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用0.2 mol.L-1柠檬酸/柠檬酸钠(摩尔比为1∶1)复合淋洗剂对污染土壤中铬的淋洗效果,及淋洗过程中C(rⅥ)和C(rⅢ)以及弱酸可提取态的含量随淋洗时间的变化,污染土壤取自于沈阳市沈北新区铬渣堆放场地污染土壤。结果表明,在该复合淋洗剂的解吸附与络合的双重作用下,总铬的短时间去除效率较高,淋洗8 h和24 h的去除率分别为33.6%和36.0%,其中淋洗24h时C(rⅥ)和C(rⅢ)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8.5%和30.0%。淋洗过程中土壤中铬的形态发生了重新分配,弱酸可提取态占总铬比例增加,从而有利于铬在土壤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2.
模拟酸雨对土壤重金属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模拟酸雨作用下,研究了酸雨对不同Cd污染程度下土壤重金属Cd释放和形态分布、转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浸泡土壤后,土壤pH值高于酸雨浸泡前的土壤pH值和模拟酸雨的pH值,表明土壤表面存在质子的消耗,这可能与硫酸根的专性吸附释放羟基和矿物表面的质子化有关.酸雨浸泡土壤能增加土壤活性态Cd的含量,酸雨酸度越大,土壤Cd含量越高,Cd的活化能力越大.当昆山土壤pH值平均由7.20下降到6.42时,Cd的活化率增加了0.34% ~ 3.29%,因此,在昆山土壤酸化严重的背景下,其土壤重金属Cd的活化趋势明显,由重金属Cd释放而对人类和生物造成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中氟迁移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柱淋洗法,研究不同铝氟摩尔比下苏打盐碱土中氟的迁移过程及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施铝后,能够明显降低淋洗液的pH值,与空白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淋洗次数和铝相对含量的增加,pH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铝氟摩尔比作用下,氟在碱土中的迁移动态及总淋失率存在较大的差别。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1∶1处理的每次淋失率变化较缓,(1∶2)~(1∶4)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1∶5)~(1∶7)处理明显下降。与对照相比,苏打盐碱土上施用硫酸铝可以降低氟在土壤中的总淋失量,进而可以减少土体中的氟向地下水中的迁移,降低人畜通过饮用地下水而带来的摄氟量。但是氟总淋失率的降低程度与铝的相对含量有关,其中1∶4铝氟处理的总淋失率相对较高,而1∶1处理的淋失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添加硫酸铝后苏打盐碱土的pH值变化、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数量变化、土壤胶体带电性变化及土壤自身铝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淋洗模式下干旱区盐渍土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开展室外土柱模拟淋洗试验,选择间歇淋洗与连续淋洗两种淋洗模式,分析不同灌水总量和不同灌水频次相互组合条件下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灌水量相同情况下,间歇淋洗滤出液的电导率高于连续淋洗,间歇淋洗的淋洗效果好于连续淋洗;(2)灌水量不同条件下,滤出液体积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多,灌水量越大盐分淋洗效果越好;(3)淋洗结束后,土壤pH值较淋洗前均有下降,与土壤盐分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灌水量越大,脱碱效果越好。在本试验条件下,盐分淋洗效果以15L分3次给水的间歇淋洗方式最优,淋洗效率为11.58g/L,土壤pH值均由8.42下降到8.07。可供制定维持农田水盐平衡的节水灌溉制度以及盐碱地改良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田土壤重金属淋洗剂筛选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不同淋洗剂在不同淋洗条件下对重金属淋洗效果的影响,采用振荡淋洗法对比研究4种淋洗剂(柠檬酸(CA)、酒石酸(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和氨三乙酸三钠盐(NTA))不同浓度、淋洗时间、pH和固液比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Pb、Cd、Cu和Zn的淋洗效果及单因素最佳淋洗条件下土壤淋洗前后重金属不同形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A和TA的最佳淋洗浓度为0.3mol/L,EDTA和NTA为0.05mol/L;CA和NTA的最佳淋洗时间为480min,EDTA和TA为720min;4种淋洗剂的最佳淋洗pH均为3,最佳固液比均为1∶20。单因素最佳淋洗条件下,EDTA对土壤重金属去除效果最佳,对Pb、Cd、Zn和Cu的去除率分别为67.4%,61.0%,13.8%和76.0%;NTA效果次之,去除率分别为41.6%,42.4%,9.9%和54.3%。土壤重金属去除率随淋洗剂pH的降低而升高,随固液比的增加而增加,随淋洗剂CA与TA浓度增大而增大。淋洗剂对土壤重金属的解吸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解吸过程为化学解吸,且解吸反应速率受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淋洗剂浓度控制。土壤重金属在淋洗剂作用下的解吸速率为Cd>Pb≈Zn≈Cu。EDTA和NTA淋洗显著降低土壤中Pb、Cd、Zn和Cu铁锰氧化态和有机结合态的含量,CA和TA显著降低Pb、Cd、Zn和Cu铁锰氧化态的含量。淋洗剂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为EDTA>NTA>CA>TA。  相似文献   

6.
模拟酸雨对酸性土壤铝溶出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采样、酸雨模拟试验和样品分析,研究了我国南方酸沉降区主要土壤类型在模拟酸雨影响下,土壤中铝离子释放及铝形态转化的特点。结果表明,酸雨淋洗造成土壤中铝离子释放;酸雨pH值越低,则铝离子释放量越大。酸雨淋洗还造成土壤中铝形态发生变化;酸雨pH值越低,则土壤中羟基态铝和腐殖质铝含量越低,交换态铝含量越高,从而导致土壤中的铝对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7.
阳离子与金霉素在土壤中竞争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有研究表明,不同土壤对金霉素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同时其Kf值与土壤吸附平衡溶液pH之间显著负相关[1]。作为两性抗生素,金霉素在不同土壤溶液pH下的解离状态或存在状态不同,其随介质pH不同而呈阳离子、一价阴离子、二价阴离子或兼性离子状态,从而导致了其在4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室土柱法,在3种pH(4.0,5.5,7.5)淹灌和降雨条件下,研究了非饱和土壤中氟离子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不同pH降雨、淹灌条件下,随着淋洗时间的增加,淋滤液中的可溶性氟含量逐渐增大,特别是pH5.5和pH7.5淋滤液中氟的变化规律明显。淹灌条件下淋滤液中氟含量低于降雨条件下淋滤液的氟含量。淋溶前后土壤表层的氟含量变化明显,淋滤后表层土壤表现为淋溶状态。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氟存在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土壤可溶性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镍生态阈值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验室获得的毒理学数据建立土壤生态阈值需通过老化-淋洗因子校正以消除外源添加的人工污染与野外实际污染的差异。该文利用基于中国土壤的17个物种的镍毒理学数据建立镍土壤生态阈值并利用老化-淋洗因子对数据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淋洗效应在pH值大于8.5的土壤中尤为显著,除个别土壤外,淋洗因子(LF)值均大于2;老化效应在碱性土壤(pH值>7.0)中更为显著,且老化因子(AF)值随着土壤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值、有机碳含量(OC)、阳离子交换量(CEC)可分别控制镍生态阈值变异的86.2%、9.0%和4.1%。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镍生态阈值的最重要因子,基于土壤pH值和OC的2因子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土壤镍生态阈值,其相关性达到95.2%,利用该研究获得的两因子模型并依据土壤性质参数可预测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镍生态阈值。  相似文献   

10.
土壤吸附可溶性有机碳(DOC)对土壤有机碳的循环转化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明确田间实际情况下盐碱水田土壤对DOC的吸附规律,选取吉林西部不同盐碱程度的5块水田土壤(P1、P2、P3、P4和P5),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在静止条件下培养70天,模拟研究了土壤在自然状态下对不同浓度DOC的吸附特征,分析了理化性质对DOC最大累积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DOC的吸附速率在试验初期较快,然后逐渐减弱并达到平衡,Elovich方程可描述土壤对DOC的动力学吸附特征,且适用于土壤对不同浓度DOC的吸附。DOC的等温吸附特征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好,从方程参数看各样地土壤吸附能力有明显差异,表层吸附能力大于底层。碱化度和pH是影响土壤最大累积吸附量的主要因素;黏粒含量越高的土壤最大累积吸附量越大;有机质促进了土壤对DOC的吸附。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DOC在盐碱土壤中迁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