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的“韭”以及与“韭”有关植物的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开始,在历史典籍中整理出“韭”以及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植物的特征进行研究,确定“韭”的原植物是百合科葱属的韭,学名是Alliumtuberosum Rottl。同时,整理出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16 个,确定了4 种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韭”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的考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今论古,对历史典籍中记载的“韭”进行分类学研究,认为“韭”类植物在中国先民的生活中,具有祭祀用品和植物性食材2 种功用。这2 种功用在距今2000 多年前已经被中国先民确定。这2 种功用的植物学基础是“韭”类植物自身的物候学特点,以及在这类植物中含有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2.
玉簪花是目前国内常见的观赏植物,同时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记载。为研究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玉簪”以及与“玉簪”有关的植物的原植物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地位,通过整理在历史典籍中出现的“玉簪”,以及与该名称相关的植物的原始记载、原始插图等各种信息,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思想,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确定“玉簪”的原植物为百合科玉簪属的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对“玉簪”原始资料的整理,揭示尽管中国先民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植物分类体系,但是依然准确而清晰地记述了不少重要的植物分类学信息。同时,根据“玉簪”的“傅面助妆”的记载,整理出中国古代妆容中主要饰品胭脂的植物性原料,结合先民对“玉簪”的认识,揭示出“玉簪”原植物本身的植物学特点,是该种植物为人类选择使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葱”是中国现代餐饮行业常见的调味品与食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葱是何时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记载的葱共有哪些?这些问题,到目前依然未知。本项研究从2000年前的周朝相关历史文献开始,逐一整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文献中出现的“葱”,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现代的植物形态学与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葱”有关的植物名称共24个,并确定了其中21个名称所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葱属植物的研究,首次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说明,早在1500年前的唐代,中国先民已经明确而清晰地认识到“葱”的“药食同源”现象;同时,该项研究也首次从植物学的角度,探讨了“葱”与“五荤三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荠”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与“荠”相关的植物名称,比如《诗经》、《周礼》等。为了确定这些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明确历史上对这些植物在形态特征方面的描绘与记载,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手段开展工作,并得出结论认为“荠”古今同名,学名是现代分类群中十字花科的荠,拉丁名为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同时也确定了其他5 个与“荠”有关的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学名。对“荠”及其相关植物的研究,从植物学的角度揭示出,“药食同源”是中国先民深入认识和利用该类植物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的综合统一;对“荠”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人们主动认识植物学、运用植物学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苋”是现代中国人习见的野菜种类。目前对“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宏观与微观,涵盖了“苋”类植物的种质资源、种子特性、植株的生理学特性、光合特性以及医药功能和药理的研究等。但是,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对“苋”这一名称所代表的原植物却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历史典籍中与“苋”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与“苋”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开展分类学的研究工作,厘定原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发现,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苋”有关的植物名称有17个,在对这些名称所代表类群的形态学特征对比后发现,这些名称可以归并入3 个科中,分别是苋科、马齿苋科和大戟科。被放置在苋科的植物包括苋属的白苋与红苋、牛膝属植物和青葙属的鸡冠花;马齿苋科的植物为马齿苋属的马齿苋;大戟科的植物为铁苋菜属。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先民已经认识到了“苋”类植物的食用功能;中国人明确地将马齿苋确定为单独类群的时间,比欧洲早800年。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芹”对应的植物原型,理清该类植物的分类状况,对在历代典籍文献中记载的与“芹”有关的植物名称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对现代相关类群的了解与认识,采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这些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古至今,有关记载中与“芹”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名称共有15个,确定了其中9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2)中国先民在认识“芹”类植物的时候,关注的主要性状是根的色彩,并首次提出原因,认为是受到属于现代分类群中伞形目名贵药用植物人参的影响;(3)这类植物的种子体积较小,在中国先民的相关研究及描述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7.
"藻"是现代植物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单独的大类,现代研究认为藻类植物包含十多个门。对于该类植物的历史,以及中国先民对其认识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为了能够弄清楚这些植物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系统搜集整理在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藻"有关的植物名称及其特征,并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尝试解读。研究发现,在历史典籍中共有9个与"藻"相关的植物名称,研究后确定了7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最后解读了中国先民对于"藻"的认识,揭示出"藻"的药用价值与食用价值是中国先民关注这一类植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需求,为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支撑,从文献计量角度对全球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现状及态势进行分析。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检索策略,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文献发表量、文献主要贡献国家、机构、期刊及发文量较高的作者H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8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文章发表量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的整体势头。美国和中国是文献主要贡献国家,文献量和总被引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但美国及欧洲国家的篇均被引数量高于中国。从全球来看,中国科研机构在发文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的文章篇均被引数量高,达到10以上。对2016—2018年的高被引文献(Top10)进行内容分析,并通过高频词共现主题聚类可视化分析。从论文影响力及主题词规模2个维度表征领域内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植物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组学分析”、“植物生殖发育调控”是近年来植物科学的高关注度研究方向,主题内容与前期的需求调研相符,初步预测这些研究方向将对农业创新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1栽培植物品种概念的形成和演变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是现代品种概念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曾尝试以不同方式对植物进行分类,但其分类方法往往是以植物的形态结构、器官功能、生活习性和用途等方面为依据的,不能反映出植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得植物分类存在很大的人为随意性.  相似文献   

10.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11.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专利保护的一个分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由国务院行政部门依法授予专利申请人或其权利继受人在一定期间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权利。人们习惯上使用的“专利”一词还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已被授予专利权的某项发明创造,二是指记载发明创造内容的专利文献。植  相似文献   

12.
为更系统地了解中国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以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工具,对1991—2021年发表的植物抗病基因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抗病基因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研发单位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发文86篇;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刊登文献数最多,共87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河北农业大学的刘大群,共发文38篇;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抗病基因”,共出现226次;突现词分析中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无毒基因”(9.707)。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抗病基因研究的技术手段、抗病性相关的化学成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结束了在荷兰植物考察的行程,笔者独自飞往伦敦继续考察。这是笔者第二次访问英国,上一次是1992年。当时曾初探邱园,但只是惊鸿一瞥,印象不深,深以为憾。这次有机会仔细参观邱园,收获不小。心仪已久的植物园凡是进行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学者都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Royal Botanic Carden, Kew),因为它是世界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心,已有240多年历史,收藏和出版了许多植物学文献。40多年前笔者在中山  相似文献   

14.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集药用、观赏、科研为一体的珍稀濒危植物,孢子繁殖是其繁育的主要方式,然而因自然繁殖的困难,探究人工繁殖的途径成为其研究热点,且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进步,其在生物学特性和繁殖培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桫椤科植物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的查阅、整理和归纳,总结出近年来针对桫椤科植物的孢子、配子体形态发育以及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展望桫椤繁育技术的应用前景,为促进其扩大繁殖、产业化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中国榕属(Ficus L.)植物区系、分类学和资源信息的补充,本文提供了贵州榕属植物41种,13变种,1亚种及1变型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谢华  莫家伟  陈翔 《种子》2011,30(10)
作为对中国桑科植物区系、分类学和资源信息的补充,本文提供了贵州桑科植物8属、55种、16变种、1亚种及1变型的名录及产地分布.  相似文献   

17.
家庭养花有个特点,就是易形成某一种或某一类的“花热”,目前“多肉植物热”可以说正在形成中。去年仅上海引入的新种就近200种,而且这种势头越演越烈,并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名称混乱。有不少引进种没有汉字名称,只有拉丁学名(日本用片假名表示的也是学名),令广大爱好者深感困惑。  相似文献   

18.
棕榈植物的栽培,在我国南方已广为发展。“南方棕榈协会”成立以后,使其在园林绿化及室内盆栽等方面的应用更加推广。目前国内有关棕榈的书籍,多以描述其分类学为主,但要知道如何养育棕榈,必须了解其基本构造及生理特点,从而进一步研究它的栽培方法和应用范围。本文正是应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首次对近年来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报道的化感植物、化感物质以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等进行总结,认为:(1)中国有关荒漠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该区菊科、豆科、蔷薇科、玄参科、禾本科等科属中发现具有化感潜势的植物。(2)荒漠植物化感物质释放的途径以自然挥发为主,这主要与其生长环境有关,鉴定出的化感物质有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等化合物。(3)最后指出荒漠生态系统中化感植物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确定合理的荒漠植物保护措施及荒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海棠树种资源的园林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海棠素有“国艳”之美誉,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悠久,文史底蕴深厚。但目前对海棠树种资源缺乏系统整理,园林绿化应用仍局限于少数传统种类和品种,开发利用的途径也比较单一。依据相关文献,概述了中国园林绿化中已经应用或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海棠树种资源的分类学归属、主要植物学特征和观赏特征,总结了海棠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阐述了海棠树种在古典和现代园林中的配置方式和应用形式,指出了海棠树种资源在园林应用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对策,展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