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良姜根茎的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正、反相色谱分离纯化高良姜化学成分,运用核磁及质谱等技术鉴定其结构;采用CCK-8法建立H2O2损伤SH-SY5Y细胞模型,筛选高良姜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从高良姜根茎中分离得到22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素-4′-甲醚(1)、高良姜素(2)、山柰酚(3)、3,4′-甲氧基-3′,5,7-三羟基黄酮(4)、山柰酚-3-甲醚(5)、5,7,3′,4′-四甲氧基儿茶素(6)、二氢山柰酚(7)、柚皮素(8)、乔松素(9)、环氧松属素查尔酮(10)、(4a S, 7S)-7-hydroxy-1,4a-dimethyl-7-(prop-1-en-2-yl)-4,4a,5,6,7,8-hexahydronaphthalen-2(3H)-one (11)、4-异丙基-1,6-二甲基萘(12)、curcuminol D(13)、补骨脂酚(14)、(3R,4S)-4羟基蜂蜜曲霉素(15)、相对-(3R,3′S,4R,4′S)-3,3′,4,4′-四氢-6,6′-二甲氧基(3,3′-双-2H...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八角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质谱法(MS)和核磁共振法(NMR),对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到了7种化合物,分别为Nortrachelogenin-8′-O-β-D-glucopyranoside(1)、Dihydrobuddlenol B(2)、Naringenin-4′-O-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L吡喃鼠李糖(4)、Benzeneethanol-4-O-β-D-glucopyranoside(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6)和莽草酸(7)。【结论】从八角枝叶中分离得到7种化合物,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抗炎活性研究糙叶五加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XAD-4、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常规柱色谱技术结合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技术(DART-MS)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通过常规柱色谱从糙叶五加根皮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β-谷甾醇(2)、海松酸(3)、(+)-芝麻素(4)、洒维宁(5)、丁香苷(6)和刺五加苷E(7);另外,通过实时直接分析质谱与标准图谱比较推测糙叶五加根皮中可能存在taiwanin C、10-羟基-2,8-癸二烯-4,6-二炔酸、3,7,11-trimethyl-2,6,10-dodecatrienoic acid、咖啡酸和stigmast-7-ene-3,6-diol。结论化合物3,4,5,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瓦山安息香Styrax perkinsiae Rhed树皮提取物的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对瓦山安息香树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文献报道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Oleanolic aldehyde acetate(1)、乙酰齐敦果酸(2)、(7R,8R,8R')-3,3'-dimethoxy-7,9'-epoxylignane-4,4',9-triol(3) 、9-hydroxyl pipemnol(4)、7'R-hydroxylariciresinol(5)、7'-methoxy-laricireslnol(6)、Uridine(7).[结论]化合物3~7为首次从安息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苦瓜茎叶中葫芦烷三萜化合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叶碟法测定了苦瓜茎叶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的拒食活性.从苦瓜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种葫芦烷三萜化合物,(19S,23E)-5β,19-epoxy-19-methoxy-cucurbita-6,23-diene-3β,25-diol(化合物1)、(19R,23E)-5β,19-epoxy-19-methoxycucurbita-6,23-diene-3β,25-diol(化合物2)和3B,7β,25-trihydroxyeucurbita-5,23-dien-19-al-3-O-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3).生测结果表明,它们对小菜蛾幼虫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种化合物(p=1 000 μg/mL)分别处理甘蓝叶碟后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12 h后,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在选择性试验中的拒食率分别为80.63%、63.26%和77.57%,在非选择性试验中的拒食率分别为77.88%、55.40%和73.01%.  相似文献   

6.
史茹茹  史资  陈新  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6):176-178,202
[目的]研究茄叶斑鸠菊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大孔树脂层析、Sephadex LH-20和ODS反相层析等方法,对茄叶斑鸠菊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了6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O-β-D-glucopyranosyl-(2S,3R,8E)-2-[(2'R)-2-hydroxypalmitoyl amino]-8-octadecene-1,3-diol、1-O-β-D-glucopyranosyl-(2S,3S,4R,8E)-2-[(2'R)-2-hydroxypalmitoyl amino]-8-octadecene-1,3,4-triol、Soya cerbroside I、(2S,3S,4R,8E)-2-[(2'R)-2-hydroxy tetracosanoyl amino]-8-octadecene-1,3,4-triol、(2S,3S,4R,8E)-2-[(2'R)-2-hydroxypalmitoyl amino]-8-octadecene-1,3,4-triol、(2S,3S,4R,8E)-2-[(2'R)-2-hydroxypentracosanoyl amino]-8-octadecene-1,3,4-triol。[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茄叶斑鸠菊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茄叶斑鸠菊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种类,并鉴定其结构。[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大孔树脂层析、Sephadex LH-20和ODS反相层析等方法,对茄叶斑鸠菊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了6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Incaspitolide D、Ineupatolide、Incaspitolide A、8β-angelyloxy-3β,4β,14-trihydroxy-5αH,6βH,7αH-guai-1(10),11(13)-diene-6,12-olide、caryolane-1,9β-diol、8β-angelyloxy-4α-hydroxy-14-oxo-5αH,6βH,7αH-guai-2,10(14),11(13)-triene-6,12-olide。[结论]6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为茄叶斑鸠菊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紫茎泽兰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茎泽兰全株进行分离鉴定,得到14个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3β-20(29)-烯基-3-羽扇豆醇硬脂酸酯(Ⅰ)、达玛烷-20,24-双烯-3α-乙酸酯(Ⅱ)、十七烷酸甲酯(Ⅲ)、(1S*,6R*,7R*,10R*)-杜松-4-烯-7-醇(Ⅳ)、表木栓醇(Ⅴ)、2-脱氧-2乙酰氧基-9-羰基泽兰酮(Ⅵ)、正二十三烷醇(Ⅶ)、豆甾醇(Ⅷ)、2,2′-(1,4-二萘基)双(苯并恶唑)(Ⅸ)、7-羰基泽兰酮(Ⅹ)、阿魏酸(Ⅺ)、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Ⅻ)、(-)-(5S*,6S*,7S*,9R*,10S*)-7-hydroxy-5,7-epidioxycadinan-3-ene-2-one(ⅩⅢ)、邻羟基桂皮酸(ⅩⅣ),其中化合物Ⅰ、Ⅳ、Ⅸ为首次从紫茎泽兰中分离得到。采用孢子萌发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Ⅰ对霜疫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86.9μg/mL。  相似文献   

9.
利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等现代色谱分离手段,从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甾醇类化合物,1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及与文献值分析对照,鉴定出它们分别是麦角甾-5,22-二烯-3β-醇、麦角甾-7-烯-3β-醇、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醇、(2S,3S,4R,2′R)-2-(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octadecane-1,3,4-triol。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金花茶花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C18反相色谱柱、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金花茶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同时运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得到8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桉脂素,2)(+)-diasyringaresinol,3)(+)-isoeucommin A,4)Pinoresinol 4-O-glucoside,5)7S, 8R, 8 ′R-(-)-lariciresinol-4′-O-D-glucopyranoside,6)(+)-Isolariciresinol 9-O-β-D-glucopyranoside,7)(+)-Isolariciresinol 9′-O-β-D-glucopyranoside,8)3′, 4-O-dimethylcedrusin。本实验8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运算放大器的零点漂移、逆变桥功率开关管的特性不一致等原因会使逆变器输出交流电压中含有直流分量。对于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各模块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不一致会在模块间产生较大的直流环流。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和抑制方法,通过对逆变器基准正弦波直流分量的高精度数字调节,相应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以抑制直流环流。试验结果证明,本的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甲醇提取,经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提取分离活性成分,通过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为蜂斗菜素(Ⅰ)、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Ⅱ)、蒲公英甾醇(Ⅲ)、2-acetyl-5,6-dimetboxybenzofuran(Ⅳ)、8β-metboxyeremophil-7(11)-en-6α,15;8α,12-diolide(Ⅴ)、euparone(Ⅵ)、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Ⅲ~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ODS、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从瑞香科(Thymelaeaceae)拟沉香属(Gyrinops)植物柳叶拟沉香(Gyrinops salicifolia Ridl)分离得到9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并采用Elman比色法对全部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柳叶拟沉香中分离的化合物结构分别为:6-羟基-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1)、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2)、6,8-二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3)、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4)、6-羟基-7-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5)、(5R,6R,7S,8R)-5,6,7,8-四氢-5,6,7,8-四羟基-2-(2-苯乙基)-4氢-色酮(化合物6)、5α,6β,7β-三羟基-8α-甲氧基-2-(2-苯乙基)-4氢-色酮(化合物7)、(5S,6S,7S,8R)-2-[2-(4-甲氧基苯)乙基]-5,6,7,8-四羟基-5,6,7,8-4氢-色酮(化合物8)和8-氯-6-羟基-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9)。从拟沉香属植物所产沉香中分离得到以上化合物均未见报道。化合物2,4,8,9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研究西藏沙棘枝叶的化学成分,依据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试验共得到7种化合物:Δ5,22豆甾醇(1),齐墩果酸(2),3'-甲氧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a-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4),表儿茶素(5),对羟基苯甲酸丁酯(6),3,4-二甲氧基-5-羟基-苯酚-1-O-α-D-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1、5、6、7为首次从西藏沙棘中分离得到。[结论]研究可为西藏沙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采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结构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吡喃葡萄糖苷(4-O-β-D-glucopyranosyl-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吡喃葡萄糖苷(4-O-β-D-glucopyranosyl-3,3’-di-O-methylellagic acid,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β-D-吡喃鼠李糖苷(quercetin-3-O-β-D-rhamnoside,4)、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6-C-β-D-glucopyranoside,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和胡萝卜甘(daucosterol,7)。结论:除化合物(3)和(7),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李忠  芦燕玲  黄静  李亮星  李干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09-16110,16119
[目的]研究吉龙草的化学成分。[方法]以浓度75%的乙醇为溶剂对吉龙草样品进行提取,并采用经典层析法进行萃取分离,再运用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和质谱等多种现代谱学方法对吉龙草化学成分的结构进行解析鉴定。[结果]从吉龙草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4)、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5)和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6均首次从吉龙草中分离获得,3~6为首次从香薷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海南油楠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对海南油楠叶的正己烷提取物和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木栓酮(1)、3β-3-壬氧基-12-齐墩果烯(2)、8R,9R-环氧-β-石竹烯(3)、蒲公英萜醇(4)、豆甾烷-5烯-3-醇(5)、麦角甾-5-烯-3-醇(6)、2α,3β,-二羟基-24-去甲基-4(23)-12-齐墩果烯(7)、齐墩果酸(8)和邻苯二甲酸二戊酯(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树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