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2.
3.
4.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其质量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将遥感技术引入到耕地质量评价中,可使耕地评价工作更加科学与客观。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遥感影像,并获取研究区域内100个样本点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耕地养分质量和耕地生产力质量进行评价,构建耕地综合遥感监测评价模型,实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运用该模型对衡水市安平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耕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平县一等和二等耕地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东北部和北部地区;三等和四等耕地数量较多,分布相对广泛,这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差,中低产田仍然存在,在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中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根据评价结果及研究区域的土壤特点,提出了完善灌溉系统建设、加强土壤培肥措施实施的建议,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收集汇总了2019年天津市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分析年度耕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养分变化情况以及2016年以来耕层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化肥投入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对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分析,提出结论与建议,为指导天津市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借鉴国内外耕地质量相关监测体系经验及对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监测指选取、指标监测周期进行了探讨,依据全面性原则、最小数据集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初步建立了我国开放式可选择的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了表征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直接反映耕地现实产能的粮食单产及价格等指标,能全面体现耕地的综合质量并能满足现有主要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需要,而且反映了未来土地资源监测越来越关注人类环境健康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介绍渑池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基础上,通过监测点实地定点取土化验、数据分析及农业生产测产调查,阐述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由此得出了渑池县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结果,并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森林火灾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干扰之一,也是森林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多源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探测中应用,使得森林火灾的早期探测与实时监测成为可能,遥感技术已成为森林火灾监测和防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相关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从灾前、灾时、灾后3个阶段,分析了遥感技术和方法在森林可燃物调查及载量评估、火场态势监测、火险等级预测预报、火烧迹地识别、火后森林受害评估以及植被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现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森林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多源多尺度遥感探测技术如将无人机、雷达、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等互相结合,多方位进行森林火前火后监测,为火险等级预报、森林火灾防控、火后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1993-2003年2个时期的影像数据,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对该地区10年间的耕地变化方式以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0年里,齐齐哈尔地区的耕地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草地的开垦是耕地面积的增加贡献最大,其次是湿地与林地。追其原因是该区域人口急剧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导致本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地形地貌与地理位置的差异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齐齐哈尔地区耕地面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云南省大理市耕地地块不规整、破碎且农作物空间种植结构复杂的特点,结合多源数据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优势,达到准确地提取农作物信息的目的。【方法】 协同BJ-2数据和Sentinal-2数据进行农作物精细信息提取。首先,利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BJ-2数据进行面向对象的图像分割,获得农作物地块信息;其次,在农作物物候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差分析获得关键时相,利用相应时间分辨率较高的Sentinal-2数据获取农作物地类信息,实现基于地块的小春农作物的快速精细提取。【结果】 采用实地调查地块真值与提取地类生成混淆矩阵进行精度验证,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7.4%和0.83。其中,连片种植的农作物如蚕豆和马铃薯提取精度较高,地块细碎且内部种植结构复杂的作物提取精度略低。【结论】 多源遥感数据协同的农作物提取方法,通过高分辨率影像上获得的对象分析单元能很好地对单一地块中的农作物空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分辨率影像由于分辨率偏低所导致的混合像元处错分的不足;不仅能从耕地地块级别获得农作物种植结构,更直观地反映农作物种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提取的精细化程度,有利于精细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管理。 相似文献
15.
多源遥感数据在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本底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的优势,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地面调查,进行水稻种植面积的提取,从而实现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的本底调查。为黑龙江省建立现代农业空间统计技术体系和粮食安全与区域生态保障空间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方法研究,同时也为黑龙江省农业空间统计技术和宏观农业科学决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区域内的耕地质量差异,优化耕地利用与布局,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海省共和县、都兰县和乌兰县的耕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历史及现有文献收集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定级指标并确认权重,通过加权求和法计算定级指数并划分级别,得到定级结果。与常用的特尔菲法定级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森林算法得到的变量重要性(I)范围在0.03~11.9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影响因素间相关性不显著,有8个为显著相关,综合I值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将30个影响因素收敛为4个纬度下的14个定级指标,其中影响研究区域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生态系统脆弱性、生长季平均降水和年总太阳辐射量,权重分别为0.11、0.10和0.09,随机森林算法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与常用的特尔菲法比较,随机森林算法稳定性更好,级别指数变幅区间更小,更有利于构建省级空间尺度的耕地级别可比序列。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掌握贵州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和变化特征,通过2014-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调查,对2011-2013年全省及其各市(州)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进行更新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11.29等,比2011年提高0.01等,与全国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012-2013年全省耕地面积共减少11696.48 hm2,高、中、低等地均减少,中等地减少量最大.全省耕地质量等别集中在7~15等(高、中等地),无优等地.高等地集中分布在遵义市,低等地集中分布在黔西南州和毕节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