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12,(2):230-238
最近几年,笔者一直在研究茶史。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6,(5):229-229
王郁风先生《吴觉农<茶经述评>修订再版记》(载《中华茶人》2005年第4期)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该文对《茶经述评》修订再版经过、《茶经述评》的质量特色作了较详细介绍,对于读者了解、使用《茶经述评》再版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提供了有益帮助。但文中有几个错误希望  相似文献   

3.
范国荣 《农业考古》2021,(2):193-196
当代人以《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为依据推算陆羽出生年,笔者对此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陆羽以著《茶经》成名,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茶经》不是陆羽一个人的功劳,师承禅宗北宗的皎然对陆羽有指点之功,他的《茶诀》为《茶经》创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古代茶典籍的卓越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专著的开山之作,被中外历史上许多作者仿拟引用。本文例举了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和二十世纪初美国William Ukers的《茶叶全书》对《茶经》的仿拟引用;验证了《茶经》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茶文化的纵向历史传承以及横向世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有些外国作者的引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著的文化语境,在某些方面会有别于独立原著,需引起读者和研究者们关注。  相似文献   

5.
陆羽和《茶经》的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湖州市县大力开展陆羽和《茶经》研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名茶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富裕美;二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茶历史遗迹重建和农家乐发展,有利于实现生态良好环境美;三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生活美;四是陆羽和《茶经》研究助推陆羽精神弘扬和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实现精神富有心灵美。今后必须继续重视研究、继承、创新、超越陆羽和《茶经》,弘扬陆羽精神和《茶经》精髓,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武闻宇 《农业考古》2020,(2):208-211
本文对《四库全书总目》之《茶经》条作出疏证:对《四库全书·茶经》的分类进行简单辨析;对陆羽生平和《茶经》的成书过程作简要介绍,对提要所及陆羽所授官职和时间进行订正;考证《四库全书·茶经》的版本;详述"七之事"可以旁资考辨的条目;补充《茶经》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茶德三说     
笔者阅历浅薄,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说:茶是有德之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22,(5):266-271
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是当代转引最多的茶书之一。笔者研读20多年,梳理出其中五处文史疑误,并做校证。  相似文献   

10.
陆羽与《茶经》求真务实的实践性启示我们:要实现复兴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的辉煌目标,需要我们学者、专家和茶人们发扬陆羽和《茶经》中的求真务实的实践性精神进行卓有成就的研究探索。陆羽和《茶经》教化引领的文化性启示我们:从陆羽著《茶经》的精神中去吸取经验,不断探索新事物、新思路,来为引导、教化社会现实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陆羽与越州     
陈郑 《农业考古》2021,(2):197-201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整理了茶事,建构了后世茶学著作的基本架构,为普及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陆羽也被尊称为"茶圣"。为考察茶事,陆羽走访了很多地方,其中包括越州。在越州,陆羽品鉴越茶,到会稽山祭祀,和越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越州的考察经历也影响到陆羽的创作,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尤其是《茶经》中,也留下了与越州相关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3.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21,(2):186-192
本文认为当代一些好事者所谓"陆羽在余杭著《茶经》""陆羽终老于竟陵""陆羽、李冶青梅竹马是恋人"之论,均为伪命题。弘扬陆羽文化,尤其是作为学术研究,重要的是弘扬其精神,求真求实,知古鉴今,资政育人。而以地方利益为目的,对并无异议之史实,作出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的所谓考据,纠结于另有著经之地、终老之地,除了添乱,毫无积极意义;至于无中生有虚构其恋爱情事,实为侵犯古人隐私,无聊而庸俗,亵渎"茶圣",作践自我。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六安市各县区、乡镇积极配合"六安茶谷"建设、宣传茶谷建设项目和地方资源优势,举办各类节庆活动的现状,分析节庆活动对推动和宣传"六安茶谷"品牌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提出整合节庆资源,提升"六安茶谷"品牌的路径选择,旨在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研判统筹及引导管理,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唱响"六安茶谷"品牌。  相似文献   

15.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1,(2):171-176
南宋类书《类说》录有《茶录》一书,已有研究认为作者为蔡襄或曾慥,均误。通过其录文本身的"破绽",并与《绀珠集》所收《茶录》比较,可以确定其真正的作者是朱胜非。朱氏《茶录》作于绍兴五年至七年间,该书汇辑它书制茶、饮茶等方面术语,每一术语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在宋代茶书中别具一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茶文化辞典。  相似文献   

16.
宋霞 《农业考古》2021,(2):202-206
水的择取和烹煮对茶之真味真香的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品决定茶品,故有"水为茶之母"的说法。陆羽《茶经·五之煮》详细记载了烹茶之法,以及对水次第品级的等级排列。在《茶经·六之饮》中陆羽将水品的评判视为"茶之九难"的核心,可见宜茶之水鉴别之重要。"水"的意象在道家视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水"几于道"的无为品格和其对本真自性场域的开显,使其在诸形万物中成为"道"的现实表征。故而对宜茶之水的择取、烹煮和育华,便成为温润滋养茶叶和成就茶人精行体道的契点。  相似文献   

17.
姜欣  黄荷 《农业考古》2020,(2):162-166
茶传记的发展历经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是中国茶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独特的茶语模因。在拟人化艺术的加持下,语言模因与其他强势因子相结合,构建出新的模因复合体,在变异的同时既保留了元模因的重要特质,又发展了深层蕴义,使模因产生了更强的生命力。本文以四篇最著名的茶传记:《叶嘉传》《清苦先生传》《味苦居士传》《六安州茶居士传》为评议对象,从名号中的茶称化用表征、形象中的茶质移就表征、叙事中的茶性借代表征三个方面,分析拟人化艺术如何增强语言模因的感染力和表征力。  相似文献   

18.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20,(2):216-218
茶与舞的关联。“御舞”非“舞”而为茶。“乌程之御舞”出于宋·杨伯嵒《臆乘》一书的《茶名》。迄今首次发现文献上记载“乌程”即今之湖州市吴兴区有名茶“御舞”。其他典籍史料均未记载。《臆乘·茶名》将“丹丘之仙茶”与“乌程之御舞”并列,对比突显名茶之优异。“谢氏论茶”疑为皎然《茶诀》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