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橡胶树炭疽病菌的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从我国海南和云南橡胶主产区分离到22株橡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观察表明其中存在尖孢炭疽菌,ITS序列分析进一步证明侵染我国海南和云南橡胶的炭疽菌为胶孢炭疽和尖孢炭疽。ITS序列多样性分析表明,15株尖孢炭疽菌之间遗传差异较小,7株胶孢炭疽菌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正>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近期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以便为兜兰炭疽病的大田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人员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获得的兜兰炭疽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半知菌类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9~36℃,最适温度27℃;产孢温度12~36℃,最适温度30℃。胶孢炭疽菌菌丝在55℃下处理20分钟死亡,孢  相似文献   

3.
蒜薹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河南新乡发病蒜薹上分离到一株炭疽病菌,依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蒜薹炭疽病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3~7,最适pH 7。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为4~7,最适pH 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本研究是首次报道了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4.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5.
苦瓜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鉴定海南岛苦瓜种植区的苦瓜炭疽病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采自海南岛的炭疽病菌进行了鉴定,并初步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将来自海南苦瓜炭疽病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来自台湾、陕西和墨西哥的炭疽病菌同源性最高。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9~12,最适pH为10;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5~8,最适pH为6;黑暗有利于孢子的萌发。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也是苦瓜炭疽病菌病原菌,光照和pH是影响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葡萄炭疽病菌种类和遗传特征,给深入研究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不同地区的26株葡萄炭疽病菌通过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上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Clustalx 1.83和MEGA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菌落为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呈绒状或絮状,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圆筒状,单孢,无色;测得病菌ITS序列为500 bp左右,鉴定病原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不同地区葡萄炭疽菌的r DNA-ITS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比较近,但是各菌株间存在着遗传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差异与地理来源和品种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紫山药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药炭疽病是危害山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30%~85%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炭疽菌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enigma)和兰科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complex)的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和Colletotrichum sojae聚在一起,支持率分别为89%、80%、87%、94%、88%和91%。这是关于喀斯特炭疽菌、暹罗炭疽菌、隐秘炭疽菌、C.plurivorum和C.sojae引起山药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致病性测试表明,6株菌株均能对山药离体叶片致病,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暹罗炭疽菌致病力最强,喀斯特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plurivorum或C.sojae致病力中等,隐秘炭疽菌致病力最弱。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和致病性分化存在差异,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漆树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彤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86-290
采集感染炭疽病的漆树病叶,组织分离得病原菌纯培养,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性和寄主范围将其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现,漆树炭疽菌菌丝生长与时间呈直线相关,菌丝在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达到90 %时才能萌发,连续光照可以促进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的增加,菌丝在pH 3~12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为6.0。漆树炭疽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葡萄糖、果糖为碳源以及以天门冬酰胺、丙氨酸为氮源时,其菌丝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引起万宁长丰镇槟榔炭疽病的病原菌,并筛选出7种有效防治药剂。采集种植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致病性进行测定,再结合形态特征观察以及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常见药剂对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对胶孢炭疽菌菌落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022 mg/L,其次为97%戊唑醇、97%腈菌唑、95%吡唑醚菌酯、98.3%嘧菌环胺、97%三唑酮、96%肟菌酯,EC50值分别为:1.316、3.680、3.779、29.605、35.730、125.092 mg/L。鉴定万宁长丰镇槟榔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咪鲜胺、戊唑醇对胶孢炭疽菌毒力强。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戊唑醇2 000倍液,咪鲜胺1 000倍液2种药剂对槟榔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可以作为槟榔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药剂。本研究结果可为槟榔炭疽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血藤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病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防治大血藤炭疽病,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病果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孢子大小测定和鉴定。显微镜镜检的病原菌特征表明,引起大血藤炭疽病的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测微尺测量大血藤炭疽菌的孢子大小为5.2~6.5 μm×13.0~33.8 μm,结合寄主和病原特征,表明引起大血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大血藤炭疽病,可以通过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来减少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重庆加工型辣椒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比较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采自重庆石柱县和綦江区等加工型辣椒主产区的炭疽病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采用平板生长速率法对分离培养的病原菌进行6种常用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病原鉴定结果:从加工型辣椒果实病样分离纯化得到16个菌株,其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胞等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经致病性测定,确定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0%烯肟·戊唑醇和45%咪鲜胺对炭疽病菌的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_(50)分别为0.147 3 mg/L和0.213 6 mg/L,可为田间药效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引起云南草果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分离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草果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ITS,TEF,ACT和GAPDH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明确7种杀菌剂对草果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防治药剂筛选结果显示,对于禾谷镰刀菌,所选的7种杀菌剂中京彩的防治效果达到93%以上。对于胶孢炭疽菌,代森锰锌在田间推荐量区间内可以实现百分百防治。蓝楷、京彩、施灰乐低浓度时对胶孢炭疽菌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90%以上。推荐京彩、施灰乐,代森锰锌和蓝楷作为云南省草果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13.
八月瓜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病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凯里学院植物园的八月瓜炭疽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病害分析,简要提出针对八月瓜炭疽病的防治措施。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孢子大小测定和鉴定。显微镜镜检的病原菌特征表明,引起八月瓜炭疽病的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测微尺测量八月瓜炭疽菌的孢子大小为12.5~20 μm×3.75~7.5 μm,结合寄主和病原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引起八月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凯里学院植物园八月瓜炭疽病的致病菌,可以通过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来减少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丰富的艾纳香内生真菌资源,筛选出抗性生防菌株,用于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发现,通过水琼脂法对海南产艾纳香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通过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采用滤纸片法评价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对细菌的抑制活性,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评价艾纳香内生真菌对植物炭疽菌的拮抗作用。本研究共分离鉴定出191株内生真菌,分属于27属,45种,其中优势菌属为DiaportheParaphomaEctophomaPenicilliumTalaromycesHypoxylonPhomopsisColletotrichumFusarium。抗细菌活性结果显示,ClonostachysFusariumDiapothe属活性较强。抗炭疽病菌试验显示,TalaromycesEctophomaPenicillium属活性较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海南产艾纳香内生真菌种类的多样性,并首次对其进行了抗病原菌活性筛查,获得的活性菌株可作为微生物源菌剂开发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
<正>苹果炭疽病又名苦腐病、晚腐病,在我国辽宁、陕西等省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尤其在黄淮和华北地区发病较重。20世纪60、70年代,主栽的苹果品种发病率普遍在30%左右,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质量,给果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发病原因:引起苹果炭疽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胶孢炭疽菌(图1)(无性阶段)和子囊菌亚门围小丛壳(有性阶段)。胶孢炭疽菌枕状分生孢子盘埋生寄主表皮之下,无刚毛,成熟后突破表皮。圆柱形分生孢子梗平行排列,分生孢子无色且单胞。围小丛壳子囊孢子无色单胞,自然情况下少见。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苹果树的病残体等部位越冬,也能在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调查中发现在咖啡苗圃以及咖啡幼树中出现的一种疑似咖啡褐斑病的病原菌以及发生条件,本研究通过采集咖啡病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分离,同时利用引物ITS1/ITS4及H3F/R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最后利用平板培养法测定不同温度、光照和pH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终共分离获得5个分离物,其菌落特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无明显差异,形态特征与尾孢相一致。5个菌株均能对中粒种咖啡致病,再分离获得的菌株其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特征均符合尾孢特征。ITS及组蛋白H3基因序列分子鉴定结果表明,ITS树不能鉴别5个菌株的分类地位,尤其CF13的分类地位。而基于H3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5个待鉴定菌株与11株咖啡生尾孢菌C. coffeicola聚为一支。结合分离物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菌(C. coffeicola)。培养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3℃~35℃,最适温度为25℃~28℃;菌丝体生长的pH值为3~11,最适pH值为6~7;光照条件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甘蔗赤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ITS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蔗赤腐病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病原真菌(CF-1、CF-2、CF-3、CF-4、CF-5),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F-1和CF-4均能引起与田间病害一致的症状,通过ITS1和ITS4对致病菌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菌株CF-1与KU933924.1相似性达到99.00%,CF-4与MH854879.1相似性达到99.42%。综合病害症状观察、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甘蔗赤腐病病原菌CF-1鉴定为镰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将CF-4鉴定为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 (Sacc.) E.W. Mason.]。  相似文献   

18.
旨在明确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甜菜立枯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的甜菜立枯病植株为试材,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甜菜幼苗根部上分离出的菌株L1,菌丝呈白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型,有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多为单细胞少数有隔膜。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引起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甜菜立枯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9.
橡胶树炭疽病主要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是影响橡胶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菌功能缺失突变体的构建是研究病菌致病分子机理的有效手段。为了获得充足的胶孢炭疽菌突变体用于解析其致病机理,本研究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AGL-1农杆菌OD_(600)=0.8、胶孢炭疽菌孢子浓度为10~6个/mL、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100μmol/L时,共转化48 h,可使转化效率达到480个转化子/106个孢子。基于这个体系,构建了一个库容量为861的T-DNA突变体库。随机挑选8个转化子进行PCR验证,结果均为阳性。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1株致病力下降的突变体,对其进行TAIL-PCR扩增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得到一个750 bp序列进行序列测定。通过与野生型菌株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确定了T-DNA的插入位置。为进一步研究橡胶树胶孢炭疽菌致病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油茶是贵州玉屏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近年来,炭疽病危害日益严重。为了防治油茶炭疽病,本研究采用林间病情观察、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及多基因分子鉴定的方法,对分离的3株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系统鉴定。在ITS-CAL-GADPH 3基因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3株病原菌与ICMP10643*、ICMP-10646*两炭疽属模式菌株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枝且置信度为99%,结合其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依据林间观察结果与玉屏油茶的生长发育规律,提出了防治油茶炭疽病的关键时间。玉屏油茶炭疽病种类的分子鉴定可为抗病种质的分子育种及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