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硼是棉花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元素。在缺硼棉田及时施硼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改善棉花品质的作用。1983年,由民航广州管理局、民航河南省局、周口地区农科所、西华县棉办等单位协作,在西华县进行了棉花飞机喷硼试验,共飞行十二架次。棉田喷硼面积6255亩,在伏旱严重的情况下,获得亩产皮棉142.6斤,比对照增产20.4斤,  相似文献   

2.
<正> 从1980年开始,对棉花施硼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硼对增加棉花产量和提高棉花品级具有良好作用.1981年全区棉田施硼面积13,000亩,1982年为60,000亩.现将三年田间试验结果整理于后:一、棉花硼肥基本肥效试验:试验处理:(1)对照(不施硼肥);(2)硼作种肥(硼砂0.8斤/亩,施于播种沟种子一侧,不拌种,不施在种子之下);(3)硼作追肥+喷硼(硼砂0.5斤/亩,兑水  相似文献   

3.
沔阳县长倘口区八潭公社武旗大队有棉田面积2,618亩,占总耕地面积(2,764亩,其中水田64亩)的94.7%。每人平均棉田1.2亩,每个劳力平均负担棉田2.65亩,是全县稳产、高产的红旗大队之一。 从1961年以来,该队的棉花面积年年扩大,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1961年全队植棉面积为2300亩,单产皮棉82.9斤,总产  相似文献   

4.
<正> 我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历年植棉30万亩以上,碱地棉田占三分之一,多年来,我们围绕碱地棉花保苗难、晚发、晚熟、产量低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总结出碱地棉花快速增产配套技术措施,一般增产30—40%,目前正在全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新技术,应用得当,增产效果显著。近年来,盐碱地植棉面积不断扩大。地膜覆盖在盐碱地植棉上应用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据各地试验示范结果,比不盖膜棉田增产39.2—61.0%。盐碱地棉花地膜覆盖的栽培特点是:(一)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盐碱地棉田施肥,以优质农家肥料为主,化肥为辅.切不可施用老房土、硝土、  相似文献   

6.
<正> 大白菜干烧心、脱帮等病害严重,影响产量。笔者据植保部门提供的资料和田间调查。“五喷”效果好。 (一)喷硼增产。用0.15%的棚砂水溶液或0.1%的硼酸水溶液,分别在大白菜莲座期和包心期叶面喷洒,亩用肥液75~100公斤。一般亩增产10%~15%。  相似文献   

7.
一、棉花受灾抢救後的增产情况 江西乐平县鹭鶿、程家两乡是众埠街区的重点植棉乡,旱地面积4,472亩,1955年细绒棉播种面积2,819亩,一般在谷雨前后播种。由于当地党政对棉产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及时做好了各项棉田管理工作,棉苗生长很好,群众情绪高涨。但在  相似文献   

8.
恢复与发展盐城市棉花生产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棉花在发展盐城市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盐城市是江苏省的主要产棉区,常年播种面积与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1983年实种棉花400余万亩,总产21万吨,创盐城市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后,与全省棉花生产形势相似,棉田面积锐减,总产下降。1986年实收面积250万亩,总产12万吨。1987年以来,由于省、市政府颁布了植棉优惠政策,加强了对棉花生产的领导,提出了恢复和发展棉花生产的关键措施,开展了植棉竞赛,棉田面积与产量出现了回升的好势头。1988年棉花面积302.6万亩,总产19.65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1987年增长14.62%和42.91%。  相似文献   

9.
<正>邱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耕地面积5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约3亩。棉花是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常年植棉面积40余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96%,年产籽棉12万吨,人均商品棉贡献率名列河北省之首。邱县棉花绒长、低糖,棉花产量位居河北省前三强,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棉花之乡",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棉花50强县,素有"冀南棉海"明珠之誉。今年我县植棉面积39.8万余亩,全部是地膜覆盖抗虫棉。一、棉田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近几年,我县棉田病害主要有棉花苗病、棉  相似文献   

10.
今年怎么种棉花?□江西省棉花办公室一、落实三项指标1、稳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棉田面积100万亩。1994年,我省棉花面积达到235万亩,总产345万担,入库297万担。近两年来,因棉花市场疲软,效益比较下滑,全省棉田面积作了大的调减,1997年全省植棉...  相似文献   

11.
大豆喷硼     
<正> 硼是大豆生长发育不可少的微肥,花期喷硼增产显著。试验证明:大豆初花期喷洒一次增产16.4%。分枝期和花期各喷一次,增产18.1%。1983、1984年在全县试验示范4.3万亩,平均增产12.3%.一般每亩用硼砂10~40克。均有效果,以每亩20克硼砂加水  相似文献   

12.
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将地膜应用于棉花生产。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膜棉花比大田棉花生育期提早10~15d,霜前花率提高15%~20%,增产40%~60%,因此,地膜棉花发展十分迅猛,到目前为止,地膜棉花栽培面积已占全国总植棉面积的70%~80%。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地膜,棉农对地膜不注重回收或回收率不高,地膜残留于土壤较多。据对多年使用地膜的棉田调查,残膜对棉田的污染和危害逐年加重,导致土壤容重增加,影响棉花种子发芽出苗,产量降低。现将残膜对棉田的污染情况、残膜对棉田的危害及控制残膜的措施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棉花红茎叶枯病是对棉花品质、产量影响较大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该病自2001年开始在我省发生以来,病情逐年加重。尤其是2004-2005年在全省大流行,发病面积占总植棉面积的60%-70%。一般田病株率15%-18%,严重田达50%-80%。永济市是我省最大植棉县,常年棉花播种面积在40万亩左右。2005年棉花红茎叶枯病发病面积占植棉面积80%以上,严重田块95%以上植株干枯,造成铃数减少、铃重降低,提前结束采收。全县因红茎叶枯病损失棉花3000吨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一、棉花全面丰产情况:夏津、高唐两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聊城专区,两县共有耕地220万亩,植棉102万多亩,收获面积98万多亩,棉田占耕地40%以上。此地为石灰质冲积平原砂质壤土,地力瘠薄,历年春旱,虫害严重、充分代表着北方早地棉田的特点。解放前产量也很低,平均每亩产皮棉20多斤。1952年后产量逐渐增加,至1956年在合作化的基础上,推广先进增产技术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我省棉区麦(油)后移栽棉花及麦套棉花发展较快,使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及栽培技术发生了变化。为了使该项技术稳步健康发展,我们调查总结了这一耕作制度下棉花增产的栽培技术与存在问题,供生产参考。 一、沿江、沿海棉区麦(油)后移栽棉花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棉粮双增产,我省沿江、沿海棉区,麦(油)后移栽棉花面积逐步扩大。兴化县1987年麦(油)后移栽棉田37.8万亩,占全县棉田面积44.6万亩的84.8%,比1984年上升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我省棉花生产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面积、单产、总产、收购量四增的好形势。据农业部门统计,全省880万亩棉田,比上年增加64.27万亩,增7.78%;亩产皮棉62.5公斤,比上年增产8.5公斤,增15.74%;总产皮棉55万吨,比上年增产10.62万吨,增23.78%;至1988年12月底全省收购皮棉50万吨,比上年增10.35万吨,增26.10%。1988年是我省棉花生产自1984年以后增产幅度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群众实惠最多的一年。 1988年,我省棉花大面积增产是政策、科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塑料薄膜在生产上的大量推广应用,一个以地膜覆盖为中心的棉花栽培新体系,正在我省逐步形成和完善。据1983年统计:全省植棉面积84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25斤;其中覆膜棉田33万亩,亩产皮棉160斤,仅这一项全省就增产皮棉20余万担。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随着产业化的调整,东光县棉花种植面积有增无减。氮、磷、钾化肥的施用量明显增加,由棉花缺钾造成的早衰、减产、品质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根据近年来,棉田增施钾肥试验示范结果看,在全县范围内,速效钾低于100毫克/千克的棉田,增施钾肥一般增产15%左右,土壤速效钾在150毫克/千克左右的棉田增施钾肥可增产5%~8%。  相似文献   

19.
<正> 棉花是我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仅原棉产值即占我省种植业产值的14%以上。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豫东棉区,棉花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1980年以来,我省棉田逐年增加,1984年扩大到1700万亩,单产皮棉超过百斤,是我省百年以来植棉面积、单产、总产、棉花产值最高的时期。1984年以后,各地曾出现“卖棉难”的情况,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我省棉田猛降至800多万亩,单  相似文献   

20.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是我国近来发展的一项新的植棉技术,我省1980年开始试验,1982年试验示范面积达三万亩,今年发展到61万亩。几年来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棉花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可增产30%—50%,每亩净增收26.5—70.2元,增产效益是相当显著的。但是,地膜覆盖在麦棉套种中应用效果如何呢?目前国内外研究甚少。小麦和棉花是黄淮海平原的两大优势作物,尤其是我省的优势作物,近年来,随着肥水条件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