SNP显著降低根中Cd含量。不同浓度SNP对紫花苜蓿叶、茎和根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比较复杂:100μmol·L~(-1)SNP显著增强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和茎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50μmol·L~(-1)SNP显著增强叶、茎和根中抗坏血酸酶(APX)活性;400μmol·L~(-1)显著增强茎和根中POD活性。适当浓度的NO可以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调节抗氧化酶活性,有效保护紫花苜蓿幼苗膜系统的稳定性,缓解Cd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C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各器官中C含量为426.0~503.9 g·kg~(-1),不同器官C含量排序为:皮>干>根>枝>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C含量分别为452.7、408.0和428.9 g·kg~(-1),土壤(0~80 cm)C含量为16.59 g·kg~(-1)。杉木各器官中C含量为464.5~508.9 g·kg~(-1),不同器官C含量排序为:皮>干>枝>根>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C含量分别为456.2、416.3和468.1 g·kg~(-1),土壤(0~80 cm)C含量为15.77 g·kg~(-1)。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生态系统C储量分别为245.82、213.52 t·hm~(-2),不同层次C储量排序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或灌草层。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10.75、7.14 t·hm~(-2)·a~(-1),C年净固定量分别为5.05、3.47 t·hm~(-2)·a~(-1),年净吸收CO2量分别为18.53、12.73 t·hm~(-2)·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