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将模糊数学原理引入到空气质量适宜性的评价中,建立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质量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用空气离子评价系数、粉尘质量浓度、空气中细菌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对吉林市公园绿地空气质量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龙潭山公园、江南公园、北山公园最大隶属度分别为1.000、0.922和0.796,适宜性均为Ⅰ级,即高度适宜,龙潭山公园适宜性程度最高;江北公园最大隶属度为0.459,适宜性为Ⅱ级,即中度适宜;朝阳公园最大隶属度为0.459,适宜性为Ⅲ级,即勉强适宜。说明不同地理位置的公园绿地空气质量适宜性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适宜性,并为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基本数量特征、景观格局和管控及服务因素等3个Ⅱ级指标和12个Ⅲ级指标,并对合肥市公园绿地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公园绿地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为0.76,处于第Ⅱ级上游水平,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公园避震减灾适宜性影响因子确立的情况下,根据影响因子状况,进行科学、客观、有效的适宜性评价,为综合公园避震减灾的针对性建设提供发展依据和数据支撑。综合公园避震减灾适宜性评价分3步进行:确定综合公园避震减灾适宜性影响因子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关系;对综合公园避震减灾适宜性影响因子体系各因子界定赋分标准;通过权重叠加分析得出综合公园避震减灾适宜性的最后分值。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阐述廊的空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廊的空间适宜性概念,总结了廊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廊与人、环境的关系,进而构建城市公园廊的空间适宜性评价层次结构,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建立了城市公园廊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杨浦公园弧形花架为例,说明城市公园廊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期对廊的空间设计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刘滨谊教授提出的景观三元论的主要内容为依据进行城市公园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建立评价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西山公园、歌山画水公园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歌山画水公园评价质量为Ⅰ级,西山公园评价为Ⅱ级,基本与现状较符合。说明该评价体系方法科学可行,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公园的景观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客观评估城市公园空间安全性,以深圳市30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建立游客安全感评价体系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组合赋权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公园空间安全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园安全感总体评价值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Ⅴ级4个、Ⅳ级8个、Ⅲ级18个、Ⅱ级1个;不同类型城市公园安全感存在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查找公园绿地分布布局短板,基于公平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与社区人群需求出发,利用分级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地均绿地服务水平、人均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及可达性指标,通过优化可达性评价模型,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淀区大尺度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充足;海淀区社区型游憩绿地供给有待提高;海淀区"三山五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绿地可达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社区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及增加社区到达绿地空间的便捷性。实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模式能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及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湿地旅游开发评价的研究较少,喀斯特岩溶区湿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意义重大。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可达性分析,构建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的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SPSS对评价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值范围在72.32~39.91分;以55分为分界,55分以上的湿地公园有19处,24处为55分以下;将贵州省湿地公园分为高适宜性、较高现实适宜性、较高潜力适宜性和低适宜性4种类型。根据上述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以期为今后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璐艳  刘克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52-12753,12806
由《城市公园的反思:公共空间和多元文化》打开一种审视城市公园的新思路。把人类学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思路,为我国城市公园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该书的介绍和评价,提出一些关于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从城市公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用人种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公园或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多样性,关注使用行为和不同的文化特征,思考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如何尊重生态和公园的环境建设,协调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我国的城市公园应反思的不只是文化,还应注意怎样在尊重文化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建设的同时考虑到市民的利益,这也是公园规划、建设、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以聊城市湖西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20个代表性景观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3个准则层和9个指标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聊城市湖西公园准则层权重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学、美学、心理学;指标层中树种的多样性、色彩与季相变化、植物的乡土性权重值位列前3,其中树种的多样性权重值占47.8%;整个评价体系与实际现场勘察基本一致,同时也为其他公园的建设与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凤飞    刘健      余坤勇    刘艳芬    高仰驰    杨柳青    林灵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6):201-206
随着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关注,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的小型公园绿地日益被重视。引入分形理论的计算方法,用量化的方式探讨福州市主城区小型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特征,以期为后续此类小型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与科学选址提供参考。以福州市143个小型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格维数、半径维数、边界维数3个分形维数的计算,分析总结其空间布局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主城区小型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具有分形特征但不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其网格维数为1.135 3,空间分布均质度和填充度较低;半径维数达到2.608 0,离心程度强,没有明显的城市中心指向形态,布局密度以绿地重心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的平均速度比较大,但实际上是一个由中心开始,先缓慢地增加,后转为不均匀的较快速增加,继而进入缓慢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边界维数为1.385 9,生态稳定性一般,具有较为显著的边界效应。福州市主城区的小型公园绿地其空间布局仍可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其空间布局合理性的提高与自我优化结构潜能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公园的整体景观质量,因此对其进行景观评价十分必要。在实地调查西安市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美景度评判法对西安市公园中的58个植物群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这2种评价方法评判植物景观群落,其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基于评价结果,选取3个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分析,提出了西安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森林公园游客的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山野、城郊和城区3种不同类型森林公园游客的社会经济和出游特征进行了统计学上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各自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森林公园应进行经常性的游客调查,把握客源市场的动态变化,根据自身客源市场的特点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和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山野型森林公园应以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产品为主体;城郊森林公园应逐渐完善度假旅游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度假旅游者重游;城市森林公园则应在不断推出能吸引所在城市居民的新的休闲和娱乐旅游项目,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以突出自身特色.在市场营销上,山野型的森林公园耍以省外国外客源市场作为营销的重点;城郊型的则以省内其他城市居民尤其是周边地区的城市居民作为主要营销对象;城市型森林公园则应该注意吸引到公园所在城市的机会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规划设计方法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以昆明市盘龙区城市公园周边人口密度及交通条件为调查对象,结合大数据,着重分析城市道路网数据、市民活动密度数据与城市公园空间分布合理性关系。结果显示,盘龙区城市公园整体空间分布合理,设施较完善,公园功能发挥较好,能较好地服务了周边居民。但部分城市公园周围的交通便利性较差,存在公园资源浪费的隐患,服务设施仍有待改进,应成为后期城市公园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探讨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张浪  程佳佳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73-174,184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是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开发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与生态功能的制约性,是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的关键。本文从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的功能出发,探讨其制约因素,提出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应建立的体系,引导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合理利用,以期能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济南市为例,建立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MapInfo为平台,运用MapBasi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相关应用模块,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中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同时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操作功能,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管理,加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城市土地适宜性可划分为6类,评价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园绿地对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居民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调查城市绿地消费特征,能有效提高城市公园绿地规划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沈阳市45个主要公园绿地为样地,以公园绿地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OE法,对城市公园绿地消费者的年龄、收入、户籍、到访目的、到访频率、交通方式、时间期望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城市公园绿地绿地消费特征,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对杭州城北体育公园3种不同植物配植类型绿地(乔-灌-草型、乔-草型、草坪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进行实地测量,并采用不舒适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城市公园不同植物配植类型绿地的人体舒适度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配植类型绿地都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果,降温增湿效应依次为乔-灌-草型>乔-草型>草坪型,相对于前两者,草坪型的降温增湿效果并不显著。而日均不舒适指数依次为草坪型(30.8±0.2a)>乔-草型(29.1±0.3b)>乔-灌-草型(28.9±0.3c),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不舒适指数均有显著差异。在城市公园建设中,风景园林设计师应考虑植物配植类型的多样性与稳定性,适当增加乔-灌-草和乔-草类型的绿地。  相似文献   

19.
试论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及其强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都市农业的兴起与发展,都市农业园区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新型模式。通过对杭州市50个都市农业园区的普查和调研分析,目前杭州都市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运用、示范带动功能较强,但产业化、制度创新不够,持续增长后劲不足,应通过深化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其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基于游客体验的城市绿道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让绿道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提高绿道资源的公众满意度,有必要基于游客体验对绿道适宜性进行评价,探明影响绿道适宜性的因子。通过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AHP),初步构建出包括自然因子、景观因子、绿道设施和绿道管理等4个一级指标及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和安静程度等19个二级指标的绿道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合肥环城公园绿道和匡河绿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1)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显示,自然因子(0.514 9)权重最大,对于绿道适宜性起到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是景观因子(0.211 2)和绿道设施(0.174 6),绿道管理(0.174 6)权重最低;2)环城公园绿道适宜性评价综合得分为3.264 6,匡河绿道综合得分为3.098 6,环城公园绿道的评价得分高于匡河绿道;3)两条绿道适宜性评价得分最高的均为绿道管理,其次分别是景观因子和自然因子,适宜性评价综合得分最低的均为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