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新疆土地利用变化前后的变化,具体探讨利用土地方式改变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造成的影响。[方法]借鉴前人研究总结的评估方法和中国生态系统价值当量表,分析修正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而计算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新疆的未利用土地达58%以上,2007—2016年园地、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增幅,牧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2007—2016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7年的41 385.08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41 694.78亿元,增加309.70亿元,表明研究区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增长;通过计算敏感性指数,表明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于生态价值系数来说均缺乏弹性,因此所选取的价值系数对于研究区而言是较为合适的。[结论]该研究为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常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22-972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1996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将广东省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等其他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湿地、水域和难利用地10种分析地类。然后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计算出广东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和年均变化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探讨了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从1996年的6 350.36亿元减少到2008年的6 323.94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6.42亿元,减少率为0.416 1%。农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有减少;而园地、交通运输、水域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都有增加。广东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结构内部调整和建设用地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调整方向基本合理,生态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对张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87年、2000年和2009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在1987~2000年间,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年变化率分别为-4.16%、-3.73%、-4.29%和-2.24%;耕地和荒漠面积增加,年变化率分别为0.82%和0.79%;在2000~2009年间,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年变化率分别为5.79%、5.84%和3.66%;耕地、荒漠和水域的面积在减少,年变化率分别为-0.28%、-0.39%和-3.92%.生态系统服务的静态总价值在整个研究期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1987~2000年间,减少了116 570.8万元,在2000~2009年间,增加了39 393.5万元;林地、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增减是导致相应总价值增减的主要原因.基于发展阶段系数和资源紧缺度的生态价值动态估算方法,估算张掖市1987年、2000年和2009年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总价值分别为136 734.8万元、190 341.7万元和171 348.9万元,动态生态价值的研究对指导干旱地区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角度,计算了河北省新乐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2010~2020年,新乐市耕地、园地、林地面积增加,水域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新乐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300亿元,将比2009年减少0.945亿元。新乐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以及2020年的第三次国土调查变更数据对江西省抚州市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抚州市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量及单一动态度最大,未利用地、草地和湿地减少幅度较大,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以草地、耕地转为林地,耕地、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转移方向为主;2010—2020年抚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净增加量为136.68亿元,其增加主要来源于水域与林地面积的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值区与减值区在空间上呈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对此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建设,促进抚州市未来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结合RS和GIS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对中心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进行测算,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在历史趋势发展情景下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1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和空间上转换显著。②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4.59亿元下降到23.65亿元,水域和林地为对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地类。③根据马尔科夫模型的预测结果,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耕地和林地会大幅减少,建设用地会大幅增加。衡阳市中心城区除水域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用地生态价值均呈下降趋势,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将继续呈下降态势。在新型的城镇化扩张中,需要慎重权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间接体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近10年(2009-2018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指标观察、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引用价值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林地、建设用地规模分别增加75755.43hm2和102901.64hm2,动态度变幅分别为0.22%和1.87%;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缓慢增长,2018年达到1183.95亿元,其中林地的贡献率最大;水域的生态价值变化率最高,其面积的增加对总价值有较强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泸水县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利用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机理,基于云南省泸水县1996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研究泸水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12年较1996年泸水县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间相互转入与转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增长趋势,从1996年的42.886 3亿元增至2012年的43.148 4亿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泸水县总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最大,草地和水体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而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有效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继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泸水县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当量因子法分析2010—2016年该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小,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增加163.91 hm~2,增加最多;草地减少137.92 hm~2,减少量最大; 2)灵丘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30亿元以上,7年间生态价值总体有稍微下降趋势,共减少667.02万元,水域生态价值减少幅度最大,减少384.24万元;3)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水域、林地、园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呈正相关。总体上,灵丘县土地利用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但也不能忽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进一步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保护生态用地,积极探索基于生态保护的生态资产运营模式和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庆市1999—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当量因子表,估算土地流转所产生的生态价值变化,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1999、2004和200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5 234 383.16万、5 493 479.62万和5 525 143.07万元。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林地、建筑用地的面积增加以及耕地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在连续的两个研究段内,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最多,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已经严重影响了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此外,1999—2008年重庆市GDP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例越来越小,表明快速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进行土地优化配置及流转决策时提供参考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2013年我国各类土地生态系统单位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估算2005、2009和2013年安徽全省及各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构成与质量的时空分布。研究发现,2005、2009和2013年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846.055、3788.165和3754.096亿元。研究期间,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各类用地对区域内生态服务系统价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均未改变。湿地、水域、耕地和草地4类用地的减少,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主因。六安、安庆、宣城、黄山、滁州、合肥和池州7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维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各地市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2.
陈文音  林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87-4189,4194
根据1996、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对海岛南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6-2009年,南澳县的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南澳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148.64×106元增加到2009年的151.18×106元,这主要是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面积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3.
宿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和2004年TM与SPOT复合影像,得出宿迁市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再结合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分析了宿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宿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0年的800.57×108元减少到2004年的732.27×108元,变化幅度为-8.53%;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是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研究区水域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最大。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凸显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性,应加大研究区农田和水域面积的比重,严格控制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平原造林工程实施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方法】文章选择京承高速公路北京段沿线 10 km 范围为研究样带,基于 TM 遥感影像提取 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平原造林图斑数据,运用 GIS 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分析平原造林工程实施 对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1)平原造林工程占用的主要是自然 质量较低的耕地,其次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平原造林工程实施前后,研究区土地用地结构 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面积增加、其他用地面积减少。(2)平原造林对研究区景观格局 有一定影响。景观尺度上,景观分布变得破碎和分散,形状变得不规则,景观分布变得不均 匀;斑块类型尺度上,耕地、园地、草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 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各类斑块变得分散和破碎,形状规则度降低。(3)研究区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造林前的 31.39 亿元提高到造林后的 31.86 亿元。【结论】平原造林工程 实施增加了研究区林地面积,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也加剧了区域景观的破碎性,降 低了区域景观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新增林地的规划选址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987年和2001年两期大庆市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及评估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66.59亿元下降到118.24亿元,下降率29.02%;各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差异显著,杜尔伯特所占比重最高,为40.74%,肇州最低,仅占5.58%;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不同,2001年大庆市湿地、水体、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5.35%、28.76%、19.45%、11.18%、4.93%和0.32%.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2015年观山湖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替代市场法、条件价值法等,对供给、调节、文化三大类9个服务指标进行核算。结果表明,2015年观山湖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120.81亿元,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87.80万元/hm~2;价值最大的4项服务排序:休闲游憩(41.22亿元)、水源涵养(32.94亿元)、气候调节(24.48亿元)、土壤保持(19.24亿元),占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比例分别为34.12%、27.27%、20.26%、15.93%;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为79.51亿元,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中,调节服务价值最高的为灌木林(30.58亿元),其次是针叶林(23.44亿元);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57.79万元/hm~2,其中针叶林单位面积调节服务价值最高,为71.48万元/hm~2,是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1.24倍。  相似文献   

17.
陈西蕊  张蓉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63-19667
以1998~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韩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动态;参照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价值服务当量,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计算并分析了韩城市研究期各年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8~2008年韩城市林地、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耕地、湿地、园地、未利用地减少,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结构逐渐优化;1998~2006韩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环境具有正效应;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除食物生产和废物处理外,均呈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为贵阳市(喀斯特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依据,以2000-2011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研究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1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2)11年间贵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18 087.29万元,年均变化率0.13%,主要是因为林地面积的逐年增加所致;3)11年间贵阳市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净减少227.81元,年均变化率-0.083%。贵阳市应加强耕地、林地和水域等高生态价值生态用地的保护,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连云港市1987年、1995年、2002年、2009年、2017年等5期Landsat影像,采用基于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1987—2017年,连云港海岸带各地类面积整体上呈现"五减三增"的态势,即耕地、林地、水域、盐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滩涂、其他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持续减少趋势,从1987年的87.59亿元减少到2017年的54.51亿元,减少33.08亿元;(3)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除滩涂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研究区总价值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生态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各时间段均超过70%;(4)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研究成果对于连云港海岸带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海南省三亚市1976、1996、2013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同时应用谢高地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1976~2013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76~2013年三亚市耕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面积基本维持不变,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三亚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76年的356038.57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388124.86万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