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鸡菌与白蚁的相互关系贺新生(四川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621000)鸡菌是与白蚁共生的真菌,二者共同生存的蚁巢,是鸡菌与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的昆虫构建的一个完美的共生生态系统。白蚁筑建了蚁巢,培养鸡菌菌丝体作食物,二类生物...  相似文献   

2.
综述鸡菌(Termitomyces spp.)及其共生白蚁的共生起源、共生关系及共生繁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鸡菌及其共生白蚁提供参考.鸡菌及其共生白蚁起源于3千万年前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在蚁巢中,白蚁为鸡菌提供培养基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鸡菌帮助白蚁降解食物并为白蚁提供营养丰富的菌丝体(小白球).白蚁婚飞和筑巢等活动使鸡菌得到远距离传播.  相似文献   

3.
以鸡(从)菌(Termitomyces spp.)为指示菌,在云南地区的22个采集点和四川的1个采集点共解剖了97个蚁巢分析共生鸡(从)菌和白蚁的对应关系,并基于鸡(从)菌ITS序列和白蚁COⅡ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二者进化支系协同性.结果表明:真根鸡(从)菌(T.eurrhizus)、条纹鸡(从)菌(T.striatus)、盾尖鸡(从)菌(T.clypeatus)、小果鸡(从)菌(T.microcarpus)和空柄蚁巢伞(Sinotermitomyces cavus)5种鸡(从)菌与共生白蚁在种、属阶元均不具有共生专一性,协同进化迹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王茂胜  连宾  陈烨 《食用菌》2008,30(1):46-47
在分离野生鸡油菌(Canchare llus cibarius)的过程中获得一株伴生真菌LBJ016,对比研究了鸡油菌子实体及其伴生真菌菌丝体的营养成分.对鸡油菌子实体及LBJ016菌丝体中的微量元素、氪基酸、多糖含量及其单糖组成分析表明:LBJ016菌丝体中微量元素含量与鸡油菌子实体基本一致,氨基酸含量大约是鸡油菌子实体的2倍;LBJ016菌丝体多糖含量为8.28%,鸡油菌子实体多糖含量为12.59%,LBJ016菌丝体和鸡油菌子实体粗多糖各由3种单糖组成,其中LBJ016菌丝体多糖的单糖组分是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鸡油菌子实体的单糖组分是葡萄糖、半乳糖和核糖.  相似文献   

5.
以鸡菌(Termitomyces spp.)为指示菌,在云南地区的22个采集点和四川的1个采集点共解剖了97个蚁巢分析共生鸡菌和白蚁的对应关系,并基于鸡菌ITS序列和白蚁COⅡ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二者进化支系协同性。结果表明:真根鸡菌(T.eurrhizus)、条纹鸡菌(T.striatus)、盾尖鸡菌(T.clypeatus)、小果鸡菌(T.microcarpus)和空柄蚁巢伞(Sinotermitomyces cavus)5种鸡菌与共生白蚁在种、属阶元均不具有共生专一性,协同进化迹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鸡Zong菌引种驯化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驯化鸡Zong菌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褶作为组织分离材料较适宜,白蚁巢能帮助鸡Zong菌抵御不良环境,有利于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十四周家炽我国现代的著名真菌学家、病毒学家。他是我国第一位研究鸡(土从)菌的生态学和实验真菌学的的人。抗战期间他在昆明将白蚁巢挖至室内培养鸡(土从)菌,日夜观察,见白蚁弃巢他去;他设法用水围蚁巢,并见白蚁涉水而死,他第一次把生长鸡(土从)菌的蚁巢中的蚁后,随身带到国外请当时的昆虫专家Thomas E. Synder和Alfred E.Emerson鉴定,迄今国内引用鸡(土从)菌所生的白蚁巢中的白蚁学名,盖出于周老在Lloydia(Vol.11:139—147.1948)所发表的文章,该学报是国际的著名刊物,现改名为自然产物双月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他工作严谨,凡事自己动手。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往往夜以续日通霄达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南疆阿拉尔地区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内伴生菌的种类与数量,结果表明: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内有细菌、放线菌、真菌三种菌,与子实体根系土壤中微生物类群一致,但其数量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要少,不同地点该菌子实体伴生菌的数量有所不同,从而证明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内存在伴生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色谱条件:标准分析柱4.6mm×60.0mm,反应柱温度:57℃,反应器温度:136℃,分别测定了伞塔菌和鸡枞菌子实体菌柄及菌盖中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两种菌的菌盖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但伞塔菌盖的氨基酸总量(12.04%)仅为鸡枞菌盖(28.1715%)的一半;但两种菌的菌柄中只含有15种氨基酸(缺少甲硫氨酸),伞塔菌柄的氨基酸总量(6.9325%)为鸡枞菌菌盖(20.1479%)的三分之一。并且鸡枞菌盖、菌柄中谷氨酸的含量分别是伞塔菌的2.9倍和4.1倍。因此,鸡枞菌的营养价值更高且味道更鲜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采集自云南省楚雄州的青头菌、鸡油菌,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的鸡菌为原材料,设计了正交试验探讨这三种野生食用菌子实体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案,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同一地区的不同野生食用菌子实体所含粗多糖含量的差别,不同地区的不同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多糖含量的差别。结果发现楚雄青头菌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75℃浸提3 h,料液比为1∶40;楚雄鸡油菌最佳提取工艺为75℃浸提2.5 h,料液比1∶20;马龙鸡菌子实体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80℃浸提2 h,料液比1∶20。楚雄青头菌子实体粗多糖提取率高于其他两种野生食用菌子实体粗多糖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11.
周家炽(1942)曾进行过鸡(土从)菌和白蚁巢体的研究,提出担子孢子不能萌发为菌丝,组织分离易得到菌丝体,经培养不能产生子实体。并认为小白球菌 Aegerita duth-iei(Berk)=Termitosphaeria duthiei(Ber-k)Cierri.可能是鸡(土从)菌的一个发育阶段。Batra(1979)指出,在白蚁消化道内有很多种真菌的孢子和菌丝,在生长鸡(土从)菌的白蚁巢(Odontotermos obesus.)内,幼蚁、工  相似文献   

12.
主要概述了蜜环菌的主要特性和其与天麻、猪苓的关系,以及蜜环菌子实体尚未大量人工驯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2013~2015年期间,每年3月31日到5月28日,调查新疆喀什地区裂盖马鞍菌(Helvella leucopus)的发生情况和环境因子,持续3年调查结果表明:在胡杨林和毛白杨中均有子实体发生,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发生在土壤pH 8.0左右、有机质含量20~36 g/kg、全氮含量0.8~1.3 g/kg和速效钾含量189~293mg/kg的地区;野生子实体形成期的土壤温度5.0~26.4℃,空气湿度20%~35%,光照3000~8000 lux.  相似文献   

14.
裂褶菌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曾素芳 《中国食用菌》1990,9(3):11-11,10
近年来国外对担子菌多糖的研究活跃,有的已应用于临床。为了扩大担子菌的资源,我们对野生裂褶菌进行了组织分离,用液体培养基的方法进行培养长出了裂褶菌子实体,从形态特征上看与野生裂褶菌子实体一样。通过对裂褶菌丝体的培养从其代谢产物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两种裂褶菌多糖SP-1,SP-2。在此基础上裂褶菌的生产培养采用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法进行生产裂褶菌多糖,这样裂褶菌的生长时间缩短了,产量也高,有利开发。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 ,来研究白蚁蚁巢的热水浸提物对鸡菌丝生长的影响 ,探索鸡菌丝的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黄褐纹鸡菌丝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而蚁巢热水浸提物的量的多少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鸡(土从)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来研究白蚁蚁巢的热水浸提物对鸡*$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索鸡*$菌丝的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黄褐纹鸡*$菌丝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而蚁巢热水浸提物的量的多少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黑柄炭角菌的菌种分离及其培养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白蚁蚁巢中长出的黑柄炭角菌菌索分离纯化出黑柄炭角菌菌种,并对该菌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黑柄炭角菌对葡萄糖、果糖的利用效果较好,蛋白胨、黄豆粉、蚕蛹粉是良好的氮源,柠檬酸对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黑柄炭角菌是一种中温性真菌,在22℃-30℃下均能够生长但最适合培养的温度为25℃-26℃菌丝在PH值为50-8.0之间均能生长,但以6.0左右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谢兵  龚永新  王绍柏 《食用菌》2012,34(6):13-15
对宜昌长阳县火烧坪境内野生硫磺菌的生境分布,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观察,采集野生硫磺菌子实体进行孢子和组织分离,并培养成母种和栽培种。2005—2010年在火烧坪海拔1600111处,用漆树、椿树进行人工椴木栽培硫磺菌试验,硫磺菌子实体适宜出菇温度范围是,最低温度14—15℃,最高温度26。27℃。椴木栽培硫磺菌的生物学转化率达64.56%。  相似文献   

19.
鲍氏层孔菌以固体培养基为基质的人工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目的在于探索出鲍氏层孔菌子实体人工培养的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配方设计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找出适于鲍氏层孔菌生长的最佳氮源、碳源及木屑种类,以及3者的最佳组合配方。  相似文献   

20.
蕈菌凝集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已纯化了的凝集素有100多种,约60种已成为商品,其中只有一种是分离自蕈菌的,即双孢蘑菇凝集素。约有30~50%的蕈菌子实体抽提物具有凝集素活性。已纯化或部分纯化的蕈菌凝集素有20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