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云斑(鱼回)(Lesucur)又称褐首鲶,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鱼回)科,为美洲鱼类.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云斑(鱼回)体型短,前部宽肥,体后部稍侧扁。体表光滑无鳞。鲜活时体色黄揭色或金黄色,身体背部及体两侧  相似文献   

2.
云斑(鱼回)和斑点叉尾(鱼回)是同属不同种的叉尾(鱼回)科鱼类,该鱼原产于美国。它适温广、杂食性、生长快、易捕捞。为增加北方地区养殖品种,1987~1988年我所从武汉引进此鱼进行养殖与繁殖。为了进一步了解叉尾(鱼回)科(Ictaluridae)的云斑(鱼危)(Ictalurus nebws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鲶科(Siluriclae)的鲶鱼(Parasilurus asotus)及(鱼回)科(Bagridae)的乌苏里(鱼危)(L.ussuriensis)  相似文献   

3.
云斑(鱼回)[Ictalurus ncbulosus (Lesucur)]又称褐首鲶、隶属鲶形目、(鱼回)科,原产于美洲,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八十年代初移入我国.  相似文献   

4.
云斑(鱼回)(Ictalurusenebulcsus)亦称褐首鲶,原产于美洲,是美国淡水养殖食用鱼类之一。为了发展优质鱼类新品种,提高优质鱼的产量,我所于1987年6月从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了云斑(鱼回)。并进行了引种养殖试验。经过四年多的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鱼具有适温广、食性杂、抗寒、抗病力强生长快、易饲养、易捕捞,而且营养丰富,肉质鲜嫩、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农业部水产局,湖北省科委、湖北省水产局的支持和帮助下,1984年8月,湖北省水产研究所通过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王嘉生博士的帮助,从美国引进云斑(鱼回)(褐首鲶)。  相似文献   

6.
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了新的淡水养殖品种褐首鲶(云斑(鱼回))和沟鲶(斑点叉尾(鱼回)).1986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将这一引进成果转让给湖北省野芷湖水产良种场开发,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这两种鲶鱼属杂食性,对食物中动物蛋白含量要求不高,可以植物蛋白为主,而且生长快、肉质好,并具有在低温下(零度)越冬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云斑(鱼回)(IctaIurus nebuIosus)原产美洲,是美国池塘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80年代初期,该鱼移入我国,在长江以南地区生长发育良好,有迅速推广的趋势。云斑(鱼回)是典型的温水性鱼类,适合南方养殖,而且肉质佳,味道鲜美,是一种很好的食用鱼。为将其引到东北高纬度地区。使其驯化成为一个养殖品种,并在我市生根落户,我们从1987年开始,用了5年时间,开展了对该鱼的养殖试验,并将其充分暴露在高寒低氧,粗食的条件下,以考验其  相似文献   

8.
沟鲶(斑点叉尾(鱼回))、褐首鲶(云斑(鱼回))原产于美国,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居首位。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8月首次从美国引进这两种鱼,1985年列为农牧渔业部,湖北省科委“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这两种鱼具有适温广(0—39℃),杂食性,生长快,耐低氧1—2ppm,易饲养,疾病少,易捕捞,产量高,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鹰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1998年进行河道网箱养殖草、鳊鱼获得成功之后,1999年又在信江河(鹰潭段)之锦江捕捞队范家滩进行云斑(鱼回)网箱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1989年10月22日试验湿法运输云斑,总运程921公里,历时8小时11分,成活率100%。一、材料、方法亲鱼取自乌鲁木齐市郊35公里处的区水利厅昌吉水土改良试验场的一口1.2亩水面的主养美洲(鱼回)的成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鱼回)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鱼回),隶属鲶形目,鲶科。斑点叉尾(鱼回)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等特点。我们于近年进行了斑点叉尾(鱼回)成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常顺 《淡水渔业》2004,34(6):47-48
云斑(鱼回)又称褐首鲶,该鱼外型酷似黄颡鱼,具有适温广、食性杂、产量高、易饲养、易捕捞、肉质鲜美等优点.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欢迎的优良水产养殖品种,尤其是利用配合颗粒饲料驯养,能够适应规模化、集约化人工养殖需要,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美洲鲶、沟鲇,属鲶形目、(鱼回)科,原产于美国,其商业化养殖占美国有鳍鱼类总养殖产量的50%~85%,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后,因其具有生长速度比较快、肉质细嫩、销售价格较高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水产养殖业者的欢迎.2000年我国斑点叉尾(鱼回)开始出口美国,2005年1月就占美国市场6%,并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更是加快了我国斑点叉尾(鱼回)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鱼回)爱德华菌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曾被称为爱德华氏菌"GA7752"群,有研究也将其称为(鱼回)爱德华氏菌或(鱼回)爱德华菌,是多种鱼致病的主要病原菌,1976年,在美国斑点叉尾中首次发现,可引起斑点叉尾肠道败血症和黄颡鱼"红头病"等。(鱼回)爱德华菌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暴发,流行水温24~28℃,主要感染(鱼回)科鱼类。为更好地防治该病,笔者开展了消毒剂对(鱼回)爱德华菌的杀菌实验,筛选出较好杀菌效果的消毒剂,以期为(鱼回)爱德华菌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立 《科学养鱼》2023,(9):81-83
<正>斑点叉尾(鱼回)简称(鱼回)鱼,隶属鲇形目、(鱼回)科。(鱼回)鱼体光滑无鳞,具有肉质细嫩和无肌间刺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该鱼由美国引入国内,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池塘、网箱中进行商品鱼养殖。由于(鱼回)鱼适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淡水水域养殖,因此在广东、湖北、四川、河南、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份已形成规模化养殖。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江西省吉安市进行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示范养殖试验,旨在示范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养殖斑点叉尾(鱼回)鱼种的生产情况。试验在3口2亩大小的池塘内进行,放养密度为斑点叉尾(鱼回)鱼苗8000尾/亩(即120000尾/公顷),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或15000尾/公顷)。经109天饲养,斑点叉尾(鱼回)苗从平均1克/尾长至39克/尾。养殖的平均毛产量为斑点叉尾(鱼回)269千克/亩(4038千克/公顷)和白鲢50千克/亩(750千克/公顷)。斑点叉尾(鱼回)和鲢鱼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6.8%和6.4%。投喂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斑点叉尾(鱼回)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0.96:1。养殖的平均净收入为人民币1646元/亩,平均经济回报率为62.3%。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豆粕型饲料和80:20池塘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鱼回)展示了良好的生长、摄食和饲料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7.
就我国斑点叉尾(鱼回)出口受阻谈水产品质量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FDA于2007年6月28日作出决定,鉴于近来多次在中国输美水产品中发现违禁药物残留,FDA于当日起严查包括斑点叉尾(鱼回)在内的四种中国输美水产品,美国的这一举动导致国内水产加工厂对斑点叉尾(鱼回)的收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到年底或者明年,美国方面若不"解禁",加之10~11月份是斑点叉尾(鱼回)大量上市的季节,如无出口消化,国内市场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严重打击我国正日渐兴起的斑点叉尾(鱼回)养殖产业。对此,我刊就斑点叉尾(鱼回)药残问题采访了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副主任吴光红研究员和朱晓华工程师。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鱼回)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鱼类,也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产量约占美国淡水鱼产量的一半以上,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鱼回)养殖,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鱼回)鱼原产于美国,隶属于鲶形目(鱼回)科,又名美国鲶鱼。该鱼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群体产量高,能适应寒地各种养殖水休养殖的新品种。我场于1988年从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经几年的研究和试养,取得了成功并掌握了大量的技术数据,为寒地推广奠定了基础。这项成果于1993年11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专家们认为:“美国(鱼回)鱼可作为名贵特产鱼类在寒地大面积推广。”但由  相似文献   

20.
2005~2007年,我们在济宁市水产名优良种研究试验推广基地连续3年开展了斑点叉尾(鱼回)繁育工作,累计繁育优质(鱼回)鱼苗20余万尾,总结出了适宜本地开展的规模化(鱼回)繁育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鱼回)繁育技术的成功。现将2007年度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亲鱼的来源及选育1999年10月,从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引进美国斑点叉尾(鱼回)原种1万尾,平均尾重10 g,进行专池培育。2004年开始筛选个体较大、体质健壮、体形体色正常的成鱼作为亲鱼,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