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菇L18中小型,形态好,肉厚,质地致密,耐贮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26℃,3℃温差刺激可以诱导原基发生,原基发生最适温度18~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8~26℃;培养基最适宜的初始pH 5.0~6.0;培养基最适含水量58%~61%,子实体生长最适空气湿度80%~90%;子实体生长适宜光照强度100~800 lx;子实体生长二氧化碳浓度600 mg/kg以下最好;L18为高温品种,适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反季节覆土栽培;生物学效率60%~90%。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经过二年多菌种、原料、配方筛选及产业化生产试验,成功总结出毛木耳周年化栽培技术。现总结介绍如下。1毛木耳生长基本条件要求1.1温度毛木耳菌丝生长温度为8~40℃,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耳片生长发育温度为l5~35℃,最适温度l8~29℃。1.2水分与湿度毛木耳菌丝生长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为58%~62%,出耳期间,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1.3空气毛木耳是一种好养性菌类,菌包要求松紧适宜,  相似文献   

3.
以棉籽壳、稻草或木屑为原料,驯化栽培鸡枞菌、榆黄蘑,筛选其最适栽培配方及栽培条件。结果表明:鸡枞菌最适栽培配方为棉籽壳39%、稻草40%、麸皮17%、玉米粉2%、石膏2%,榆黄蘑最适栽培配方为棉籽壳22%、木屑60%、麸皮16%、石膏2%;在出菇温度为15~26℃,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时,2种配方的生物学效率分别为43.5%和108.9%。鸡枞菌、榆黄蘑子实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2.8%、42.9%;糖含量分别为26.7%、21.2%;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4%、1.8%。灰分含量分别为7.0%、6.9%。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探讨了牛蒡在储藏过程中糠心、糖化变化机理及控制措施和方法效果,结果表明,牛蒡的最适储藏条件为湿度75%~81%、二氧化碳浓度1%~2%、O_2浓度18%~20%、温度-1℃~5℃,牛蒡可保鲜储藏150d,商品完好率达95%,糖化率和糠心率均小于5%。  相似文献   

5.
1磐安杏鲍菇的生长条件1.1营养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浙江省县杏鲍菇生产以木屑、棉籽壳作为栽培的主要原料,辅料选用麸皮、石膏粉、石灰,所用配料要求新鲜,未受潮。1.2温度杏鲍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25℃,出菇最适温度是14~16℃。应考虑其生长适宜温度从高到低的特点,根据各地海拔高度安排生产季节(磐安县为8月下旬~10月中旬)。温度过低或过高都难以形成子实体。杏鲍菇不同于其它菌类的是,第一批菇蕾若未能正常形成,将影响到第二潮菇的正常出菇,且温度高易导致已成形的子实体萎缩死亡。1.3湿度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3%~65%,以手捏培养料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菌丝培养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左右;子实体的形成、发育和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各为95%和85%~90%。1.4光线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的形成、发育和生长阶段需要散射光,一般以在菇棚内可以看清5号字的报纸为准。1.5空气杏鲍菇各生长阶段均需要氧气,但是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内积累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反而能促进菌丝的生长;而子实体的形成、发育和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氧气,否则菌盖难以形成,易出现畸形菇...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2017,(6)
对杏鲍菇27-6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温度22~24℃,培养基最适含水量60%~65%,最适pH为5~6;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抑制菌丝的生长;充足的氧气可促进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姬菇(Pleurotus cornucopiae)是一种营养高、口味好、热量低的珍稀食用菌,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宁姬018是福建省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菌株,能适应松、杉木屑代料栽培。2005年,福建省福安市食用菌办公室引种、试种、示范,2008年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种植。几年来,我们通过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栽培方法、培养料配方、病虫害防治、产后加工,及其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发现其生长周期短、效益好,农民容易接受。现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或丛生,中等大小。菌盖直径0.5~12厘米,初期呈扁半球形,内卷,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灰白后期白色。菌褶宽,较密,延生而在菌柄上交织,白色。菌柄偏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2~10厘米,粗0.5~1.5厘米,基部多相连成一丛。2生物学特性2.1温度宁姬018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为20~30℃;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5~28℃,最适为22℃,属中温偏高温型,出菇时须进行温差刺激。2.2湿度菌丝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为90%~95%,生长阶段以85%~90%为宜。2.3光照...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人工栽培蛹虫草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我们开展了不同环境对蛹虫草菌丝体生长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制作液体菌种时以刚长满试管的母种最佳,液体培养基最适p H值为7.0,蛹虫草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5~25℃,子实体原基分化和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17~23℃,子实体生长最适宜湿度为70%~75%,蛹虫草转色和子实体生长最适宜光照强度为700~1100Lx,每d所需补光12h,蛹虫草栽培最适宜通风量为早晚各1次,每次30min。  相似文献   

9.
1着色成熟期本期的管理工作重点是控制好温湿度、增强光照强度,适当追肥促进浆果成熟。1.1温湿度管理浆果着色期后,设施内的温湿度应保持在:白天28~32℃,夜间15~16℃,不低于14℃,以增加昼夜温差,延长通风透光时间。空气湿度要求60%~65%为宜,土壤相对湿度要求55%~65%为宜。  相似文献   

10.
通过US350环境传感器监测了北京地区设施西瓜全生育期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照强度、空气相对湿度和CO_2浓度)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日光温室西瓜生育期内平均空气温度变化范围10.67~29.95℃,平均土壤温度变化范围16.92~35.10℃,平均光照强度268.37~13 842.60lx,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范围52.40%~94.26%,平均CO_2浓度变化范围455~631mL·m~(-3);北京地区春大棚设施西甜瓜生育期内平均空气温度变化范围14.05~29.84℃,平均土壤温度变化范围17.47~28.12℃,平均光照强度55.80~12 858.64lx,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范围18.19%~34.56%,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范围20.72%~96.26%,平均CO_2浓度变化范围351~544mL·m~(-3)。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土壤新风系统在日光温室中应用的可行性,设置了不同风速(5.8、4.6、3.1m·s~(-1))条件,以监测土壤新风系统进出口空气温湿度及不同管道长度的气流温度,并计算了系统的热特性。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部≥50cm深土壤的温度比较恒定,日变化幅度≤0.3℃。在5.8、4.6、3.1m·s~(-1)的流速下,新风经过系统温度分别提高了7.8~8.9、9.8~11.9、6.3~7.8℃;出口空气湿度分别为42.3%~52.0%、35.4%~40.3%、61.6%~83.6%;进出口焓差分别为7.7~9.4、9.9~12.1、9.3~12.5kJ·kg~(-1);运行时段内吸收土壤的热量分别为23 160、23 492、14 884kJ。土壤新风系统可以显著提升新风温度,出口处新风湿度低于室内空气湿度,具有良好的吸热能力,说明土壤新风系统可以用于冬季日光温室空气环境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观赏羽扇豆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完善观赏羽扇豆离体快繁体系,从试管苗生根培养天数、不定根数量、练苗天数、移栽基质和空气相对湿度多方面进行了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根培养基上培养30~40 d,不定根数量大于6条的健壮苗是保证移栽成活的基本条件;试管苗先在温室条件下练苗3 d,移栽后前15 d控制相对空气湿度在90%~100%可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河沙=1∶1∶1时,移栽成活率可达85.6%。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古田县永丰食用菌研究所承担了县科技局立项的《大球盖菇仿原生态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对大球盖菇进行菌种选育,并逐级扩繁成原种和栽培种。9月份水稻收成前,选定栽培田地,准备原料,10月份水稻收成结束后,立即进行整畦、铺料播种,12月上旬进入长菇期,至翌年3月采菇结束。从实践中,探明了大球盖菇生长发育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模索出一套免棚露天仿原生态栽培新技术。1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1.1温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34℃,最适温度25~28℃。在12℃以下菌丝生长缓慢,温度升高至32℃以上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5~28℃,以14~23℃较适。高于23℃,子实体生长速度加快,朵型小,易开伞。较低温度时,子实体发育缓慢,朵型较大,菌柄粗壮菌盖肥厚,质优,不易开伞。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霜雪等异常天气,若及时采取防冻措施,菇蕾仍能存活;连续结冰2天,幼蕾冻死。1.2水分菌丝培养料含水量以65%~70%为适宜,含水量过高菌丝生长不良,料层菌丝稀疏,细弱,甚至萎缩。出菇期间培养料含水量以70%为适,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空气相对湿度90%~95%,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时,原基难以形成。1.3空...  相似文献   

14.
<正>1发生规律葡萄白粉病为真菌性病害。该病害近年来发生范围广泛,无论鲜食葡萄还是酿酒葡萄均严重受害。葡萄白粉病的生物学特征是喜高温、耐干旱,在15~40℃条件下均可存活,发育最适温度为25~29℃。当春季温度达20~25℃时,地表面保持湿润,闭囊壳随即可吸湿膨胀,弹放出子囊孢子,随气流携带至易感病的葡萄组织上萌发致病。葡萄白粉病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30%~50%的条件下均可以正常发育和萌  相似文献   

15.
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消毒剂熏蒸对食用菌接种室空气消毒的有效作用时段及对空气中几种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四种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消毒剂均在熏蒸1h时杀灭作用达到最强,对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平均清除率为91.11%~100%;15mg/m~3浓度消毒剂熏蒸杀灭效果最好,24h内对空气中微生物清除率保持在91.89%~100%;消毒剂作用一段时间后,接种室空气中木霉和细菌数量回升最快。  相似文献   

16.
对大杯蕈(Clitocybe maxima)的形态特征及其菌丝体培养条件等进行了初步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大杯蕈属高温型真菌;适合菌丝生长温度为25℃~30℃,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5%~70%,最适p H值为p H6~8;光线对菌丝生长无影响;较适合出菇的培养基为木屑培养基。  相似文献   

17.
以巨大口蘑为试材,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栽培料的发酵温度、初始pH值和水分含量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菌丝培养环境条件中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明确巨大口蘑瓶栽所需的必要条件,为实现巨大口蘑从传统的袋子覆土栽培向瓶子无土栽培的转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栽培料的最适发酵温度范围为70~75℃,最适初始pH值为8.5,最适水分含量为61%;从均匀设计法的优化结果得出其菌丝生长的最优环境条件:最适培养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60%,二氧化碳浓度为0.15%。  相似文献   

18.
以甜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日光温室内3种不同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环境以及3种环境下不同补充灌溉量对厚皮甜瓜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条件下,日平均温度19~33℃,相对湿度69%~78.68%处理较日平均温度14~27℃、相对湿度60%~85%或16~30℃、65%~90%处理,单株产量提高,而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果实的V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及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14~27℃,60%~85%处理下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最高。在相同环境下,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甜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果实的V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逐渐降低。综合甜瓜产量与品质考虑,认为在日平均温度14~27℃,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60%~85%的环境条件和补充蒸腾蒸发损耗量100%的灌溉量处理下,有利于甜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提高,可作为温室生产管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9.
草莓双层高架栽培模式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静  刘宝文 《北方园艺》2015,(23):58-61
以草莓为试材,以高架直立双层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北京市昌平区草莓日光温室双层高架栽培模式中上下2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结果表明:上层植株所处环境条件较好,而下层环境相对较差;12月下旬至2月下旬,下层最高气温在16.8~23.8℃,较上层低2.1~2.9℃;下层空气相对湿度在38.5%~96.8%,较上层空气相对湿度30.6%~99.8%变幅小;下层最高光照强度4 367.0~8 001.5lx,较上层低11 172.4~14 885.7lx。上层草莓果实始收期较下层提前13d。  相似文献   

20.
柳蘑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门,为低温型野生菌,常见于8月~10月的柳树树干或枯枝基部。柳蘑是目前很有开发前途的食用菌新品种之一。本研究通过不同培养料栽培试验,对柳蘑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柳蘑的研究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与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阔叶树木屑配方1有利于柳蘑子实体生长;培养料1、培养料3、培养料5中柳蘑有较高的生物转化率;麦麸(玉米面)最适添加量为15%;配合料(稻草、玉米桔杆等)添加量最适为1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