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种杀虫剂对旱稻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水稻常用杀虫剂对旱稻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毒死蜱、三唑磷、灭线磷、丙溴磷、阿维菌素和杀虫双等6种杀虫剂在不同浓度和时期处理对旱稻孢囊线虫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中丙溴磷、毒死蜱、阿维菌素对旱稻孢囊线虫的孵化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药剂长期处理对2龄幼虫孵化的抑制效果最好,刚分离的孢囊较预先孵化7d后的孢囊对药剂的敏感性低;三唑磷和灭线磷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对孢囊线虫的孵化具有刺激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东泰安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幼虫孵化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大量获得研究所需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预处理条件、孵化温度、低温预处理时间以及田间采样时期对山东泰安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幼虫孵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低温预处理条件下,孢囊浸水处理有利于幼虫孵出;低温预处理后,孵化温度为15℃处理的2龄幼虫孵出率高于20℃处理的孵出率;低温预处理时间为8周的2龄幼虫孵出率最高;6月和8月田间采集的孢囊幼虫孵出率显著高于7月和9月,其中8月采集的孢囊幼虫孵出率最高,为最佳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对燕麦孢囊线虫田间群体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不同温度经历燕麦孢囊线虫的孵化特点,分别于10月初小麦播种时和土壤结冻前即12月底采集大量燕麦抱囊线虫孢囊,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分别测试不同温度对其孵化的影响。小麦播种时采集的燕麦孢囊线虫经5℃恒温处理的孵化高峰期为处理后第10~12周,比15℃恒温处理推迟了约4周;前期置于5℃培养,然后再转至15℃处理的孢囊,5℃处理时间越长,孵化高峰期越滞后;此外,随着5℃低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其总孵化率具有增加的趋势。12月底采集的孢囊在5—30℃条件下均有孵化,其最佳孵化温度为20℃,在此温度下其总孵化率最高,且孵化期最短;25℃以上高温对卵的孵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 mL土壤;4月初为J2发生高峰期,其种群密度为54.6~77.1条/100 mL土壤,且土壤中含壤土比例越高J2数量越大;J2在壤土与砂土比为6:1和1:0土壤中侵入根系的数量最多,单株根系J2数量为672.7~685.0条,且土壤中砂土比例越大J2侵入数量越少,相应地根系内3龄幼虫和形成的孢囊数量也越少;不同土质中不同时期孢囊内虫口减退率不同,但在生长季末不同土质中孢囊内虫口总减退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土质对孢囊内虫口减退率无影响,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5.
 我省在1980年发现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1980—1986年的研究。发现该线虫以雌虫的孢囊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月中下旬孵化出第一代的二龄幼虫,然后幼虫进入大豆根中寄生。第一代幼虫孵化较整齐.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 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 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 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 由于温度较低, 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 温度逐渐回升, 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 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 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 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甘肃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田间侵染动态,于2017年-2019年对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定期定点取样,采用漂浮法、贝曼漏斗法及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土样中和根组织内线虫进行分离计数,研究其繁殖数量与气温、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的数量有3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均出现3个明显高峰,即发生3代,平均世代历期35 d。2018年-2019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均有4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亦出现4个明显高峰,即发生4代。第1代侵染数量最多,是主要危害世代。最后1代侵染数量极少且发育缓慢。在2017年-2019年生长季中,线虫繁殖数量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具有相关性,与累积降雨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冬麦区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河北省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自然环境下的侵染与发育特点,于2009-2012年分别采用漂浮法、浅盘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在3个不同区域对土壤中孢囊和2龄幼虫(J2)以及根系内线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孢囊内卵的发育动态进行检测.在土壤中除6月上中旬未检测到J2外,周年均分离到J2.冬前J2出现小高峰,种群密度为12.3 ~18.6条/100mL土样;在4月上中旬J2大量发生,种群密度为52 ~ 65条/100 mL土样.冬前J2侵入小麦后能够发育至3龄幼虫,3龄幼虫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4龄幼虫的发生高峰在5月中下旬,白雌虫形成高峰期在5月下旬,且1年后孢囊内卵孵化率达到86.5%.研究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省小麦上1年发生1代,关键侵染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大豆根渗出物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中国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根渗出物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越冬孢囊、新鲜孢囊和离体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源品种根渗出物诱导越冬孢囊孵化幼虫数目一开始就显著高于去离子水对照,孵化8 d后显著低于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渗出物诱导新鲜孢囊孵化幼虫数和离体卵孵化率在各材料间的差异表现一致,即抗源品种始终显著低于感病对照,孵化中后期与去离子水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大豆孢囊线虫分子鉴定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在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地采集大豆根际土壤样品65份,应用大豆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孢囊线虫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邯郸的永年、磁县、峰峰,邢台的南和、广宗、清河,保定的南大园、西马池、望都、定州,石家庄的栾城、鹿泉、平山及石家庄市郊,秦皇岛的抚宁、昌黎,唐山的迁西、迁安、丰润的大豆和张家口的红云豆上采集的孢囊线虫的孢囊及其二龄幼虫均为大豆孢囊线虫;卢龙和滦县的样品中没有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的孢囊及其二龄幼虫,且孢囊的检出率与二龄幼虫的检出率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淡紫拟青霉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及2龄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研究了淡紫拟青霉M-14、IPC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及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14滤液及其菌丝内溶物、IPC滤液、ZnCl_2溶液等不同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代谢产物对卵生理活性的影响因试验菌株的不同而异,M-14菌株发酵滤液及其内容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孵化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而IPC菌株的影响则较弱。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在M-14发酵滤液原液及1倍稀释液中均表现为麻痹僵直,线虫死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2h后幼虫死亡率分别达到96.8%和90.5%。将经M-14原液处理24h的幼虫置于清水中,仅有极少数能够恢复活性,证明M-14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杀线虫活性。  相似文献   

13.
An HPLC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termine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and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 in eggs and juveniles ofHeterodera schachtii in cysts extracted from soils. ATP levels in eggs and juvenil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s of hatched juveniles in root diffusate (r=+0.92) in series of soil samples originating from field trials testing different doses of fumigant nematicides. The measured ATP concentrations in the cysts explained 59% of the sugar-yield reduction on these fields,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value based on the hatching test. After fumigation, carried out i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ATP and the adenylate energy charge, (AEC=ATP + 0.5 * ADP)/(ATP + ADP + AMP), decreased greatly within a few days. In a series of greenhouse trials in whichH. schachtii had been parasitized severely byVerticillium clamydosporium and other antagonis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umbers of hatched juveniles and the ATP content of the cysts (r=+0.85), and between the percentages of hatched juveniles and the AEC (r=+0.75). The HPLC method is faster than conventional methods and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viability ofH. schachtii field populations affected by soil fumigation or egg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4.
铵类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寄主体外测定了铵类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J2)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南方根结线虫J2有不同程度的致死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致死效果均显著增加。其中NH4HCO3对J2作用最为敏感,浓度为0.025 mol/L(25 ℃,pH 7.95)时校正死亡率达53.5%,浓度达到0.05 mol/L(25 ℃,pH 8.20)时校正死亡率可达100%,而其他化合物只有在高浓度时致死效果才显现出来。致死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NH4HCO3<(NH4)2SO4<NH4CNS<NH4NO3 <NH4H2PO4<NH4Cl<(NH4)3PO4&#8226;3H2O<(NH4)2HPO4。同时测定了南方根结线虫J2的酸度适应范围是pH4.1~11.0。  相似文献   

15.
为害地黄的大豆孢囊线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害栽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lbosch.,f.hueichingensis Hsiao)的孢囊线虫,经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以及在地黄与大豆间的交互接种试验,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ines Ichinohe,1952)。本文报道了该线虫的主要形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该线虫在北京此区地黄上一年发生5-6代,平均土温24.5℃时完成一代约须27天;20.2℃时约须35天。干燥使孢囊中的卵和幼虫的生命力急剧下降。地黄根浸出液对幼虫孵化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轮作与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线虫的主要措施;D-D混剂处理土壤及热水处理繁殖材料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该线虫除为害地黄外,尚可侵染高黄芩、黄花毛蕊花、比利牛斯金鱼草、小叶野决明和歪头菜等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