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鞘腐败病与稻穗包颈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鞘腐败病(Acrocylindrium ory-zae Saw.),是水稻常见病害,以剑叶叶鞘上发病最为普遍。武宁县晚稻二季发病重于一季,早稻很少发生。笔者在田间病虫调查时发现,包颈的稻株易诱发叶鞘腐败病。为探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稻叶鞘网斑病原是鱼台县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次要病害,仅零星发生。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品种的更换,近几年来逐渐有发生严重的趋势。1999年全县发生面积3000hm2,病株率24%,减产11%左右。该病主要为害叶鞘,致使叶鞘干枯,严重者可导致病鞘上部叶片枯死,影响水稻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通城县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近年来稻赤斑黑沫蝉在水稻上的为害越来越严重,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稻赤斑黑沫蝉吸食稻株茎、叶汁液,造成水稻减产15%~4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稻赤斑黑沫蝉也为害玉米、甘蔗、油菜等。据观察,个别玉米田也受害较重。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13.5mm,黑色狭长,有光泽,前翅合拢时两  相似文献   

4.
稻(水稻、陆稻)株的枯心和白穗直接或间接影响稻株产量(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稻株枯心和白穗的形成因素诸多,对其正确进行识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稻枯心 (一)稻真枯心 1、稻螟枯心 稻三化螟造成枯心的,是因咬断稻株心叶基部,使心叶失水、褪色、纵卷,进而变黄干枯;早期叶鞘不枯黄,叶鞘内无虫粪,拔起时断处平齐。  相似文献   

5.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1H)诱发水稻产生对纹枯病的抗性。离体条件下,1.0mmol/L BTH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BTH叶面或灌根处理四叶一心期水稻幼苗,并将植株第2、3和4叶离体接种纹枯病菌,水稻叶片纹枯病病斑长度明显下降,BTH诱发苗期水稻产生抗性的最佳诱导期在处理后的3—5天,最佳浓度为0.1mmol/L,BTH灌根处理诱发抗性的效果较好。用BTH溶液叶面喷雾处理成株期水稻倒二叶后离体接种纹枯病菌,倒二叶、倒一叶和剑叶上病斑长度显著低于对照,最佳诱导期在处理后3—5天。用BTH处理苗期水稻第2叶或成株期倒二叶,可使未经处理的苗期水稻第3和4叶以及成株期水稻倒一叶和剑叶上纹枯病病斑长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8月22日开始,在鱼台县西南部稻田陆续发现水稻植株死亡现象,并造成至少100hm2绝产。截至笔者发稿时,发生面积已达0.53万hm2。经鉴定该病为水稻菌核秆腐病菌中的小黑菌核病菌(Sclerotiumoryzae)所致。该病最初在近水面稻株基部的叶鞘表面产生黑褐色至黑色小病斑,由此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纵向黑色条斑,并逐渐扩大,成为边缘不明显的不规则形大斑,病部在叶鞘内侧也同样变色,多个病斑融合,严重时叶片枯死。病斑扩展侵染茎基部,使其成段变黑软腐,使水分运输中断,稻株未熟早枯,常引起倒伏。在腐朽的叶…  相似文献   

7.
病小麦根腐病[ 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Shoem.]近年在河北北部麦产区发生普遍,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一大障碍.迁安市2001年种植小麦2.3万hm2,小麦根腐病发生面积达1.7万hm2.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减产30%~70%.l 为害小麦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小麦根腐病为害,为害幼苗和成株期的根、茎、叶、穗以及种子.感病严重的播种后不能发芽或发芽而幼苗未出土便变褐而死;受害轻时病苗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叶片发黄.  相似文献   

8.
冀北玉米大斑病发生条件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苞叶,是北方春玉米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近年承德地区种植的豫玉22号等玉米品种发病较重,植株发病率100%,减产达30%.  相似文献   

9.
水稻小球菌核病的发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粳稻面积增大,施肥水平提高,小球菌核病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株受害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黑褐色的小斑点,渐渐向上发展成黑色细条斑,且逐渐扩大,随即侵入内层叶鞘和茎秆,在茎秆上形成线条状病斑。严重时,使茎秆基部变黑,最后受害部位的组织腐朽变红褐色,致使枯死,因而引起千粒重降低,空壳率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新病害——紫鞘病的症状及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紫鞘病又名紫鞘黄叶病、紫杆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病普遍,病株减产15%左右。病因曾有生理性、跗线螨、叶鞘腐败病诸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通城县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越来越大,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田间诊断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水稻分蘖期,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为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田间发病时,远望可见到每穴内有若干稻株开始萎缩,发病田间呈一簇一簇.  相似文献   

12.
唐承成 《植物医生》2002,15(3):21-22
稻叶鞘腐败病是水稻孕穗至抽穗期由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的真菌侵染剑叶叶鞘的病害。剑叶叶鞘受害后 ,致使秕谷粒增加 ,千粒重降低。若形成包穗或半包穗 ,损失更重。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限于部分乡镇的局部田块发生 ,危害不严重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及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 ,现已成为我县发生面积逐渐增大 ,危害逐渐加重的新病害。1998年发生面积0.25万hm2,占全县栽插面积的30.1% ,平均减产5.12% ;1999年发生面积0.30万hm2,占水稻栽插面积的37.8% ,未防治的损失7.58% ,2000年发生面积0.34万hm…  相似文献   

13.
稻叶鞘腐败病(AcrocyIindrium oryzae Sawada)是我县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发生面积有所扩大,为害程度加重。1987年我县早晚稻深受其害,重病田甚至颗粒无收.为了解其发生规律,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我站于1988~1989年在早、晚稻上开展了叶鞘腐败病的研究工作,现整理如下。一、叶鞘腐败病对产量的影响1988年早稻成熟期,选浙幅802等当家品种各600穗,按不同发病程度分成五级,考察各级穗部经济性状。各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全株无病,抽穗正常;1级:1/4以下剑叶叶鞘发病,抽穗基本正常,只有少量秕谷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水稻叶鞘腐败病病原菌Sarocladium oryzae,在水稻各生育期和植株不同部位的叶鞘上之致病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该病原菌不仅在水稻各生育期发生危害,还能侵害叶鞘、谷粒、叶片中脉等。水稻剑叶叶鞘受害,常呈现为典型叶鞘腐败病病斑以及"紫鞘"或"紫鞘黄叶"症状。病谷常引起秧苗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湿度为70%(RH)。但发病对温湿度要求并不甚严格。适当的氮、磷、钾配比和适量施用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氮肥过多或缺乏均会加剧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明显差异,但与水稻类型无关。以病原菌分生孢子液对21个常见杂草和野生稻接种,其中属于禾本科的15个种可引起发病。经田间调查,该病原菌也在自然条件下侵染若干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秆潜蝇为害损失测定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2~1993年试验表明,早稻稻秆潜蝇株为害率与产量损失率具有密切相关性,关系式为Y1=0.467+0.5139X。水稻剑叶、倒2叶、倒3叶被害,以剑叶受害产量损失最大,其次为倒2叶和倒3叶。影响产量主要因导致穗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3%,经济允许为害株率为5%。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浙江省北部的麦-早稻-晚稻的三熟制地区,麦类赤霉病菌在麦收后能侵染早、晚稻的穗部和稻株基部叶鞘。经取样测定,8块田的平均穗感染率20.63%,谷粒感染率为5.51%,稻株基部感染率为19.38%。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翌年早春稻桩产生的玉米赤霉子囊壳,是在晚稻生长后期已被该菌侵染所致。除外,在水稻上还分离到弯角镰孢、同色镰孢和单阳镰孢。本试验采用小麦粒、琼脂培养基作为诱发镰孢属菌株产生分生孢子和禾谷镰孢的有性世代子囊壳,在菌株鉴定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59年5月間,在杭州早稻生长的前期,叶片和叶鞘上发現一种新的病害。病斑最初暗綠色,以后呈黑褐色,带棱形,病斑的外形与稻瘟病有些相似,严重时引起稻株的枯死。  相似文献   

18.
水稻大螟为害规律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螟田间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明确了大螟的趋边集中为害行为.幼虫侵入水稻方式以从剑叶叶鞘缝侵入和从剑叶叶鞘处咬孔侵入为主.幼虫为害水稻造成白穗,随为害茎节的升高而加重,以穗茎节为主,占80%左右,其次是穗茎下第一节.一至四龄幼虫为害均能造成水稻白穗,以二龄为害造成白穗为主,平均为86.7%.据此提出了大螟的测报调查方法,防治时期应在水稻破口期和卵孵高峰期,以及轻发年份田边挑治、重发年份全田用药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据观察一代二化螟化蛹地位的变动与水稻品种特性密切相关,在杂交水稻稻株上一代二化螟化蛹地位多在健株叶鞘内,所在叶位多在当时生育期稻株顶部以下2—8叶。调查测定:桂朝二号、泸科三号等杂交稻品  相似文献   

20.
罗元  梁宁 《广西植保》2003,16(4):11-1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自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新发现报导以来 ,在广西迄今仅知玉林、容县、武宣、武鸣、恭城、贵港和合浦等县市已有发生。但北流市隆盛镇自 2 0 0 1年晚造起也有此病分布。该镇平坡村坡尾组 2 0 0 1年晚造杂交母系秧田发病约 0 .2 hm2 ,2 0 0 2年早造杂交稻制种田发病 2 hm2 以上 ,晚造一般杂交稻病情便更重并估计使稻谷减产 75 0 kg/hm2左右 ,且在该镇香圩制种点也发病 2 0 hm2以上。  据初步调查 ,在隆盛镇水稻从苗期到分蘖期均可感病 ,但以分蘖期最重。水稻分蘖期发病 ,稻株叶片自上而下逐渐枯萎 ,最后稻茎基部的茎节和叶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