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礼社江流域元江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元江苏铁分布于礼社江右岸海拔1100—1400m区域,主要生长在河谷季雨林下,阴坡数量较多,占总株数的92.5%;调查区域元江苏铁种群密度较高,平均11株/100m2;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状,Ⅱ龄级苏铁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2.94%;由于人为采挖,Ⅳ龄级以上的苏铁数量较少,占到总数的21.57%。目前,该种群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人为采挖和生境破坏等,应加大对元江苏铁野生资源的科学、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广西崇左叉叶苏铁种群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集群指数等方法研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叉叶苏铁幼苗个体比例较大(其中Ⅰ、Ⅱ级幼苗占总个体数的59.17%),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结构比较稳定;种群内开花植株少,仅发现5株开花,未见结实个体;叉叶苏铁种群分布格局呈聚集型,这与叉叶苏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生境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澜沧江中下游黑黄檀种群结构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线路调查结合GPS定位的方法,对澜沧江中下游地区黑黄檀种群的分布特点、分布密度、分布格局、径级结构、更新状况和结实株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其种群结构。黑黄檀种群主要呈狭带状分布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所在江段的河谷地段,阳坡居多;线段分布密度和面积分布密度分别为122彬km和440株/km2;干流和支流上集中分布区域密度分别为637株/km2和143株/km2,生境以落叶季雨林为主,且种群分布不均匀;小径级植株占85.4%,大径级植株占14.6%,结实株仅有1.30%;糯扎渡水电站库区范围内的植株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提出了相应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采种繁殖、人工造林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取查询文献、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藤枣进行调查,结果为共在6个地点发现6个种群32株藤枣,均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但未见花、果和幼苗,自然更新状况堪忧;有2个种群及生境受到严重干扰和威胁;3个种群的生境有轻微人为活动,干扰和威胁轻;1个种群无人为活动,无干扰和威胁。建议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藤枣进行迁地或就地保护,建立重点保护区域,持续开展调查,对生物学特性和生境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凤瑞  杜凡  王娟  和菊  丁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62-14565,14570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为国际著名河流澜沧江的直接汇水区。采用样地调查、线路调查并结合询问的方法,对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进行种类、分布特点、生境、所在群落特征、种群数量、更新及人为利用状况和受威胁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国家级保护植物6种、我国珍稀濒危植物6种、云南省级保护植物11种,以及CITES公约附录Ⅱ的保护植物(均为兰科植物)33种。保护区海拔为1500~3426m,上述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规律表现出典型的单峰曲线特征;在海拔2200~2500(2600)m达到峰值,占55种植物的73%。针对该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威胁现状,认为:中低海拔段(1500~2200m)人为影响显著,适生生境减少和退化,要重点进行植被的恢复和加强保护管理;中海拔段2200~2500(2600)m,人为影响较少,主要是加强宣传和巡护管理;海拔2500(2600)m以上的较高海拔段,管理上注意控制放牧,并杜绝火灾的发生。云南红豆杉、石斛、水青树和合果木等5种种群数量最少且受人为干扰最严重,要优先开展种群调查和监测,采集不同的种源进行人工扩繁,保持和扩大它们的野生居群数量,维持和丰富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连香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美姑大风顶连香树种群中Ⅳ 级以上的苗最多,达到整体的65.5%,其中Ⅷ级苗占了17.2%;而Ⅱ ~ Ⅲ级苗占了35.5%,其中Ⅱ级苗 占了13.8%,Ⅰ级苗占了0%。此外本次调查中发现美姑大风顶连香树自然种群中个体较少,仅发现 29 株。说明大风顶连香树种群年龄结构呈现为倒金字塔型,其种群年龄结构处于衰退阶段。因此,加 强大风顶连香树种群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茂兰自然保护区掌叶木种群分布格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掌叶木种群呈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人为干扰条件下克隆萌生分株种群呈集群分布.在缺水少土、岩石裸露率极高的喀斯特地貌生境中,在石面、石沟、石缝这些严酷生境中也有较多的掌叶木分布,表明掌叶木在石漠化喀斯特区的植被自然恢复中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雷公山保护区桃江片区天然十齿花种群为调查研究对象,选择6块20米×30米的典型样地,采用相邻格子法对十齿花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雷公山保护区桃江辖区十齿花群落植物组成共有62科98属132种,十齿花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重要值为56.21,灌木层十齿花占物种总量的94.53%,个体密度为162.3株/亩。群落中杉科、杜鹃科、壳斗科等为优势科。十齿花种群常见伴生种为杉木、溪畔杜鹃、光皮桦、圆锥绣球、贵州桤叶树、小叶青冈栎和丝栗栲。  相似文献   

9.
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为兰科(Orchidaceae)独蒜兰属(Pleione)濒危植物,研究其种群动态与繁殖方式对于其保育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福建省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区内的后宅村白水漈13个台湾独蒜兰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繁殖方式观察记录,编制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结果表明:台湾独蒜兰以10-200基株的中型种群为主,种群结构为金字塔结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为稳定型种群;繁殖方式兼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对种群子代数量增加贡献最大。种群净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周限增长率较高,表明该地区台湾独蒜兰为上升型种群。采取严格限制生境破坏、人为采挖和干扰等措施,将有助于台湾独蒜兰的保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极危狭域物种大果木莲种群分布情况。[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麻栗坡县保护区内大果木莲野生种群分布现状与生境,调查面积约10 km2,植株22株,其空间分布局限于23.095 1°~23.109 4°N,104.487 6°~104.498 4°E,海拔1 480~1 710 m。[结果]整体来看,分布是不连续的、零星的,范围很狭窄,分布区环境条件差异大。成熟个体下未发现实生幼苗,开花结实率低,种群自然更新已较难完成,种群濒于灭绝。[结论]生境片断化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是其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和现有种群不能自然更新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该物种的野外调查与就地保护,积极开展人工种群构建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篦齿苏铁树干高大,树形优美,全年具有大型而美丽的浓绿叶丛,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但栽培养护难度较大,容易发生病虫害和腐烂等,对种植措施的要求也较特殊。文章根据实践经验,对篦齿苏铁种植前树体处理、种植坑准备、日常护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塔里木河中游野生塔里木马鹿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资源,2006年10月1~15日,采用截线抽样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塔里木马鹿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有野生种群数量大约在21~71头,集中分布在离人类干扰比较远的依明且克和托胡拉克阔坦一带.同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对研究地区的LANDSAT TM 遥感影像进行了监督分类处理,把研究区影像土地覆被分成了农田、水体、高密度林地、中密度林地、低密度林地、草地、沙漠、盐碱地、荒漠等9类型.其中塔里木马鹿主要分布在中,高覆盖度胡杨林、红柳灌丛和胡杨红柳混交林带中.同时根据在不同类型栖息地中马鹿粪便、卧迹、足迹的出现频率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结果,把研究地区生境划分为4种适宜栖息地等级.其中不适宜区占62.6;;较差区占3.76;;适宜区占3.38;;非常适宜区占30.23;.  相似文献   

13.
德保苏铁是我国特有种,为更好地了解其回归项目人工居群状况,为其今后的发展制定规划,2012年对其个体进行生长特性调查。(1)调查德保苏铁扶平居群结构,并绘制其分布图。将此次调查数据与2001年马晓燕等调查的数据对比,发现植株数量由2001年的785株下降致2012年的425株。扶平居群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扶平居群极度濒危,亟需有效保护。(2)调查扶平居群和黄连山居群(即"回归自然项目"居群)植株的形态指标并进行比较,人工居群的有茎干植株比、植株叶数均值都优于扶平居群的,说明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已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旗瓣凤仙花野生种群生长状况和花部特征,以及异质生境对其种群特征和生长的影响,为大旗瓣凤仙花野生资源生长状况评价及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桂林市阳朔县选择18个大旗瓣凤仙花野生种群作为调查对象,详细调查记录其种群规模、生境基本参数,株高、冠幅、分枝数等植株性状,以及花色、花大小、花量等开花性状,共14个量化指标,结合种群土壤养分含量及不同种群的生境类型和干扰情况,分析异质生境下大旗瓣凤仙花种群生长状况。【结果】 18个大旗瓣凤仙花种群规模表现出很大差异,种群数量为20~10000株以上、面积3~10000 m2以上,生境中郁闭度和土层深度也各不相同;不同种群植株高度、冠幅和分枝数差异明显,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3.23、3.13和7.50倍;就开花特征而言,花量差异可达10倍以上,花朵长、花朵宽 (旗瓣宽)、花纵深和翼瓣宽等均在少数种群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最大值比最小值分别高出43.67%、 27.73%、 26.62%和25.96%;不同种群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聚类分析显示18个种群中11个综合生长状况良好,以种群11最佳, 7个种群生长状况较差,以种群17最差,较好、较差种群在生境类型的优劣上体现出对应关系。人为干扰对于大旗瓣凤仙花种群生长具有影响,但未发现明显规律性。【结论】异质生境下大旗瓣凤仙花不同种群间株高、冠幅、分枝数和开花数量差异较大,上述4个指标是影响种群延续性的重要参数;大旗瓣凤仙花对土壤要求不高,土壤不是影响大旗瓣凤仙花种群生长差异的首要因素;种群11整体表现最好,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濒危植物崖柏群落特征及种群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崖柏主要分布区大巴山保护区内崖柏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种群大小级结构及种群更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崖柏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种群更新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崖柏所处生境破碎,且被分割成许多“岛屿状”局部小种群;群落中共出现伴生植物75科156属182种,其中表征科为蔷薇科、百合科、菊科、樟科、山茱萸科;无论是乔木层还是灌木层,群落的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指数均较高;崖柏群落林木层在垂直结构上可分为4层,崖柏主要处在灌木层、乔木下层和乔木中层,乔木上层基本没有分布;崖柏种群天然更新存在严重障碍,分析其年龄结构图,径级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更新不连续。残存崖柏群落发育在不稳定立地上,阔叶乔木的入侵给崖柏种群更新带来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16.
对吉林省长春、四平、吉林等城市主要园林树木的花期、花色进行了多年的观测。依据其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成园林树木开花历,为我省园林绿地设计、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棉花株型栽培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棉花株型栽培,以多结优质铃为根本,把优质铃开花期长短作为栽培措施应变的依据。主要把握3个环节:⒈要根据熟制、种植方式,选用相应熟性的品种和适期播种,以争取有较长的优质铃开花期;⒉为保证棉株内围果节的蕾均在优质铃开花期内开花,确定所要培植的株型,选定合理密度和单株果枝数、果节数;⒊在满足棉株生长所需足够的肥水供应前提下,以化控为主要手段,配合其他措施,尽量缩小棉株营养体,建起与密度相适应的株型,促使棉株内围果节多结铃、从而达到铃数与铃重协调配合,实现优质高产之目的。实践证明,只要把握住以上3个环节,即使优质铃开花期只有20天左右的麦垄直播夏棉,同样可取得早熟与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8.
戴月  薛跃规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03-15607
[目的]探索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Camellia pubipetala)在2种不同生境中的种群结构和动态。[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广西省大新县福隆乡和隆安县龙虎山2个典型分布区的毛瓣金花茶生境特征、种群结构及其开花情况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福隆乡毛瓣金花茶所在的苹婆群落结构较简单、郁闭度低,人为干扰较频,种群的营养生长受限,种群结构简单、年龄偏小;但其生殖生长良好,开花年龄早,灌木层植株的开花率和开花量高于龙虎山种群。龙虎山的毛瓣金花茶所在的苹婆+米浓液群落结构和层次较复杂,郁闭度高,种群营养生长旺盛,结构更加复杂和稳定,树龄偏大;然而其生殖生长受限,开花年龄晚,灌木层植株开花率低、开花量小。但伸入乔木层的植株开花率又会升高,开花量增加。2个种群皆能适应各自的生境,种群结构完整并较稳定,在灌木层中处于优势地位。由于立地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2个种群的新生幼苗都极稀少,种群更新能力微弱。[结论]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合理的综合措施对两地毛瓣金花茶进行保护,以促进其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长江北岸润扬大桥附近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不同的3种生境内植物群落组成、群落特征、野生大豆种群特征等。结果表明,人为活动对群落组成、群落特征、野生大豆种群特征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群落高度、芦苇密度与野生大豆密度、野生大豆高度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野生大豆密度与群落高度、芦苇密度之间存在0.05水平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野生大豆高度与群落高度、芦苇密度间均存在0.01水平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群落高度和芦苇密度明显影响野生大豆种群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