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对Z1112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机采超宽膜3行和6行2种模式和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对早熟陆地棉品种Z1112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机采棉3行13.5万株·hm-2密度下,籽棉产量为4 999.5 kg·hm-2,单株个体优势最强,生育期最短为134 d,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明显降低,而第一果枝始节位、衣分、纤维品质等性状随密度变化差异较小;6行18.0万株·hm-2条件下,籽棉产量最高为5 548.5 kg·hm-2。  相似文献   

2.
比较抑顶(40%氟节胺,质量分数,下同)、快斧(25%氟节胺)、摇钱素(17%矮壮素、3%甲哌钅翁 )、棉定封(250 g·L-1甲哌钅翁 )、豪邦手(98%甲哌钅翁 )5种化学打顶剂处理和人工打顶的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并用投影寻踪法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明确化学打顶剂的效果及合理的效果评价方法,为集成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打顶处理对棉花株高、中下部有效果枝数、下部结铃数、内围结铃数、上部和下部铃重、整株平均铃重、上部和下部衣分、666.7 m2籽棉产量、666.7 m2皮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纺纱均匀性指数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均无显著影响。摇钱素处理可显著增加单株上部有效果枝数、单株有效果枝数、单株中部结铃数、单株上部结铃数、单株外围结铃数、单株结铃数;抑顶、棉定封处理间籽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快斧;摇钱素、人工打顶处理间马克隆值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投影寻踪法综合评价表明,不同处理综合效果依次为摇钱素>人工打顶>抑顶、棉定封>豪邦手>快斧。  相似文献   

3.
以豫农棉31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30 000、35 000、45 000、55 000、65 000株·hm-2)对豫农棉31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单位面积结铃数、衣分呈增加趋势,茎粗和铃重呈下降趋势,单株果枝数、籽棉产量、霜前花率和纤维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则先上升后下降。综合考虑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豫农棉3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适合黄河流域的棉花种植模式,设常规种植模式(4.5万株·hm-2、常规整枝)和轻简化种植模式(9.0万株·hm-2、简化整枝)2种种植模式,以20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棉花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对棉花株高、单株果枝数、衣分、铃重、单株结铃数、单位面积铃数、籽棉产量和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和长度整齐度指数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常规种植模式可以提高棉花的籽棉产量,轻简化种植模式下棉纤维马克隆值较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为新疆地区进一步探索提高棉花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新陆中76号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7.5万、10.5万、15.0万、18.0万、22.5万、25.5万株·hm-2)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株高与始果枝节位高度越高,单株主茎叶片数、果枝、蕾、花、铃越少,铃重越轻;棉花种植密度以15.0万株·hm-2,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是18.0万株·hm-2;密度对纤维长度影响较小,高密度栽培时断裂比强度下降,马克隆值变小。早中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在15.0万~18.0万株·hm-2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6.
棉花叶枝数与种植密度对单株结铃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棉花叶枝数和密度对单株结铃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5种留叶枝方式:不留叶枝(CK)、留1叶枝、留2叶枝、留3叶枝、留全部叶枝;5个种植密度(万株·hm-2):2.25,3.00,3.75,4.50,5.25。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随叶枝的增多,单株铃数增加;留1叶枝单株铃数较对照增加10%左右,留2、3叶枝单株铃数较对照增加15%左右,保留全部叶枝较对照增加25%左右。在同一叶枝处理下,随密度的增加,单株铃数减少;密度每增加7500株·hm-2,5种留叶枝方式的单株结铃分别减少2.60个、3.04个、3.06个、3.44个和3.71个。总铃数随叶枝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总成铃为88.24万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抗虫棉中棉所96014在2018―2019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出丰产、抗逆的特点。于2022年在湖北省团风县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2.25万、3.00万、3.75万和4.50万株·hm-2,副区为施肥量,B1~B4处理全生育期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180.0+90.0+180.0) kg·hm-2、(225.0+112.5+225.0) kg·hm-2、(270.0+135.0+270.0) kg·hm-2和(315.0+157.50+315.0) kg·hm-2,探索不同处理下该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中棉所96014的第一果枝节位、单株果枝数、株高以及公顷铃数、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3.00万和3.75万株·hm-2下的籽棉和皮棉产量较高。施肥量对单株果枝数、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有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一熟春棉(鲁棉研37号)为对照,研究棉饲两熟模式下3种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对早熟棉鲁棉532棉田周年产量和效益,及其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明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饲两熟模式下鲁棉532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与一熟春棉相比,鲁棉532棉饲两熟模式虽然棉花产量降低9.1%,但周年总投入降低了8.0%,周年纯收益显著提高了67.5%;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显著减少,但是单位面积总铃数与春棉相当;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透光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含盐量和pH降低,但与春棉差异不显著。棉饲两熟模式下,适当增大鲁棉532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加群体总铃数,从而提高籽棉产量和周年效益。当棉花密度为9.0万株·hm-2时,周年收益、籽棉产量、总铃数和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分别比7.5万株·hm-2、10.5万株·hm-2提高5.4%、4.5...  相似文献   

9.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棉田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豫东地区棉花与花生、大豆、甘薯、芝麻、向日葵、糯玉米间作栽培模式,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棉花农艺、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间作作物株高的增高棉花的生育期延长,株高增高,单株成铃数、铃重、衣分及籽棉产量下降;6种间作模式中,以棉花与花生间作的总产值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35 844.9 元·hm-2和16 497.7 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