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蒲田 《农业考古》2004,(2):272-281
古往今来,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他们往往通过饮茶来品味生活,借茶遣兴;又往往通过饮茶来到达一种生命的境界,以茶抒怀。在悠然玄远的意绪之中,茶的清香和淡泊与他们的心神融会一体,茶与文人有着难解难分的姻缘。尤其在现代和当代文人中,由于在生活中的种种反差和顺逆,生活环境变化多端,因而茶事、茶趣更多。  相似文献   

2.
茶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活资料很早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明清小说中,对品茶生活及其含蕴的文化事象描写比比皆是.《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记载了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对此已有论者写文章进行多方面的阐释.李绿园创作的《歧路灯》是反映中原地区十八世纪中下层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108回,涉及茶的就有97回,"茶"字在书中出现381次.小说中居家饮茶、待客献茶敬茶、醒酒或提神用茶、治疗感冒等疾病也用茶……茶事活动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作者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之一.但是,至今尚无人论及《歧路灯》中丰富的茶事活动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本文立足小说文本资料,进行细致梳理,以探究书中的茶事描写及其含蕴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茶叶与养兵     
唐朝茶叶与养兵 1.饮茶唐朝始盛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在阶级社会里,茶叶的运用得到发展,在中国古代,茶叶有医药、解渴、祭祀等功能。但饮茶之风的盛行则是唐朝才开始的,唐朝饮茶之习俗开始在民间普及。在唐代,人们已认识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唯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在市里巷陌、寻常百姓之家,饮茶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不可更改之习俗。 2.茶税之始正因为唐代,尤其是唐中期以后,饮茶盛行,茶叶的消费大增,封建统治者便开始注意到茶叶之利益,茶税  相似文献   

4.
宁波茶文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史籍最早有记载的晋代到当代,茶事凡1900多年,留下了诸多体现人情之美的优美茶事,本文以数位与宁波茶事相关的古今人物为研究对象,论述茶事活动蕴含的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5.
人文意义上的茶文化源于对茶叶色香味之物性的崇尚。汉代初,人们已经朦胧地意识到茶有“悦志”“益意思”之功。魏晋以来,文人们又从茶的清苦之气中体味出茶有“俭”“静”“清”“和”之德。晋人杜育《荈赋》开创了真正意义的茶事审美之风,与此同时,道家从饮茶可以“消食”“轻身”的功用中演绎出茶能助人羽化升仙的情结,至此茶的精神性审美结构建成。玄思、清谈、饮服、尚俭的“魏晋之风”助推了茶文化的生成,“和”是茶道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王立霞 《农业考古》2019,(5):112-117
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色目诗人,他有着多样的茶文化生活,他对自身饮茶生活的记叙与吟咏,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诗人,马祖常的茶事记叙,既是元代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也反映了元代茶文化发展的诸多特点。马祖常接受茶文化,创作茶文化诗歌,应该也是外在、内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茶字茶名的茶史学术文章中 ,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 994年 1 3卷 2期 )堪称一篇佳作 ,值得推荐。在重读论文之后 ,笔者附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商榷。1、该文名为《茶事探源》 ,实为茶文献中的茶名茶字探源。取名《茶事探源》 ,未免失之过宽。2、关于《僮约》中“买荼”之荼非“烹荼”之荼。前人也多持此说 ,林文则更从两字所处不同音韵角度发挥论证 ,颇具新意。然而笔者以为也不应忽略郭璞在《尔雅》“木贾 ,苦荼”注释中关于茶叶“可煮作羹饮”的记述。而《僮约》这篇戏文中所设之宴显然是一次上乘宴席 ,有可能用较…  相似文献   

8.
《农业考古》2002,(4):272-272
中国茶叶艺文丛书》(一套 5本 )为填补空白之作 ,由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许多读者纷纷购买该书 ,还有的询问有关情况 ,现统一答复如下 :1、《中国茶叶艺文丛书》内容如何 ,有何特点 ?《中国茶叶艺文丛书》分别以现当代茶诗茶词、茶事散文、茶事小说、茶歌茶曲、茶论新说各一册 ,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茶叶艺文的精华之作 ,并每本书前都载专文对有关艺文的流变、特色、影响作了深入的介绍。丛书由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研究员任主编 ,一批有影响的诗人、作家、作曲家和研究专…  相似文献   

9.
金树     
世上有没有金树 ?人们都说没有。可我说 ,有 !茶被世界各国公认为“绿色的金子” ,那茶树不就是金树么 ?茶树全身都是宝 ,这是我在写作《中国凤庆茶歌金曲》时 ,对茶树有了全面了解后 ,才认识到的。那碧绿的芽叶能制成各种各样的茶叶。春天的芽叶能制出鲜爽袭人的珍品 ,夏天的芽叶能制出妙香味浓强的茶 ,秋天的芽叶能制出妙香馥郁的佳茶 ,就连生在冬天的芽叶也能制出好茶来。芽叶还能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色形需求。能制出红茶、绿茶、白茶 ,也能制出黑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 ;还能制作固体、液体饮料、茶叶食品、茶叶菜肴、保健药茶。那形…  相似文献   

10.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4,(2):322-326,335
至迟到汉时,茶叶已作为饮品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武阳买茶,烹茶净具”被视为有关饮茶生活的最早记载。而南朝的饮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饮茶已开始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杜育的《荈赋》,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登成都楼诗》都有饮茶描述。而到了唐代,饮茶作为一种风尚,不论在人数规模和影响上都得  相似文献   

11.
陈青松 《农业考古》2020,(2):156-161
作为国饮,茶不仅可以上升为茶道,也可以沁入日常。在杭州地方的民间文学中,有不少是以茶故事、茶歌谣和茶谚作为书写对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本地茶叶知识的一个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茶业经济在当地的重要性。总结民间文学中的茶事文字,可以深刻感受到茶文化印记触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可以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茶文化的点点滴滴呈现。  相似文献   

12.
程艳斐 《农业考古》2021,(2):150-153
茶与竹子,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须臾不可或缺的物品,也各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文化形态。茶是特殊的,茶无限地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样,竹子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深深滋养着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灵,在古代文人眼中,竹子俨然成了一种高雅的象征。在茶的世界里,竹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一部古典茶文化,常常是茶竹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3.
工夫境界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工夫境界解读中国茶道哲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茶道哲学的工夫与境界。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在"和"。茶人通过一系列的工夫持守,力求进入到"和"境界。在"和"的工夫境界观照下,茶人的生命体验与心灵体验高度凝结,进以凸显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独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茶道哲学思想提升了又一高度。  相似文献   

14.
杨胜男 《农业考古》2020,(2):254-258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自我树立的过程。三谷良朴所撰《和汉茶志》一书,融合了大量中国茶书与日本本土茶文化的内容。他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茶器的描摹,对珠光等日本著名赏茶家饮茶活动的回顾与总结,来强调日本茶道的本土意识,又将文艺的“体”“用”概念运用到茶文化中,提出了一种以茶礼为外现形式,以雅道风情为内在核心的文艺茶道思想。  相似文献   

15.
茶叶自17世纪传播到英国后,深刻地融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念。本文从茶与风景、亲自然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些观念萌发的机理,得出了英国茶文化中人们融入自然,重视康体,将茶与休闲观光、文化艺术之旅相结合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据此,进一步对中英茶文化休闲旅游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我国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有益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是清代鼎盛时期所举办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宫廷庆祝活动,展现了宫廷茶文化最为繁荣的景象,可惜清代官方的档案对其时茶文化的状况记载甚是不足。当时众多藩属国派遣使团前来朝贺,其中“朝鲜使行录”文献中的徐浩修《燕行纪》,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宫廷中有关茶文化的所见所闻。笔者以该文献为主要研究资料,辅以中国方面的相关资料,分析了乾隆八旬万寿盛典期间的茶事活动及其效用,如重华宫茶宴联句、君臣茶礼、乾隆茶叶及茶具赏赐以及接待用茶等;然后截取《燕行纪》32处与茶叶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根据其中出现的茶叶种类和茶具类型,深入探讨和了解当时的茶文化。概言之,在11天宴会中,茶事出现的茶叶和茶具分为:骆茶(即乳茶)、清茶、普洱茶、香茶、茶膏;茶罐(即茶壶)、金盖白玉盖碗、琥珀茶盘、象牙茶盘等。  相似文献   

17.
彝族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烤罐茶”习俗是彝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是彝族火塘茶艺与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彝族人的观念中,“茶”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蕴含着他们图腾崇拜意识、待人接物的礼仪文化和民族之间凝聚力的表达等多种文化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彝族的烤罐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传承,也蕴含着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本文以楚雄彝族烤罐茶习俗为研究对象,探索现代生活中的彝族烤罐茶习俗的传承发展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9.
问世于11世纪的《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许多哲学思想富涵其中。尤其是作品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维吾尔族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本文旨在探讨《福乐智慧》宇宙观、生命观、道德伦理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及笔者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自古吴县、太仓、金华、龙泉等太湖流域盛产各色柑橘,尤其是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在神话时期即有生产,因其种类多、品质佳、获利丰,名闻天下。柑橘的花可蒸馏制香、果皮可入膳或制药。很多人依赖柑橘为生。柑橘因其可食、可药、可赏玩的特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柑淡(种子)发芽、砧木嫁接的种植法;火粪培壅、防治虫藓病害的治理法等柑橘栽培技术流传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柑橘不仅在太湖流域传播,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品质优良的新品种。研究柑橘的生产与利用史,也是对农业技术史与饮食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