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为了准确了解保护区大熊猫的生态生物学资料,并制订科学的保护管理对策,2005年4月-2006年4月利用间接推算和直接统计法对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与结构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估计数量为16只,比第3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多3只;保护区存在1个野生大熊猫分布的高密度区:太白河-龙洞沟-海棠河区域;厚畛子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竹子开花,影响了太白山大熊猫种群分布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主要描述了产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竹类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长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箭竹是该保护区境内唯一的大熊猫主食竹,集中分布于太白山南坡海拔1 900~2 800 m的大熊猫栖息地中;巴山木竹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周边地区,金竹只见农家有栽培,生长与更新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3.
龙草坪林业局森工经营与大熊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主要森工经营活动对秦岭大熊猫生境破碎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伐、更新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速成,结果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以至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时未发现分布.全面停止采伐活动后,在毗邻佛坪保护区地段又发现了大熊猫分布.本文该局对经营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提高天然林保护的效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大熊猫物种的有效保护,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地带,其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是大熊猫物种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以"大熊猫保护区"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研究尚显得不足,特别是大熊猫保护区特色化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计量体系和方法的选取需要开展更深入的讨论。梳理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框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大熊猫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介绍了价值量评估方法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探讨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可能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动物,是我们的国宝。在240万年前,曾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气候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它们退缩到寒冷的高山之中,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现仅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局部地大约生活着IQ00余只大熊猫。 为了抢救大熊猫,国家拨出专款,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大熊猫出没的地方投放食物,种植新竹;扩大保护区。这些积极措施将减少大熊猫饿死、病死现象  相似文献   

6.
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的功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的功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野外调查的方法, 研究了保护区内大熊猫季节性移动、在冬季和夏季栖息地的活动情况、产仔育幼巢穴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大熊猫种群活动范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栖息地是大熊猫一年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和食物来源地, 也是其产仔和育幼的主要场所.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保护区区划不尽合理和人类活动干扰.建议整合秦岭地区现有大熊猫保护区, 严禁区内非法活动, 严格管理旅游和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保护秦岭大熊猫这一独特种群,对秦岭太白、老县城、观音山3个大熊猫保护区栖息地的气候、土壤和水文等生态因子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水文水质特征在3个保护区的表现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垂直方向上,3个保护区的生态特征随着海拔变化的差异性均比较显著;秦岭气候温和,土壤条件复杂,水质良好,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从而进一步为大熊猫种群繁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信息,结合遥感影像、文献信息和专家经验,研究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及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丰富度空间格局,确定了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分析了大熊猫保护区对热点区保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区内,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有293种,包括哺乳动物109种、鸟类58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动物35种、高等植物73种;其中,IUCN极危物种11种、濒危物种48种、易危物种111种、近危物种74种,列入CITES附录Ⅱ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293种珍稀濒危物种中,133种为中国特有,19种为大熊猫分布区特有。大熊猫分布区中,岷山的文县和平武,邛崃山的汶川、宝兴和康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达到15~19种/km2,物种密集区呈块状或线状破碎化分布;秦岭山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集中分布区,丰富度为5~6种/km2;海拔1400~1600m和1800~2000m,分别为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区段,物种丰富度达186种和77种;800~2800m是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最密集的海拔范围,分别覆盖了88.4%的珍稀濒危物种和87.2%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区有6个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0.5%,覆盖了分布区85%的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7.2%,覆盖了85%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27.6%的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和21.4%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保护了71.7%的珍稀濒危物种和70.7%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维护大熊猫种群的持续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行大尺度的大熊猫生境研究,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海拔、坡度、坡向、汇流、植被数据构建反映卧龙自然保护区生境特征的多波段数据site。分别采用ISO生境分类法和n-D可视化工具,得到大熊猫潜在适宜生境和大熊猫实际利用生境区域评价结果。【结果】地形和植被类型是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两种方法所划分的大熊猫生境皆具有暖坡比例大于冷坡的特点,暖坡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卧龙大熊猫栖息地海拔范围在1 820~3 051 m之间。栖息地平均海拔3 000 m。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平均海拔为2 500 m。卧龙大熊猫倾向于选择海拔较低,暖坡比例更高的微生境。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卧龙保护区大熊猫有沿着河谷向高海拔拓展活动范围的趋势。【结论】两种方法得到的大熊猫生境具有较大空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Vanderloeg(Wi)和Scavia (Ei) 选择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白县湑水河流域黄柏塬保护区和牛尾河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对13个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黄柏塬自然保护区主要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干扰因子和植被因子,牛尾河自然保护区主要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地理因子和植被因子;两个保护区的大熊猫在林型、乔木郁闭度、竹子长势、竹子平均高度、竹子密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选择上存在微差异,但在水源远近和有无伴生动物选择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1.
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是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重要举措,是提高我国的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根本方法。2003年以来,在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安排下,保护区什邡管理站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常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多年来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什邡辖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外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以期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强乾聪 《吉林农业》2011,(8):169-170
甘肃省阿夏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12月9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总面积135536.0公顷。保护区是以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围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小档案:种属:哺乳纲大熊猫科。分布:大熊猫分布于我国四川、陕西南部和甘肃等地。习性特征:大熊猫生活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地带,白天和晚上都出来活动,饿了吃,困了睡,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它们最喜爱的食物是竹子,饿极了也吃腐肉,喜欢喝水,而且喝个没完,直到把自己撑得走不动为止。说明:我国先后有多只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友好大使在世界各地安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GIS是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的有效工具,近几年其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开始广泛应用,但是应用尚不够深入。本文主要从GIS应用于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监测、栖息地植被动态变化监测、影响大熊猫的其他动物监测、人类活动对大熊猫影响的监测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提出了以后基于GIS进行大熊猫监测研究的重点,即建立完善的大熊猫监测体系、收集可供GIS处理的基础资料、“3S”技术一体化应用研究、数学模型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开发、WebGIS应用研究等,从而为大熊猫监测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文德    朱坤  姚文文  黄钟宣  彭俊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82-190
大熊猫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珍稀动物的旗舰保护物种。经过历史环境的不断演变,野生大熊猫不仅仅在食性上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而且其个体形态、行为和生理等方面也有一定改变。由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稀少和习性的改变,相关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更具意义。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来减轻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基于大熊猫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和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少,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大熊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MaxEnt模型和GIS空间技术对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分析及21世纪50、70年代栖息地范围预测,揭示大熊猫分布区与气候环境因素、坡度、植被和海拔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均超过0.9,显示模型建立准确性“极好”,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大熊猫在岷山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中低海拔(2 500~3 000 m)、年平均温度(6~7℃)适宜、降水量(800 mm)丰富的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野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IO15,并且大熊猫生境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岷山片区明显向南偏移。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岷山片区大熊猫适宜生境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出不同情景下未来最适宜生存区域,为岷山片区内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及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分布区,被保护国际认定的25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需要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指导灾后生物多样性保护.选取物种生境质量、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其中生境质量采用InVEST生物多样性模型计算,然后利用空间相关分析中G系数进行热点地区分析,探测出灾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并在此基础上与现有保护区分布、物种生境分布以及Marxan模型计算出的优先区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热点区范围涉及到现有76%的保护区,且保护区内的热点区面积达到灾区所有保护区面积的55%;在选取的69个指示物种中有60个物种位于热点区的生境面积占这些物种在灾区的总生境面积的50%以上,有32个物种在80%左右,热点区内的所有指示物种生境总面积占整个灾区指示物种生境总面积的70%以上.基于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得出的热点地区基本上与Marxan模型输出的优先保护区范围结果基本一致.但空间相关分析的热点区划分克服了Marxan模型优先保护区分布过于离散,孤岛效应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秦岭山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分布、保护及管理现状, 分析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建议,对促进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科学引种驯化和选育优质观果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比较了梵净山保护区和茂兰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和优质观果资源种类的异同。结果表明,梵净山和茂兰两个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资源虽然有90.32%的科和82.61%的属组成相同,但种的组成差异较大,相同组占37.21%;在属的区系组成结构上也有较高的相似性,都有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东亚特有分布4种区系成分,但种的组成比重上有细微的差异,尤其是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种的比重差异较大;茂兰保护区观果植物热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较梵净山保护区观果植物热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提高10.6%;茂兰保护区观果植物温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较梵净山保护区的比重降低12.08%;优质观果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共有种为17种,梵净山特有种21种,茂兰特有种14种。  相似文献   

19.
应用定位监测方法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003、2004年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等主要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样线上各物种丰富度指数、不同生境类型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指数。说明了保护区内以大熊猫为主的多种野生动物的动态变化趋势,大熊猫、羚牛等主要动物的种群状况基本处于稳定并略有增加,在垂直分布上呈上升趋势;影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等。  相似文献   

20.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数字平台建成,该平台主要包含了“两个中台(算法中台和数据中台)、三大业务体系(卧龙之窗、卧龙脉膊和卧龙与您)”,在原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基础进行了完善与补充,为保护区保护与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智能化的平台,分析总结了该平台的应用和成果,简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为锲机,提出了对卧龙信息化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