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灵贵 《植物医生》2009,22(2):48-49
无公害甜瓜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类型和种类有:①有机肥,如堆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泥肥、饼肥等。②生物菌肥,包括腐殖酸类肥料、根瘤菌肥料、磷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③无机矿质肥料,如碳酸氢铵和尿素、矿物钾肥和硫酸钾、矿物磷肥等。④微量元素肥料,即铜、铁、硼、锌、锰、钼等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为主配制的肥料。⑤其他肥料如骨粉、氨基酸残渣、家畜加工废料、糖厂废料等。笔者主要介绍常用的有机肥和无机肥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硝态氮的淋洗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对影响硝态氮淋洗的灌溉与降水、施肥、土壤性质、植被、耕作等因素的研究结果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硝态氮的淋洗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防止和减少硝态氮淋失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施肥与作物需肥相配合、改进肥料施用技术、平衡施肥、合理限量使用肥料、缓效肥的施用、控制灌溉量,掌握最佳灌水时期以及调整作物类型等。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业土壤固定态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西部地区24种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的固定态铵、固铵能力、全钾、缓效钾、无效钾、交换钾、交换铵、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机质和pH等,研究了它们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平均179mg/kg,占全氮16.6%;土壤固铵能力平均27.8%;土壤固定态铵与固铵能力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钾、缓效钾、无效钾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pH、交换钾、交换铵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重点分析黄土高原长武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2004年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单施磷肥和单施氮肥的产量很低,与对照的产量无明显差异,氮磷钾配施与氮磷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单施磷肥的磷肥利用率最低,为1%;单施氮肥的氮肥利用率为12.5%;氮磷配施的氮、磷肥利用率均较高,磷肥利用率比单施磷肥提高5.7%,氮肥利用率比单施氮肥提高42.1%。氮磷钾配施较氮磷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降低了4.5%,而磷肥利用率升高了2.2%,钾肥的利用率不高,仅为7.3%。单施磷肥只增加土壤磷素含量而降低了氮素含量,单施氮肥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速效磷含量增加了31%,氮磷肥配施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氮、磷配施或氮、磷、钾配施是提高黄土高原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小麦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甘肃省小麦施肥现状,为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与合理施肥提供依据,2008-2009年对甘肃省内定西、陇东、高寒区、沿黄灌区、河西等5个典型生态区农户用肥习惯及用肥量、用肥种类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小麦施氮、磷肥量普遍偏高,钾肥明显不足;不同生态区养分投入比例不协调,春小麦相对施肥比较适宜,冬小麦磷/氮比普遍偏高;小麦主要以施基肥或种肥为主,追肥量相对较少;肥料品种主要以尿素、磷酸二铵、碳酸氢铵和普通过磷酸钙为主,复合肥(小麦专用肥)有一定的施用面积,但总体比例还较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肥处理对旱地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不同水肥处理的玉米试验田块上,分别于玉米,小麦收获后,采取0-120cm层次的土样,分析其有效氮磷的变化,研究水肥梧合对肥料中这两种养分的影响。试验表明,磷肥中残留的磷量与磷肥同量和作物对肥料磷的利用有关:用肥,作物作用少者,第一料作物收获后残量多;否则,残留量少,不管用肥量及作物利用多少,第二料作物收获后,肥料中的残留量已在土壤无迹可寻。试验又表明,NO^-3-N能较灵敏地反映土壤的氮素动态和  相似文献   

7.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小麦对养分的吸收量,同时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幅为111.7%;在单施氮肥、单施磷肥的基础上施有机肥,分别比单施氮肥和单施磷增产32.7%、155.7%.氮、磷及有机肥配施时氮、磷、钾总吸收量均最多,分别增加303.5%、128.6%、238.8%.肥料单施,土壤中的部分养分会出现亏缺,单施氮肥,土壤中磷素亏损100%;单施磷肥,氮素亏损100%.肥料配施,氮素、磷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盈余.农业生产中该区要重视施用有机肥及肥料的合理配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免耕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测定分析,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区施肥对旱作免耕农田土壤酶活性、CO2排放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施肥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高于不施肥处理;氮肥对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的增加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最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受钾肥影响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氮磷或氮磷钾肥配施更能增加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单施钾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氮磷肥配施。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CO2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比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和小平叶片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运用论断法重点以不同肥料配比下小麦体内营养平衡状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豫西旱地小麦的需肥顺序为P>K>N,磷是产量的首要限制因子,施磷效果优于氮肥;(2)不适当的肥料配合不利于样正甚至加剧小麦养分吸收的失衡状态,最佳肥料配比才能改善营养平衡并促进高产;(3)豫西旱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施用高量磷肥,仍不能完全满足小麦对钾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湖北植保》2003,(3):28-28
一忌叶菜类蔬菜施硝铵。小白菜、大白菜、苋菜、蕹菜、芹菜、甘蓝等 ,生长期间易吸收硝态氮肥 ,如施用硝铵 ,绿叶蔬菜吸收的都是硝酸盐类离子 ,食用后易累积中毒。二忌施尿素后浇水。尿素中所含氮成分为酰铵 ,酰铵态氮素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 ,转化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才为蔬菜根系吸收利用。如施尿素后马上浇水或遇到雨淋 ,酰铵态的氮素就会流失。所以尿素无论作蔬菜基肥或追肥 ,都应施后经过 5~ 6d ,使其全部转化后再浇水 ,以免造成损失。三忌反复施用硫铵。在酸性土壤或石灰性菜田中 ,若连续多次施用硫铵 ,会使酸性土壤变得更酸 …  相似文献   

11.
氮肥施用对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长期土壤化学物质投入量的不断增加给土壤造成的“亚健康”现象,更新石灰性土壤不会产生钙亏缺的传统理念,本试验研究了施用NH4Cl、( NH4 )2SO4、NH4NO3和尿素4种常用氮肥对石灰性土壤表层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经NH4Cl、1/2(NH4)2SO4、NH4NO3三种同体积不同浓度铵态...  相似文献   

12.
硝酸磷肥在陕西黄土区对玉米肥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酸磷肥是一种硝态氮、铵态氮、水溶磷和拘溶磷的二元复合肥,在生产过程中添加钾盐为三元复合肥。挪威Norsk Hydro公司的硝酸磷肥在陕西黄土区的肥效,经三年在玉米上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肥相当于等养分的尿素重钙混施肥效的101.9%,磷酸二铵相当于等养分尿素重钙混施肥效的99.5%,但三者的差异在统计上达不到显著水准,即硝酸磷肥、磷酸二铵、尿素重钙混施的肥效基本相当。硝磷钾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也很  相似文献   

13.
韦利 《植物医生》2017,(1):43-44
正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是高密度对虾养殖后期常见问题,易造成对虾蜕壳不遂、软壳,甚至"偷死"。亚硝酸盐是氨氮硝化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养殖过程中池塘粪便等有机质积累、水体溶氧不足等均可导致池塘亚硝酸盐居高不下。一、亚硝酸盐的产生天然水域中,氮的存在形态可粗略地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氮气、氨(铵)态氮、硝酸态氮、亚硝  相似文献   

14.
土娄土固定态铵容量及蓄氮供氮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土娄土各自然层的固定态铵容量,覆盖层、粘化层和黄土母质层分别为(482.2±10.4) mgN/kg、(1134.9±4.0) mgN/kg和(553.0±11.3) mgN/kg土.估算了土娄土覆盖层和粘化层的最大蓄氮量,分别为5 692.5 kgN/hm2和8 475.0 kgN/hm2;并估算出土娄土覆盖层和粘化层在耕作及栽培条件下的最大蓄氮量,它们分别为3 270.0 kgN/hm2和6 975.0 kgN/hm2.15N标记试验结果表明:土娄土"新"固定态铵中有62.1%~78.9%的NH+4来自肥料NH+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娄土覆盖层和黄土母质层中"新"固定态铵的释放率分别为98.32%和95.09%.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培肥方式对黑土供磷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自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地的三个施肥处理:无肥(CK)、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M)的土壤进行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黑土供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K、NP、NPM土壤中的有机磷都能自然矿化,其中CK土壤有机磷矿化能力较弱,而NP、NPM土壤有机磷矿化能力较强,并且种植作物有利于土壤磷的矿化;CK土壤基础供磷能力较弱,施用磷肥可提高CK土壤的供磷能力,而NP、NPM土壤基础供磷能力较强,施用磷肥对土壤供磷能力影响不大;长期种植作物不施磷肥土壤中的磷处于耗竭状态,施NK肥种植作物处理能加剧土壤中磷的消耗;CK土壤供磷能力较弱,作物对土壤磷的依存率较低,对磷肥的利用率高,施用磷肥增产效果明显;NP、NPM土壤供磷能力较强,作物对土壤磷的依存率较高,对磷肥的利用率低,施用磷肥增产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a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自然降水条件、冬小麦—大豆轮作(或休闲)种植制度下,0~400cm土娄土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氮肥,氮的表观利用率特别低,仅0.51%,氮肥配施钾、磷肥,氮的表观利用率为25%~35%,氮磷钾平衡施肥及配施有机肥,氮的表观利用率达到50%;施N肥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移,旱地土娄土长期单施化学氮肥或氮钾、氮磷、氮磷钾肥使土壤NO-3-N大量积累和淋移;氮磷钾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能有效地缓解土壤对硝态氮的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模拟滴灌施肥,研究不同氮肥及磷肥混合施用对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上呈线性减缓分布,不同种类氮肥单施与配施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大;氮磷肥配施较氮肥单施可加速土壤硝态氮随着水分的迁移速度;土壤铵态氮在滴头处浓度最大,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迁移距离为7.5cm。  相似文献   

18.
棉粕腐植酸肥对土壤团聚体、酶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小麦新春38号作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处理:空白对照、等养分复合肥和等养分棉粕腐植酸复合肥,研究了棉粕开发的腐植酸水溶性肥料对土壤团聚体、酶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腐植酸肥处理使土壤团聚体含量向2~0.25 mm和2 mm粒级有显著转移;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对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可显著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腐植酸肥处理能平均提高全生育期0~20 cm土层碱解氮37.27%、速效磷42.24%、速效钾37.02%,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15.55%、速效磷提高61.52%、速效钾提高57.36%。与等养分复合肥处理相比,腐植酸肥处理使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向2~0.25 mm和2 mm粒级均有转移;前期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后期提高壤脲酶活性,提高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可提高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腐植酸肥处理可平均提高全生育期0~20 cm土层碱解氮5.92%、速效磷8.8%、速效钾4.29%,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1.9%、速效磷提高15.39%、速效钾提高8%。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土旱塬区长期定位试验的施肥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1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肥料利用率、土壤肥力及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单施磷肥,对小麦无增产效果,磷肥的利用率为0.4%,磷肥的利润率平均为-1.1;单施氮肥,小麦产量明显增加,氮肥利用率为39.3%,利润率平均为3.0,最高可达4.7;氮磷配施,肥料的肥效、利用率明显高于氮、磷肥单施,利润率平均为1.7。氮磷配施还有利于土壤养分平衡,土壤肥力提高。综合考虑,氮磷配施,特别是90 kg/hm2N和90 kg/hm2P2O5配施是更理想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钾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9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钾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肥能显著提高大豆籽实产量,其效果优于磷肥。循环猪圈肥的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但不能达到显著水平。氮磷钾配合循环猪圈肥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而且有很好的稳产作用。未施磷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迅速下降趋势,随种植时间推移,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速率趋缓。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不施钾肥处理加剧了土壤钾素的消耗,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下降明显;氮磷钾肥并施处理基本能维持土壤钾初始水平;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和循环堆肥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