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宪明  马华升 《种子》1992,(6):8-12
本试验利用精确的改良β—极限糊精法测定杂交稻干种子内部的α—淀粉酶活性,发现始穗期不施用赤霉素所产生的种子内酶的活性很低,特别是在胚乳中α—淀粉酶的活性为○或接近○,制种始穗期喷GA显著提高杂交稻干种子中预存的α—淀粉酶活性,常规施用剂量下产生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比对照高3-10倍,而且大部分集中在胚乳中。4年制种试验中的汕优和威优组合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均呈现相同趋势。用多种不同的外源抑制剂在籽粒乳熟-黄熟期施用对汕优63干种子内α—淀粉酶活性有相反的影响,其中以1000 ppm的MH、2.4-D、CCC抑制作用最强,整粒种子内的酶活性为○。此外,杂交稻亲本三系种子中α—淀粉酶的产生对始穗期GA处理的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不育系(V20A)和保持系(V20B)对GA比较敏感,而恢复系(测64)对GA基本不敏感。比较二种不同α—淀粉酶活性测定方法,用改良β—极限糊精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均明显优于传统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杂交稻内高α—淀粉酶活性对播种品质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胚乳代谢超前性错误”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大麦α-淀粉酶抑制基因对小麦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肖世和  陈孝 《作物学报》1998,24(6):763-767
α-淀粉酶活性的调控是小麦生产和加工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比较了大麦,小麦,黑麦和小黑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对小麦α-淀粉酶作用的等电聚焦电泳图谱,并测定了具有大麦α-淀粉酶抑制基因或小麦种子休眠基因的发育种子内源α-淀粉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大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可在小麦遗传背景中抑制α-淀粉酶-1活性。小麦种子萌动时,α-淀粉酶抑制蛋白使α-淀粉酶-1受到抑制,α-淀粉酶-2-的合成以及整个发芽  相似文献   

3.
以燕麦为原料进行发芽处理,接种微生物制成燕麦发酵产品,研究了发酵过程中β-葡聚糖、游离氨基酸、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探究燕麦酵素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及抑制类型,考察了燕麦酵素中的营养素与α-淀粉酶活性抑制效果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燕麦发酵时间的延长,燕麦酵素中β-葡聚糖、游离氨基酸、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发酵96 h达到最高。燕麦酵素对α-淀粉酶有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到72.27%,IC_(50)=30.96 g/L,动力学分析表明,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的燕麦酵素,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类型都属于混合型抑制。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燕麦酵素中总酚及总黄酮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呈显著正相关(P<0.05),β-葡聚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的正相关性不显著。燕麦酵素是一种开发前景广阔,具有较好营养性和抗氧化性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本文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叶茶、大黑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5个云南大叶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超过30%(干重),分别为35.4%、31.2%、34.8%、37.6%、31.7%;总儿茶素含量均超过20%(干重),分别为24.5%、26.2%、29.7%、32.3%、22.7%;主要儿茶素单体中ECG、EGCG、EC含量较高,以ECG和EGCG所占比例较大,C、EGC、GCG含量较低,均未达到1%。儿茶素组分5个品种均以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所占比例较大,占茶多酚总量比例在54.49-72.18%之间、占总儿茶素含量的比例在76.53-84.58%。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较高,主要儿茶素单体中以酯型儿茶素为主,但是不同品种间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除GCG)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茶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驰 《茶业通报》2003,25(4):161-163
研究表明,氧化损伤与许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病、癌症及衰老密切相关。茶是一种为大众喜爱的饮料,自古以来其保健功能就深受人们关注。研究表明茶对多种包括肿瘤、冠心病在内的慢性病的预防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茶抗氧化作用对癌症的预防,体外试验中发现茶多酚对红细胞溶血、MDA、H202生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用茶多酚、茶色素处理HepG2肝肿瘤细胞引起GST和QR活性升高;其单体茶红素和茶黄素对HepG2肝肿瘤细胞中QR亦有增高。在整体动物中发现茶多酚对ODC活性升高和某些抗氧化酶的“耗竭”有预防作用;饮茶显著减少多种脂质过氧化小分子产物的生成;诱导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见到多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增高。茶多酚、茶色素对GSTl—1、l—2、3—3均有诱导作用。此外,吸烟者高危人群干预试验也证实多种试验茶都对总抗氧化能力有明显提高。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机理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能中断或阻止脂质过氧化、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功效有关。茶色素可抑制LDL氧化修饰和血管细胞粘附,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GSH-Px活性,具有良好的抗血凝、促纤维蛋白原溶解和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Cu、Fe、Zn和Pb对玉米种子萌发率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玉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铜、铁、锌、铅重金属离子对玉米种子萌发率及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重金属溶液(Cu2+≤0.5 mmol/L,Fe3+≤2 mmol/L,Zn2+≤1 mmol/L,Pb2+≤0.05 mmol/L)促进玉米萌发;铜、铅离子对淀粉酶活性有促进作用,锌离子对淀粉酶活性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灭菌复合基质栽培人参,对人参根系分泌物进行原位收集,依次用水和甲醇提取人参根系分泌物,合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分为水相和乙酸乙酯相2部分,设计不同浓度,采用室内培养,研究其对4种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和胚轴、鲜重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人参根系分泌物对4种药用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是有差异的。其中对大黄和水飞蓟种子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对大黄下胚轴和鲜重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中低浓度促进。对水飞蓟种子上下胚轴和鲜重表现为水相促进乙酸乙酯相抑制。人参根系分泌物水相中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牛蒡种子的萌发和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乙酸乙酯相抑制牛蒡种子萌发和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水相促进下胚轴的伸长,乙酸乙酯相抑制下胚轴的伸长,与对牛蒡鲜重的影响是一致的。人参根系分泌物水相高中浓度抑制白花草木犀种子的萌发,而低浓度促进其萌发。乙酸乙酯相高中浓度时促进白花草木犀种子的萌发,低浓度抑制种子的萌发,这与对种子α-淀粉酶活性影响基本一致。人参根系分泌物抑制下胚轴的伸长和鲜重的增加。因此,人参根系分泌物对4种药用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并且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浓度密切相关,种子萌发与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种子鲜重与下胚轴伸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茶多酚的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茶叶中茶多酚的生理作用及提取方法,对茶多酚在温度60,70,80,90℃下进行在2,4,6 h时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在高温长时间作用下有效成分(EGCG)明显破坏,90℃下作用6 h,EGCG损失达到59.8%。因此,对茶多酚的研究需要避免高温长时间作用。  相似文献   

9.
葡萄糖和ABA对小麦胚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种子的萌发特性与胚对ABA的敏感性和α-淀粉酶表达之间的关系,比较了葡萄糖和ABA 对不同生理状态的小麦离体胚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葡萄糖对未成熟胚、休眠成熟胚和不休眠成熟胚的萌发均有促进作用;葡萄糖能够抵消ABA对胚萌发的抑制作用,对于不休眠成熟胚,葡萄糖可以减轻ABA对胚根发生的抑制作用,但对随后的形态发生无影响.葡萄糖可以抑制小麦胚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表达;ABA可以抑制未成熟胚与休眠成熟胚中α-Amy-1的表达,但在不休眠成熟胚中则诱导α-Amy-1表达.因此,小麦离体胚的萌发特性、胚对ABA敏感性和α-淀粉酶的表达均与生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活性电泳方法,以常用的甘薯品种“北京553”为研究材料,对甘薯块根中β-淀粉酶的部分生化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甘薯块根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0℃,其温度稳定性范围为0~60℃,最适pH值为5.2~6.5,而pH值为3.0~8.0时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考查金属离子对甘薯块根中β-淀粉酶的影响时发现,Ca2+与Zn2+对β-淀粉酶的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带的变化不产生任何影响,Cu2+对β-淀粉酶同工酶的活性表现出了轻微的抑制效应,Pb2+对β-淀粉酶同工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大,Hg2+几乎抑制了β-淀粉酶各同工酶的全部活性。对萌芽过程中甘薯不同部位的β-淀粉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甘薯块根中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幼芽中活性较低,而须根中几乎检测不到β-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小麦穗发芽与内源α-淀粉酶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抑制内源α-淀粉酶活性是解决小麦穗发芽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对11份普通小麦以及1份人工合成抗穗发芽六倍体小麦RSP的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进行了分离克隆与序列测定。并与核酸数据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相当保守,一致性达到94.83%,仅在少数位置出现单碱基的替换或单个碱基的插入。在22份对比材料中,编码序列的229、272、397、415、427、430bp位置处,发生频率为9.1%的单核苷酸替换,是潜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  相似文献   

12.
蜂花粉是一种来源广泛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蜂产品。以茶花粉乙醇提取物为对象,研究蜂花粉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茶花粉提取物具有较强α-淀粉酶抑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为 8.94 mg/mL,对α-淀粉酶的抑制类型为可逆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为1.31 mg/mL。芦丁与茶花粉提取物复合能提高茶花粉提取物抑制α-淀粉酶活的能力,而没食子酸与茶花粉提取物复合降低了茶花粉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维生素C对花粉提取物抑制α-淀粉酶活的能力有显著的减弱作用,且两者复合表现的负协同率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为蜂花粉的综合性加工利用及天然α-淀粉酶抑制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粮食科研工作中,常常要进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去年我们发表了用进口染料汽巴克隆兰3GA 染色马铃薯淀粉做底物,测定发芽小麦α-淀粉酶活性。由于这种染料国内现已很少进口,制成的染色淀粉成本很高,尽管该法有简便、快速等优点,仍难以在国内推广应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用国产活性染料代替汽巴克隆兰3GA 染色,制成一种兰色粉末状的底物,对小麦中α-淀粉酶相对于这种底物的最适 pH 值、温度,及适宜的底物用量进行了测定,做了重现性实验,并分析了与降落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10个云南大叶茶新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季节(春、夏、秋)茶叶中儿茶素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研究10份大叶茶新材料儿茶素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儿茶素各组分都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EC、EGC春、夏、秋茶的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CG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GCG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秋茶>春茶。除春茶材料5和8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除夏茶中材料3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以及材料6变化规律为EGCG>ECG=EGC>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秋茶中所有儿茶素组分的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GC>ECG>EC。10份大叶茶新材料三季EC、EGC、ECG、EGCG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73-1.83%、1.96-4.96%、2.76-3.22%、8.57-9.57%,各组分含量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为EGCG>ECG>EGC>EC。三季儿茶素品质平均指数材料7最高,材料6最低;三季中,十种材料夏茶品质指数最高,其次是春茶、秋茶。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10个云南大叶种新材料间,不同季节不同儿茶素组分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吉林延龄草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生理活性及种子中抑制物质的去除方法,采用乙酸乙酯、甲醇、水提取吉林延龄草种子并测定其提取物对白菜、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用温水(25,35,45℃)浸种并测定各批次浸提液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吉林延龄草种子浸提液(乙酸乙酯提取液除外)对白菜幼根及胚轴,水稻幼根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物质的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吉林延龄草种子水提取液(C)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高于甲醇提取液(B)的生物活性,吉林延龄草种子乙酸乙酯提取液对白菜和水稻幼苗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吉林延龄草种子经乙酸乙酯、甲醇溶液提取后,再经蒸馏水提取获得的水提液Ⅱ(E)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减弱;温水浸泡可将其内源抑制物质浸提出来,且随着浸种时间的增加,浸提液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呈现先增加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2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5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65.89%和25.69%,3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3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82.14%和59.93%,4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2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90.62%和83.86%.综合分析表明,吉林延龄草种子中存在活性较高的内源抑制物,用45℃温水浸泡可有效除去种子内源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末,E.A.Roberts 等在红茶中发现茶黄素,并认为“发酵”中的氧化作用主要局限于 L—EGC、L—EGCG、而 L—EC 仅起载体作用。潼野庆则等在 Roberts 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认为 L—EC 不是载体,也是氧化基质之一。儿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在 TF 与红茶品质的关系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一致认为 TF 对品质的影响极其  相似文献   

17.
香果树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帆  梁宏伟  熊丹 《种子》2007,26(10):21-23
研究测定了濒危珍稀植物香果树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及一些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种子在吸水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趋势是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淀粉酶的活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在种子萌发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在发芽发生后,α-淀粉酶的活性迅速大幅度上升,β-淀粉酶的活性反而缓慢下降。这些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最终导致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用降落值差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小麦发芽籽粒不同部位的α—淀粉酶活力。结果表明,在小麦籽粒发芽过程中,随着发茅程度的加重,α—淀粉酶以胚端为中心由近及远地逐渐向其他部位扩展,酶活水平相应地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使地衣芽孢杆菌信号肽序列实现异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将地衣芽孢杆菌中编码耐高温α-淀粉酶的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2b的T7启动子下游,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菌株经乳糖诱导后,在上清液中能够检测到淀粉酶活性。表明该芽孢杆菌淀粉酶基因5′端信号肽序列能够将大肠杆菌中的重组α-淀粉酶引导到胞外,完成分泌表达。同时,用该信号肽序列还实现了甜蛋白monelli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20.
镉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水稻秀水11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较小,只有在高浓度镉胁迫下发芽率才受到明显影响。随着镉胁迫浓度的提高,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淀粉酶活性明显降低。镉胁迫对水稻种子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芽,α-淀粉酶大于β-淀粉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