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豫农棉31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30 000、35 000、45 000、55 000、65 000株·hm-2)对豫农棉31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单位面积结铃数、衣分呈增加趋势,茎粗和铃重呈下降趋势,单株果枝数、籽棉产量、霜前花率和纤维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则先上升后下降。综合考虑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豫农棉3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为新疆地区进一步探索提高棉花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新陆中76号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7.5万、10.5万、15.0万、18.0万、22.5万、25.5万株·hm-2)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株高与始果枝节位高度越高,单株主茎叶片数、果枝、蕾、花、铃越少,铃重越轻;棉花种植密度以15.0万株·hm-2,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是18.0万株·hm-2;密度对纤维长度影响较小,高密度栽培时断裂比强度下降,马克隆值变小。早中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在15.0万~18.0万株·hm-2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对Z1112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机采超宽膜3行和6行2种模式和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对早熟陆地棉品种Z1112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机采棉3行13.5万株·hm-2密度下,籽棉产量为4 999.5 kg·hm-2,单株个体优势最强,生育期最短为134 d,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明显降低,而第一果枝始节位、衣分、纤维品质等性状随密度变化差异较小;6行18.0万株·hm-2条件下,籽棉产量最高为5 548.5 kg·hm-2。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长江流域适宜的棉花栽培模式,研究了2个播期(A1:5月10日,A2:5月30日)和4个种植密度(B1:5.25万株·hm-2,B2:7.50万株·hm-2,B3:9.75万株·hm-2,B4:12.00万株·hm-2)互作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10日播期获得的籽棉产量和衣分均优于5月30日播期,并在密度为9.75万株·hm-2时籽棉产量最大;棉花纤维品质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密切,但在5月30日播期下棉花纤维品质相对较好。在生产中,应依据实际生产条件选择相应的栽培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赣早5号在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赣早5号空间成铃分布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15000株/hm2、37500株/hm2、60000株/hm2、82500株/hm2、105000株/hm2、127500株/hm2),定期测定棉花各器官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等农艺性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株型结构由松散型逐渐变为紧凑型;单株干物质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籽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产量最高,达到3707.01 kg/hm2,且其株型具有较大的成铃空间,单株成铃数也较高。综上所述,赣早5号的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时拥有更好的株型结构,单株成铃率高,产量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辽棉52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方法]以辽棉52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辽棉52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并筛选适宜种植密度。[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秆直径、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棉花株高及衣分呈增加趋势,第1果枝着生高度、单株果枝数、霜前花率、籽棉产量、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则先升后降。综合考量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辽棉5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05 000株/hm2。[结论]该研究可为棉花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于鲁西南气候条件的、效益最佳的短季棉种植模式,为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短季棉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鲁西南棉花的种植效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以单价转抗虫基因常规夏棉品种鲁棉532为研究对象,以蒜套棉(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德棉998)作对照,设置蒜后直播和麦后直播2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当地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势方面,蒜套棉处理比短季棉直播处理略好;9月10日,短季棉直播处理的单株果枝数、结铃数、吐絮铃数均少于蒜套棉处理;蒜后直播、麦后直播模式的籽棉产量均低于蒜套棉模式,但两者用工均减少90.4个·hm-2,物化投入均减少792元·hm-2,纯收益分别增加3 775和1 775元·hm-2。综上,鲁西南蒜套棉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较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但用工较多,物化投入大;短季棉直播可明显减少管理用工,降低植棉物化投入,使纯收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AW04在新疆南疆早中熟陆地棉区生育期为138 d左右,植株塔形,Ⅱ式果枝,棉铃卵圆形,单株结铃7.1个,铃重6.2 g。2016―2017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中熟陆地棉区域试验中,2年结果平均AW04的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5 763.0 kg·hm-2、2 410.5 kg·hm-2、2 355.0 kg·h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4 mm,断裂比强度32.8 cN·tex-1,马克隆值4.2;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本文简要介绍了AW04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中棉所100是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2016―2017年对中棉所100进行了不同的栽培密度和整枝方式探讨。结果表明,中棉所100是一个易于管理的棉花品种,在4.50万株·hm-2、6.75万株·hm-2、9.00万株·hm-2、11.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均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减少整枝或者不整枝,均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并且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变化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